感谢家乡的领导和六十万亲人,感谢来至全国的专家学者,感谢远道而来的摄影家、记者……
思南县诗词楹联学会、书法美术协会、老年书画研究院创作动员会上,思南书画界对中国蜡染书法创始人张安邦及其作品予以高度评价。 动员会由思南县文联主席李光达同志主持,参加动员会的有思南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任廷禄,思南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黄辉,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张风文及县委退休部分老领导、三会全体会员共280人。
2007年7月,贵州天成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秦诚标先生,李会记,张安邦先生拜访贵州省地方志副总编陈福桐先生,笔名梧山,贵州遵义人,被贵州学界尊为“贵州文化老人”,“贵州历史掌故辞典”,以其大度、包容、严谨、渊博、爱才而享誉学术界。
1983
年正式成立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后,任副总纂。1991
年被聘为贵州文史研究馆馆员。
北京记者单晓华采访《中国蜡染书法艺术》专集副主编 张
燕
中国蜡染书法
在思南书画界引起强烈反响






2011年3月26日,思南县诗词楹联学会、书法美术协会、老年书画研究院创作动员会上,思南书画界对中国蜡染书法创始人张安邦及其作品予以高度评价。
动员会由思南县文联主席李光达同志主持,参加动员会的有思南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任廷禄,思南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黄辉,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张风文及县委退休部分老领导、三会全体会员共280人。
在总结报告中,全会对2011年龙底江沙洲节,中国蜡染书法创始人张安邦的作品予以高度的评价。报告指出:“在龙底江沙洲艺术节活动期间,思南籍张安邦先生举办了个展,蜡染书法作品,正、草、隶、篆,全面开花,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张先生创作精神令人钦佩,特别是他创作的24米巨幅长卷蝇头行楷书法所花费的精力,令我辈感动不已。”
在讨论发言中,许多会员都说是第一次见到,这是两种艺术的完美结合,这是家乡人民的骄傲!高度赞扬中国蜡染书法的创造性和独特性,大家表示:中国蜡染书法以其新的视角,给我们以美的享受,成为沙洲艺术节的亮点,对我们的书法创作有很大的启迪,这是书画界的一面镜子,我们要进一步的反思。李达才等部分诗友还朗诵了他们参观蜡染书法后的感想诗——
本稿由思南县教育局 张安国 撰写
《观蜡染书法有感》
刘勰巨著惠安邦,
极品雕龙立典章。
几步几千迷醉眼,
独门独创破天荒。
文房蜡染开新纪,
华夏精英赴远洋。
龙底江边添异彩,
弘扬国粹赞辉煌。
观:来自全国对中国蜡染书法艺术的部分诗词评论(五)
湖北武汉 张世才
飞毫蜡染见精神,为艺抛财有几人。
踏破黑白千里路,标新古彩一颗心。
中国文化添元素,世界眼睛注灵魂。
富贵花开经苦难,三江五岳显冰文。
湖北荆州 西坪牧子
蜡染非凡本异珍,缘结书艺倍传神。
十年磨剑功夫硬,卌载挥毫底蕴深。
瓷意冰纹承古韵,银钩铁画绘阳春。
安邦开辟新天地,华夏文明撼世人。
四川 田园风
题张安邦先生的蜡染书法作品
《梅花香自苦寒来》
丹青妙笔绘素宣,傲骨花魂不畏寒。
千里暗香飘贵黔,神奇蜡染谱新篇。
题张安邦先生的蜡染书法作品
《清水出芙蓉》
缕缕清香淡淡风,莞尔芙蓉清水中。
千古君子爱莲荷,污泥不染留遗风。
题张安邦先生的蜡染书法作品
《境由心生法由心造》
境由心生万物新,如沐晨曦雨露莹。
法由心造佛家到,空灵静谧神智清。
湖北 悟道子
张书蜡染举世惊,凡评奇珍性通灵。
好书好画好文章,珠联璧合艺道精。
筑就高台荐异品,甘当艺坛燃烛人。
新疆 馨雅幽兰
临江仙 翰墨情
书海文香寻雅趣,
方知翰墨情浓。
笔酣墨饱写青松,
手随心动,
纸上见真功。
笔走龙蛇如信步,
随之一气呵成。
孜孜不倦勤耕耘,
频频荣誉至,
不傲自从容。
广东 依楼听月
神驰的骏马 ,
踏碎了秋色,
在文人墨客飞扬的沃土里穿越。
一个个张扬的精灵,
吟唱着多彩的贵州,
穿梭在凉月的夜 。
歌声穿越历史隧道,
歌声融入流金季节。
这里是石阡,
这里是思南 ,
这里生长着名人大家,
这里厚积着历史尘埃,
民俗 书画 传统艺术,
在这片沃土里悄然疯长,
似骏马奋蹄奔出的云头,
踏着群山万壑击水飞越。
明代理学家李胃、
广东布政使田秋、
清两江总督成世瑄、
清代十八学士、
现代著名画家邱石冥……,
他们留下的翰墨丹青,
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
这片沃土悠远 沧桑 神秘……
这片沃土而今又大放异彩
他们从历史回到今天,
惊讶当今石阡又一奇才把前人超越。
张安邦——蜡染书法号称“中国一绝”
只有他,才能和他们比肩而立,
只有他,稳稳地立在当代。
他的书法集古今之大成,
他的蜡染书法效果独特。
历史学家说它是中国的活化石,
美学家说蜡染的碎瓷效应仿佛回到古代。
书法是无韵的诗,
书法是凝固的音乐,
读张安邦先生的书法,
犹如在抑扬顿挫的诗歌节律中行进,
又分明听到了绕梁不绝的乐音。
那厚重得无法丈量的传统元素他在传承,
那经历了千百年的书法艺术,
由他发掘开采。
也许
他就是一部书,
那美轮美奂的蜡染书法,
是朗朗上口的楔子。
保护传承 创新,
才是娓娓动听的跋尾在续载。
拜访著名学者、贵州省志副总篆 贵州文史馆馆员 陈福桐
2007年7月,贵州天成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秦诚标先生,李会记,张安邦先生拜访贵州省地方志副总编陈福桐先生,笔名梧山,贵州遵义人,被贵州学界尊为“贵州文化老人”,“贵州历史掌故辞典”,以其大度、包容、严谨、渊博、爱才而享誉学术界。
陈福桐先生主要贡献
1980 年参与创办《贵州文史丛刊》及贵州业余书法学校,同年任贵州省志编写筹备组成员。
1983
年正式成立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后,任副总纂,为全省修志事业,跑遍全省所有地州市县和省直各个部门,宣传修志,发动修志。曾任贵州地方志协会副会长,校阅各种志书
70
余部,审读人物传记上千篇,培养扶持修志后学。同时还与—些老领导、老专家一起倡议成立贵州历史文献研究会、贵州省诗词学会并任常务理事。为贵州地方历史文献、传统诗词的整理、研究、创新出谋划策,参与全国文史馆系统《新编笔记丛书·贵州卷》《黔故谈荟》的编辑。1991
年被聘为贵州文史研究馆馆员。 1993
年从文史馆退休,继续从事整理历史文献、点校古籍及参与编辑《黔灵丛书》等佛学书籍的工作。
北京记者单晓华采访《中国蜡染书法艺术》专集副主编
张 燕
记者:请问张燕,你是何时接到参加编辑《中国蜡染书法艺术》专集的?
张燕:2013年10月,听说张安邦先生十年前创造发明的蜡染书法艺术,由于具有创造性、新颖性、实用性,人们十分喜欢收藏,先后创作两千多幅蜡染书法作品流向海内外,县里决定为其出书,11月份,我接到编辑《中国蜡染书法艺术》专集的任务时,心里很高兴。因为我早就对蜡染书法有了解,感觉编书这工作既陌生又神圣。当然,也觉得很简单,认为只要把资料、图片收集在一起后,很快就能编辑好。没想到,后来的编辑过程十分复杂,蜡染书法创始人张安邦先生及本书的主编文联的杨芳主席要求很高。在实际编辑过程中,虽然动了很多脑筋,听取20位编辑的意见,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仍然得不到认可。加之还有自己的其他工作要做,所以显得十分忙乱,费神费力,曾经也有想放弃编辑的念头。
记者:能说说具体难在什么地方吗?
张燕:创始人张安邦先生用十年时间研究,于2003年3月研制成功蜡染书法新艺术之后,又不断创新,这期间,我有些了解。后来他从第一代研制到第五代之后,这门艺术从简单的创作慢慢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深层次。开始编辑这部书时,一是资料繁冗,难于取舍;二是每一代都有不同特色,难于辨别、弄清;三是图片拍摄时间跨度大,拍摄的人员多,难于统一;四是专家学者评论多,谁去谁留,谁先谁后,难于取舍;五是怎么编辑,才能突出蜡染书法的重点和难点,很伤脑筋;六是参观访问的人员繁杂,留谁舍谁,难于取舍;七是部分书法作品,内容繁多,又具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难于在一个版面反应,因此版面设计、版页控制难。比如‘文心雕龙’作品,24米长卷,一个版面难于展示,我们就排成16个版面,连接成折叠页,印刷部门的编辑亦很费周折,我们花费了大量时间才让对方懂得。
记者:你们是怎么解决问题的?
张燕:最初采取部分编辑,部分审定方法,在排版时,谁先谁后难于定夺,先后所做的章节无法衔接,无法顾及全面,徒劳一趟,失败了;后来采取全盘考虑,拟出所要编辑的全部内容提纲,一步一步按计划拉出粗线条版本,再慢慢细化,直到2014年4月,历时半年时间,尝到了许多酸、辣、苦、甜,方才完成初稿。
记者:具体细化了哪些?
张燕:将来自全国部分大学教授、专家、学者、编辑、摄影共20人分别组织学习总计划,总要求,编辑之前,进行细致分工:专人选图片,专人选诗词,专人选文章,专人选评论条目,专人选一、二、三、四、五代作品图片,专人封面设计,专人把史实关,专人把文字关,专人把图片关,专人把编辑关,严格管控,最后由张安邦先生与杨芳主编总篆、总审而成。
本书采用编年体、记传式相结合编辑法。
图片高清。
文字按新闻出版总署要求规范出版。
本书的形态、用料、制作、开本 、封面、护封、书脊、版式、环衬、扉页、插图、插页、封底、版权页、书函在内的开本设计、封面设计、版面设计以及装订形式、使用材料等十分专业,并且专人负责。
《中国蜡染书法艺术》专辑副主编 张 燕 在众多的蜡染书法图片精选精美编辑中

感谢国家为《中国蜡染书法艺术》专辑编辑出资,
专辑编辑成功后, 陈福桐先生为《中国蜡染书法艺术》专辑撰写的 前 言在本专辑首页刊出:
陈福桐先生为《中国蜡染书法艺术》专辑撰写的前 言
前 言
2003年春天,贵阳市青岩镇有一家“状元红乐园”开业。乐园设在贵州第一个状元赵以炯故宫附近,青岩镇和附近的骑龙镇,还有《康熙字典》第三总纂官、诗人周渔璜的桐野书屋,有孙中山同盟会贵州支部长平刚的故居;有教育家陶行知、竺可桢在抗日战争时期在这里设教和其门徒在这里设点示范的事迹;还有清代在台湾嘉义作知县的周中瑄的老家。乐园里都有文字对这些名人的介绍。我在琳琅满目的书画作品中,看到光彩夺目的张安邦蜡染书法中堂。安邦已10多年没有见面,今天他没有在场,正在版纳风情园举办他的个人蜡染书法展。然而却有他的朋友向到会的客人介绍了安邦这种书艺的创作情况,我为他的成就感到由的快慰。
我和安邦是在上世纪80年代,因编修地方志而相识的,他是贵州黔东文化发达的思南县人,来到邻近的石阡县参加修志工作,他当时负责石阡县志总篆工作。我和安邦在贵阳、兴义、赤水、安龙等地一起开会,研讨过全国编书的方法。他年富力强,对修志事业有饱满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在他那一手灵巧秀美的笔姿下,写出的文章也清新流畅。为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十年别后,见物思友,当刮目相看。安邦蜡染书法的成就,已经蜚声海内外。谈起蜡染,他是贵州苗族、布依族、侗族的妇女,在劳动和生活实践中的精神产品。在几千年闭塞的贵州山国里,勤劳聪明的少数民族妇女,自纺纱、自编制、自刺绣、自染色的布料和衣裙,打扮得靓丽多姿。也善于巧用小刀蘸蜡汁切画在白色的布料上,涂制成多种多样的工艺品。解放以后,在百花齐放的文学艺术方针指导和鼓舞下,蜡染艺术,由农村妇女的操作进入工艺美术家的思维范畴。逐渐发展为安顺这样的蜡染厂,出现蜡染的山水人物和花鸟虫鱼,引起海内外旅游人士的青睐,不胫而走向世界。
安邦有书法的功底,有敏锐的眼光,还有现代科技知识,他把目光注视了蜡染,锲而不舍地研究蜡染书法,做到“十年磨一剑”的苦功夫,第一代作品上市,就听到一片赞许的声音;如今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第二代产品进入收藏家手中和商家的货架。蜡染书法精品利用布质的韧性和耐久性,用蓝白相间,乃至红、白、蓝相间的画色,愈更衬托出正、草、隶、篆传统书法的鲜明和光彩。它能打动书法家兴趣和收藏家、商家兴趣的,是蜡染已从张安邦的手转移到其他艺术家的手,挥毫落笔之后,送到蜡染厂,经过工艺技师的操作程序,一件面目全真的神灵之品,愈加炫跃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不禁令观者会心一笑,作者与观者都一齐陶醉于其中了。
我听安邦谈起这一划时代的工艺产生的过程,它由一代、二代的创新,并非一蹴而就,顺手拈来。想起孟轲老夫子“源泉浑浑,不舍昼夜,盈科而进”的奋进精神,也曾熬过艰苦的岁月,把家庭的温暖,天伦的乐趣,都忍心忘记。也如孔丘老夫子说的“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地走了这麽漫长的道路。他曾用功在植物、工艺、化学这些知识方面去开启新门新户的钥匙。如今的安邦有乐观进取的精神,保持天真自乐的态度。和志同道合的朋友,进一步研究蜡染书艺,还要把几千年来书法大师们的精品,改用布质蜡染作载体传于后代。安邦以智慧的头脑,顽强的作风,拼搏的精神,与他的团队一起奋斗,现在已经从第一代研制到第五代了。还将以其独特的产品,向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作出献艺的贡献。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它有民族的风格,地方的特性和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社会基础。我读到国内外的专家的评价语,看了报刊上连篇累牍的文字报道。张安邦蜡染书法应该写成一本书面世,让更多的人欣赏、享受。这本书印刷出版,让这一传统的民族工艺通过新工艺手段,得到提高,是苗家、布依、侗、瑶各族同胞所喜欢的,也为中华艺术添上一枝新秀。嘻,告知在贵州山区蕴藏有各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积累,值得发掘和发扬光大。
贵州省志副总篆
贵州文史馆馆员 陈福桐
2007年6月24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