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山生活近三十载,对产生于这一方热土的许多历史、人文、风情却不甚熟悉,为增加自己对京山的认识,决定收集资料、现场感受、摄以图片、文以记之!
文峰塔是京山的象征。2008年10月,为了打造山水园林城市,提升城市品味,完善城市功能,京山县人民政府拟定对京山文峰公园进行改建和扩建,将耗资2-3亿元,把文峰公园打造成京山的一张新名片,整个改造扩建将突出“文峰塔”这个主题,公园改、扩建目前正在进行中。
文塔,又称文风塔、文峰塔、文笔塔、文昌塔。它盛行于明代中叶至清代。一般修得细长,似文笔插入云霄。文塔大都修在县城郊外的山上或村镇进出口的土丘上,是人们用来兴文运的一种建筑形式,同时也是风水观念的产物,标志着对教育的重视。
风水学认为,文塔位居水口,乃一邑一郡一乡水门之华表。修文塔,要先观水神是否有情。朝水有情,则可蓄其元气。文塔要合六秀,或合贪狼巨门星,或受临官冠带帝旺水,其丈尺方寸不可克山,否则会克文星,导致文运不昌。文塔可弥补当地文峰低小之缺陷,使当地多出士子。明清的学人各个都想考中科举,所以许多乡村都修建了文塔。
京山现存文峰塔建成于清代,选址城东南山川坛。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开工,于1882年7月29日落成。开工时发现此处有大型古砖,查知明代也曾于此建文峰塔。文峰塔共六面七层,高十丈余,石阶125级旋转而上,塔身以青石、巨砖砌成,顶端安装有巨大铜尖顶,显得雄伟挺拔,神采飞扬。

底层门首,横刻“青云直上”四字,由光绪年间进士,京山人曾庆兰所书。
游人在塔下仰视塔身,宝塔直如升腾入云,沿石阶拾级而上,站在顶层纵目远眺,则可见众山苍莽,溾水逶迤,阡陌纵横,城廓如画。京山近代诗人张梦海有《文峰夕照》词云:“文笔峰,十丈高。楚望楼,靠山腰。石山凉亭任逍遥。一抹夕阳涂山麓,几处归鸦噪林梢。莫道黄昏近,但恋夕阳娇。”词状文峰塔之风情,引人向往。

文峰塔是京山城百年来荣辱盛衰的历史见证。1938年中华民族危亡之秋,8月29日,日本强盗在8时,10时,12时分三轮一共出动56架飞机(2架侦察机和54架轰炸机),对约7000人口的京山古城进行了高密度的反复狂轰乱炸,前后持续了4、5个小时,死2000余人,伤3000余人,绝96户,千年古城几乎沦为废墟,而文峰塔却完好无损。新中国成立后,文峰塔所在山头辟为革命烈士陵园。经过多年精心营建,山上林木花草葱郁,山间大道小径通达,庄严的烈士纪念亭和巍峨的烈士纪念碑与文峰塔互为映衬,分外壮美。
2002年3月22日,塔顶宝刹坠毁。5月,由县政协委员倡议,县政府议定修缮事宜,县文体局、博物馆组织,征明清古砖,采南阳青石,选云南香杉,制塔刹塔链,于2003年仲春玉成。古塔翻新如故,坚实有加,形古神挺,更臻气象。
附:光绪八年(1882年)【京山县志】有关文峰塔的图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