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县白云山文昌楼,文昌楼建于明万历年间,二层走马楼。文昌本指紫微垣中的六颗星辰,古代视为神座星辰,文昌帝为主宰功名、禄位之神,是科举士子的保护神。文昌君两旁的侍从一为天聋,一为地哑,所谓“闻者不能言,言者不能知”。玉皇阁西侧还有马王庙,对面有圣父圣母词,北面为五老祠。
文昌帝君是汉族民间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文昌本星名,亦称文昌星,或文星,古时认为是主持文运功名的星宿。其成为汉族民间和道教所信奉的文昌帝君,与梓潼神张亚子有关。东晋宁康二年(374),蜀人张育自称蜀王,起义抗击前秦苻坚,英勇战死,人们在梓潼郡七曲山为之建张育祠,并尊奉他为雷泽龙神。其时七曲山另有梓潼神亚子祠,因两祠相邻,后人将两祠神名合称张亚子,并称张亚子仕晋战殁。实为《晋书》所载张育之事。
文昌:原是天上六星之总称,即 文昌宫。一说在北斗魁前,一说在北斗之左。六星各有星名,称 上将、
次将、 贵相、 司命、 司中、 司禄等。 文昌封为帝君,并且又称 梓潼帝君,当是元仁宗时之事。元仁宗 延佑三年(1316年)封
梓潼神为“辅元
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梓潼神与文昌神合为一神。《明史》的《礼志》称,“梓潼帝君,姓张,名亚子,居蜀七曲山,仕晋战殁,人为立庙祀之”。
张亚子即 蜀人 张育,东晋宁康二年(374年)自称蜀王,起义抗击前秦 苻坚时战死。后人为纪念张育,即于梓潼郡七曲山建祠,尊奉其为
雷泽龙王。后张育祠与 同山之梓潼神亚子祠合称,张育即传称 张亚子。 唐玄宗入蜀时,途经 七曲山,有感于 张亚子英烈,遂追封其为左
丞相,并重加 祭祀。 唐僖宗避乱入蜀时,经七曲山又亲祀梓潼神,封 张亚子为济顺王,并亲解 佩剑献神。宋朝帝王多有
敕封,如宋真宗封亚子为英显武烈王, 宋光宗时封为忠文仁武孝德圣烈王,
宋理宗时封为神文圣武孝德忠仁王。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年)敕封张亚子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于是梓潼神 张亚子遂被称为文昌帝君。
3事迹编辑 文昌帝君除有 抗击战死、忠主救民之功绩外,《梓潼帝君
化书》称,张亚子“生及冠,母病疽重,乃为吮之,并于中夜自割股肉烹而供,母病遂愈。后值瘟疫流行,梦神授以《大洞仙经》并法箓,谓可治邪祛瘟,行之果验”。因此,文昌帝君也是
慈祥孝亲的楷模。成书于宋时的《
文昌孝经》认为孝乃万善之源;万行之端。上慈下孝推己及人,尊敬自家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敬人家的长辈;爱护自家的儿女,推广开也去爱护人家的儿女。
4帝君经典编辑
《正统道藏.洞真部》所收录与文昌帝君张亚相关的道书有:《太上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五卷(《正统道藏.洞真部.本文类.荒字号》新文丰刊本第一册)、《元始天尊说梓潼帝君应验经》(《正统道藏.洞真部.本文类.昃字号》新文丰刊本第二册)、《元始天尊说梓潼帝君本愿经》(同前,二经同卷)、《清河内传》一卷(《正统道藏.洞真部.谱籙类.腾字号》新文丰刊本第五册)、《梓潼帝君化书》四卷(同前)。
《道藏辑要》星集八所收有:《文帝本传》、《文帝化书》(即《正统道藏》之《梓潼帝君化书》)。星集九收录:《文帝孝经》、《文帝救劫经》、《文帝延嗣经》、《文帝阴无文注》、《文昌应化元皇大道真君说注生延嗣妙应真经》。
《藏外道书》第四册收录者有:《文昌帝君本传》(录自《道藏辑要》)、《文昌应化元皇大道真君说注生延嗣妙应真经》(录自《道藏辑要》)、《文帝孝经》(录自《道藏辑要》)、《文昌心忏》、《文昌大洞仙经注释》、《文昌大洞仙经》、《文昌大洞经》、《大洞经示读》、《文昌大洞治瘟宝籙》、《大洞玉经疏要十二义》。第十二册收录《文昌帝君阴骘文注》、《焦无十则注解》。《藏外道书》第十五册收录《文昌正朝全集》。
司文 《文昌帝君阴骘文》称,文昌帝君曾七十三次化生人间,世为
士大夫,为官 清廉,从未酷民性烈,同秋霜白日之不可侵犯。“济人之难,救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广行阴骘,上格苍穹”。因此,
天帝命文昌帝君掌天曹桂籍文昌之事。凡 世间之乡举里选,大比制科,服色禄秩,封赠奏予,乃至二府进退等等,都归文昌帝君管理。
由来 两宋以前,“文昌”仅仅只是
三垣二十八宿之一,其虽象征文学,但并非人格神祇。 科举考试虽始于 隋,然至 宋代方成为
士人求官最为重要的途径,也因之求取功名的各地学子们,为了在激烈的竞争当中脱颖而出,莫不在自身努力读书之外,祈求原乡各种神明的帮助。
学者认为梓潼神,原是流行 四川北部 梓潼的蛇神、雷神信仰,后与 晋朝抗击 苻坚而殉国的忠臣“
张育”合流,在 北宋时,转化为保佑四川地区学子,考试顺利的神祇。 南宋时,梓潼神被认为较灵验,而取代了其它地方科举之神,成为
中国各地学子,共同信仰的保佑科举顺利之神祇。
由于信仰的传布,使得原本的梓潼神信仰,与传统观念中掌管文学的文昌星相混合,(或曰:梓潼神被视为文昌星转世、化身),而梓潼神被称为文昌神、文昌帝君或文昌梓潼帝君。
虽然,不断有儒者指梓潼神信仰为“ 淫祀”,然因其灵验、神妙的力量,在士人心中信仰已久,且范围遍及全
中国,故 道教亦将其纳入道教神祇之一,尊为“文昌帝君”,并在 清代时被国家纳为正祀。 昌位的寻找
第一,
宅屋文昌,就是依据宅屋的坐向,按八卦九星之吉凶方位,确定此宅的文昌位。,文昌位依房子坐向决定,如门朝向西,房子就是坐东朝西,就是震宅:
1.震宅 坐东朝西 西北位 2.巽宅 坐东南朝西北 正南位
3.离宅 坐南朝北 东南位 4.坤宅 坐西南朝东北 正西位
5.兑宅 坐西朝东 西南位 6.乾宅 坐西北朝东南 正东位
7.坎宅 坐北朝南 东北位 8.艮宅 坐东北朝西南 正北位
讹误 有人认为文昌、
魁星为同一星,也有人认为不同。汉族民间也经常把 文曲星和文昌星混同。其实在道教信仰上,文昌星主文人打扮的梓潼神,而
魁星则主鬼面踢魁的大魁星君。 至于 天文学上的画分,“文曲”是北魁斗中第四星
天权的古名(英文名:Megrez δ,大熊座第六十九号星δ星)。
魁星则指《春秋运斗枢》所载:北斗中的“第一至第四为魁 记载
《
晋书‧天文志》:“文昌六星,在北斗魁前,天之六府也,主集计天道。一曰上将,大将军建威武。二曰次将,尚书正左右。三曰贵相,太常理文绪。四曰司禄、司中,司隶赏功进。五曰司命、司怪,太史主灭咎。六曰司寇,大理佐理宝。所谓一者,起北斗魁前近内阶者也。明润,大小齐,天瑞臻。”《
宋史‧天文志》:“文昌六星,天之六府也,主集计天道。一曰上将、大将军,建威武;二曰次将、尚书,正左右;三曰贵相、大常,理文绪;四曰司禄、司中、司隶,赏功进;五曰司命、司怪、太史,主灭咎;六曰司寇、大理,佐理宝。所谓一者,起北斗魁前近内阶者也。”
故乡 越西是文昌帝君
张亚子的诞生地,亦是文昌帝君张亚子的故乡,其影响深远,历史悠久。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建造的文昌宫、阁楼、殿,数以千计,遍布大陆和东南亚一带。
据越西厅志载:“
张亚子晋太康八年,七十一化降生在中所卢林沟张老夫妇家中,后勤学苦练,羽化成神”。常骑――“驴特”(文昌的坐骑,传说生得“四不像”)往来四方,讲学云游。越西金马山上曾留有胜迹“紫府飞霞洞”、“上马石”等。上马石上镌刻有“文昌胜迹”四字。另刻字“泉涌月明”相传为神亲书。又有镌字于帝君赏憩处:“金阙化身”守泉涌月明数字。
古时水 观音泉边山崖上,生长有一株婆娑古树,开的花儿如
桃花,春天嫣红,秋天翠碧,掩映着水潭。此树人们称血滕树,传说枝条折断后,带淌出血浆样的汁,甚是奇异。树的
石崖另有一处刻字“胜景清绝”。 文昌帝君
张亚子踏脚的石上曾留有脚印,据说是踏石“上驴特”留下的印迹。在文昌的另一修道地梓潼也有许多关于
张亚子的记载。如《文昌化书》、《清河内传》、《文昌本传》记载,
张亚子原籍越西,生于晋太康八年(287年)二月初三,后徙居梓潼,在七曲山修道劝善数十年,直至终生。因此梓潼成了越西藉善士
张亚子的第二故乡。 历朝历代的帝王对文昌帝君 张亚子十分尊奉。唐朝时,玄宗僖宗因避
安史之乱来到四川,将士皆因水土不服,病倒了一大批。玄宗皇帝十分着急,在夜里梦到 张亚子得治病药方一帖,治好了大军。玄宗僖宗加封
张亚子为“左丞相”、“济顺王”,以 万乘之尊向张亚子叩拜。从此
张亚子身价百倍,被世人尊奉到同孔子齐名的地位,故世间有“北孔子、南文昌”之说。
之后,宋朝的各位帝王又先后加封
张亚子为“忠文仁武孝德圣烈王”,“英显王”,“神文圣武孝德忠义王”等。 元代仁宗又加封
张亚子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
明清两朝也大肆尊供文昌。凡天下学官,皆去文昌祠。并修筑大量的文昌宗庙,隆重祭祀……。
道家又把天上的星神与 张亚子合而为一,封张亚子为文昌帝君,属二十八宿中的
文昌星,传说主“文运”、“司科举”。道家与 张亚子合而为一的年代,应是宋朝。
道教那时大举,人们尊神而轻佛。后人又将蛇神、龙神与文昌帝君重合,使文昌帝君声威 大震,成为影响全国的、掌管人间福禄的神祇。
历史上,文人士子,儒、佛、道都十分崇拜
张亚子,还借文昌帝君之名,降写了大量著述,据不完全统计达80余部,数百种之多。这些经语中许多是劝善勉学的诗章。
越西文庙之右旧时有文昌宫,在文昌帝君的故里,金马山有梓潼宫,是专用来祭祀文昌帝君
张亚子的庙宇。只是越西的梓潼宫与 绵阳的梓潼县二者之间是否存在玄机,还有待考证。
越西祭祀文昌的日子,一年有三祭,春、秋祭和迎神会。迎神会的日期为正月十二日到十八日,首尾两日分别为迎神日和送神日。春祭是文昌帝君的重大祭典,在每年的二月三日,相传是
张亚子的生日,一般由官方举行祀典。秋祭每年八月初一举行,相传为文昌修成正果之日。
据当地老人讲,文昌宫即梓潼宫的建筑十分壮观,年代久远,宫门前,矗立三株古杨。树干挺拨刚劲。需三人合抱方能合围,树枝虬曲纵横,
姿态万千。宫门进 魁星楼,过甬道,便是三间大殿突兀
梯石上,大殿金碧辉煌。殿门雕花窗格,玲珑剔透,富丽华贵。大殿正中为贴金的文昌帝君坐像,帝君两边是“
天聋”、“地哑”侍童像。在梓潼宫的山顶上有一洞,人们称之为紫府飞霞洞。据越西厅志载:“为宋代苟沐
父子所开。”是文昌帝君修炼处。此外越西城内的瘟祖庙, 观音庙都与文昌帝君
张亚子有关。这是因为文昌帝君行善施药,泽及百姓,更是瘟神的天敌。 奉祀 日期
元明以后,随着 科举制度的规模化和 制度化,对于文昌帝君的 奉祀也逐渐 普遍。各地都建有 文昌宫、
文昌阁或 文昌祠,其中以 四川 梓潼县七曲山的文昌宫规模最大。一些乡间书院和私塾也都供奉文昌 神像或 神位,其间虽时有兴废,但因
文章司命,贵贱所系,所以一直奉祀不衰。旧时 每年二月初三日为文昌帝君 神诞之日,官府和当地文人学士都要到供奉文昌帝君的庙宇奉祀,或
吟诗作文,举行 文昌会。 方法
1.以香火作为沟通天界神仙的媒介,并诚心诵读文昌经书《文昌孝经》、《文昌帝君阴骘文》或道经经书《太上文昌宝忏》;
2.祈福
仕途高升的人也可在每年农历二月初三到文昌庙,供奉鲜花、水果、茶食、点心等供品。儿童如果调皮捣蛋,成绩不理想亦可供奉文昌帝君,在供奉之时,可选用供品“葱”(象征聪明)、“芹菜”(代表勤奋好学)、“肉粽”(代表高中状元);
3.如果选用以上两种方法,必须虔诚并坚持,效果可能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才能显现,若从个人八字文昌星入手,根据自身日元针对性增旺,则效果会比较明显,
比如著名的摆件“文昌八将”就是按此原理设计而成的。 经文 《
阴骘文》:
帝君曰: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未尝虐民酷吏;救人之难,济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广行阴骘,上格苍穹。人能如我存心,天必赐汝以福。
于是训于人曰:昔 于公治狱,
大兴驷马之门:窦氏济人,高折五枝之桂。救蚁,中状元之选;埋蛇,享宰相之荣。欲广福田,须凭心地。行时时之方便,作种种之阴功。利物利人,修善修福。正直代天行化,慈祥为国救民。存平等心,扩宽大量。
忠主孝亲,敬兄信友。各睦夫妇,教训子孙。毋慢师长,毋侮圣言。或奉真朝斗,或拜佛念经。报答四恩,广行三教。谈道义而化奸顽,讲经史而晓愚昧。济急如济
涸辙之鱼,救危如救密罗之雀。矜孤恤寡, 敬老怜贫,
举善荐贤,饶人责己。措衣食,周道路之饥寒;施棺椁,免尸骸之暴露。造漏泽之仁园,兴启蒙之义塾。家富,提携亲戚;岁饥,赈济邻朋。斗秤须要公平,不可轻出重入;奴仆待之宽恕,岂宜备责苛求。印造经文,创修寺院。舍药材以拯疾苦;施茶水以解渴烦;点夜灯以照人行;造河船以
济人渡。或买物而放生,或持斋而戒杀。举步常看虫蚁,禁火莫烧山林。勿登山而网禽鸟,勿临水而毒鱼虾。勿宰耕牛,勿弃字纸。勿谋人之财产;勿妒人之技能;勿
淫人之妻女;勿唆人之争讼;勿坏人之名利;勿破人之婚姻。勿因 私雠,使人兄弟不和;勿因
小利,使人父子不睦。勿倚权势而辱善良,勿恃富豪而欺穷困。依本分而致谦恭,守规矩而遵法度。谐和宗族,解释冤怨。善人则亲近之,助德行于身心;恶人则远避之,杜灾殃于
眉睫。常须隐恶扬善,不可口是心非。恒记有益之语,罔谈非礼之言。剪碍道之 荆榛,除
当途之瓦石。修数百年崎岖之路,造千万人来往之桥。垂训以格人非,捐资以成人美。作事须循 天理,出言要顺人心。见先哲于
羹墙,慎独知于衾影。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永无恶曜加临,常有吉神拥护。近报则在自己,远报则在儿孙。百福骈臻,千
祥云集,岂不从阴骘中得来者哉? 【
翻译】文昌帝君说:我(文昌帝君)第十七世时作一个地方的父母官,从没有做过对不起群众和下属的事,时常帮助别人度过困难,接济别人一时的贫困,怜悯别人的孤儿,容忍、宽恕别人的过失,广泛的行善积德,上合
天心。有人如果像我(文昌帝君)这样有好心肠,上天必定赐福于他! 于是文昌帝君就训劝世人说:汉朝时的
东海人于公,做地方官时,审案量刑公平合理,昭雪冤屈,民众允服。曾经修理家门,就造了一道能容纳四匹马经过的大门。有人问何必修那么大?他说,他做官多积阴德,从未冤枉好人,后代必定兴旺发达,省得以后再改建了。后来他的儿子果然做了丞相,孙子也做了
御史大夫。五代时的 燕山人 窦禹钧,三十多岁时还没有儿子,有一次他梦见他祖父对他说,你不但没有儿子,而且还很短命,宜快点多积阴德来挽回
天命。窦禹钧于是力行善事,救济别人,广积阴功。数年以后, 连生五子,五子都聪明
俊伟,而且高中科举,五个儿子都做了官,他本人也活到八十有二。宋朝有两兄弟宋郊、
宋祁,在读书的时候,有个道士替他们看相,说弟弟会考中状元,大哥也会榜上有名。十几年后考完春闱,又遇到那个道士,他对大哥宋郊说,你风采奕奕,精神饱满,更胜往昔,必定曾经救活数百万的生命,这次考试,弟弟宋祁固然可以考上状元,然而你的功名也不在他之下。原来宋郊在十多天前,在厅堂下见到蚂蚁穴被大雨冲毁,于是编了竹片,使蚂蚁渡水而活。同一年殿试,哪能有两个状元?宋郊心中很是疑惑。等到放榜,宋祁第一名,宋郊第三。然而当朝太后认为弟弟不可在哥哥之前,于是就擢升宋郊为状元了。
楚国的
孙叔敖,有一次出游,遇到一条两头蛇,他就杀死并掩埋了。回家后,他愁得连饭也吃不下。他母亲问他发生了什么事,孙叔敖哭着说,听人说如果见到了两头蛇就会死亡,我已经见到了,害怕离你而死。他母亲问,那条蛇在哪里?孙叔敖说,恐怕其他人看见,已经杀死并掩埋了。他母亲说,不要害怕,听人说有阴德的人必定有善报,你必会在楚国出人头地!后来孙叔敖果然做了楚国的宰相。
由此可见,想增广你的福气,必须要心地好,时刻方便别人,积累种种阴德,利益他人,多做善行而积累福分,就像:以正直的德性教化世人,心地慈祥,爱国为民;宽宏大量,平等待人;忠于君主,孝敬双亲;尊敬兄长,待友诚信;夫妻和睦,教育子孙;不得对老师、长辈傲慢无礼;不得讥谤圣贤教诲;或者敬奉天仙,朝礼北斗、星宿;或者拜祖念经,早晚打坐悟道;报答天地恩、父母恩、国家恩、师友恩,尊奉正一教,全真教,儒教三教;谈道理教化奸诈的人,讲经史开解愚昧的人;救急就像挽救快干死的鱼一样,救危就像挽救被网住的鸟一样;矜哀孤儿,抚恤
寡妇;尊敬老人,怜悯贫穷;尊崇善人,推荐贤能;对人恕,对己忍;布施衣服、食物,
周济在道路两旁饥寒交迫的人;布施棺材,掩埋无主尸骸,避免尸骸暴露;给无家可归的兴建房舍,为辍学儿童兴办学校;家里富有就提携亲戚朋友,遇到饥荒就赈济邻居和亲朋;用来称东西的秤准确公平,不可短斤缺两;宽恕对待雇用的工人,不可尖酸刻薄,责备苛求;出钱、出力捐印经书和善书,修建或修葺道观;施舍药方来医治别人的疾病,布施茶水使路人解渴去燥;在道路旁放置灯火方便行人,在河流里设置船只供人渡水;或者经常买生物来放生,或者常常吃斋持戒避免杀生;走路时常常留意,不要踩到虫子和蚂蚁;严禁烟火,不火烧山林;不在山上捕捉飞禽走兽,不到河溪边毒杀鱼虾;不宰杀耕牛,不随便丢弃字纸书籍;不谋夺别人的财产,不嫉妒别人的技艺才能;不奸淫别人的妻子女儿,不要唆别人互相争斗及怂恿别人诉讼;不破坏别人的名誉,不破坏别人的婚姻家庭;不因为个人私仇而使别人兄弟不和,不因为小小利益而使别人父子疏远;不倚仗有权有势而欺辱善良的人,不仗着富有而欺凌穷困的人;依本分,谦虚谨慎,守规矩,遵纪守法;同宗同族互相和谐,有怨有仇互谅互解;亲近善人,有助于身心德行;远避恶人,杜绝灾殃;经常赞叹别人的善事,不宣扬别人的恶事;不口是心非,讲一套做一套;把有教益的言论牢记于心,时时自勉不要有出乎于礼义廉耻的言论,祸从口出,言为心声,要养心慎言。剪除阻碍道路的荆棘,搬走障碍道路的瓦,石;修整几百年来崎岖不平的道路,建造人们来往的桥梁;留传训言供后人鉴别是非善恶,捐赠钱财成全别人的好事善事;做人做事遵循天理,说话合乎公道人心;吃穿住行,时刻想念圣贤教诲;独行独卧,始终慎如众目睽睽。
不造作种种恶事,身体力行去做种种善事,这样就永远没有
灾星加祸,常常会有吉神照耀护佑,总而言之,近报自己得福,远报子孙受益。百福临门,万事吉祥如意,难道不是从积累阴德中得来的吗?
6传说
在中国的许多道观中都供奉着文昌帝,道教对这位神仙的接纳是在公元6世纪左右。据说文昌帝君是皇帝的儿子,以后不停地转世,为民造福,是一位地位很高的神,并负责人们的学习和考试。14世纪以后,中国的许多学校里都供奉着这位神仙。他的生日定在农历的2月3日。特别在清朝时,当他生日时,连皇帝都要派人去祝贺。从中可以看出,文昌帝君虽然是道教的神,但他又有浓厚的儒家色彩。
而另一些文献中记载的传说是:在唐朝时,有一个叫张亚的浙江人,后来迁到四川的梓潼居住,在那里当教书先生。他不仅道德高尚,为人诚实,而且很有才华和品行,受到人们的尊敬,他死后,为了纪念他,人们就把他当成神加以崇拜。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受到历代朝廷的信仰,逐渐演化为文学、学术和考试的守护神,渐渐被称为文昌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