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游历陕西之三十--太白庙--中国著名道教场所之一

(2017-08-20 08:15:09)
标签:

教育

历史

旅游

文化

佛学

分类: 游历西藏陕西
人心复杂了,总会殚精竭虑地思前想后平衡得失。老是猜疑着、算计着,心一刻也放松不了,那也太累了。清浅做人,不营营苟苟,不尔虞我诈,也就减少了许多纷扰和纠缠,卸载掉了复杂的思想负担,自然活得豁达,过得舒心。其实,你简单了,这个世界就简单了。
游历陕西之三十--太白庙--中国著名道教场所之一

游历陕西之三十--太白庙--中国著名道教场所之一

游历陕西之三十--太白庙--中国著名道教场所之一

游历陕西之三十--太白庙--中国著名道教场所之一

游历陕西之三十--太白庙--中国著名道教场所之一

游历陕西之三十--太白庙--中国著名道教场所之一

游历陕西之三十--太白庙--中国著名道教场所之一

游历陕西之三十--太白庙--中国著名道教场所之一

游历陕西之三十--太白庙--中国著名道教场所之一

游历陕西之三十--太白庙--中国著名道教场所之一

陕西省眉县汤峪口太白庙位踞太白山北麓,太白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入口处东侧,端南山半坡,地处盆地之中,四周群山伏围,层峦叠翠,面对龙凤大山,门前山脚下有历史遗留下来的天然景观--神功石,汤峪河尤如一条玉带从门前穿流而过,常年奔腾不息。太白庙是中国著名道教场所之一,几千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尊奉。
早在公元前1世纪时,当时的王朝就在这里修建了太白祠,以后的各个王朝都先后进行维修和扩建,据说神庙里供奉的神能够解救人们脱离灾难,所以它的规模不断扩大。太白山乃道教三十六洞天的第十一洞天,由于他的伟岸神秘,曾被历代帝王奉若神明,早在汉成帝时已有太白山,太白祠,到唐时香烟鼎盛,宋皇五年春夏不雨,凤翔知府李照遘祷雨有应,嘉六年大旱,凤翔府苏轼祷雨踵验,清乾隆戊寅年五月陕西巡抚毕沅于太白山求雨的神应感而赐雨,四十三年毕沅以重修太白庙陈请钦颁御书扁额“金精灵泽”四字,六月又蒙祷雨有验,从此此地就成了十方道众,善男信女云集说经传道祈福禳之圣地。因历史原因曾一度香烟停熄,太白庙建筑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新修。
大门位于太白庙的建筑群体的最前端,为单檐硬山顶,面阔三间,通面阔9.83米;进深6.71米。明间用四柱,门前部设卷蓬轩廊,檐柱上部横出重栱,上施花机承托檐檩;前部出牛腿,上置插栱花机以承托檐方,前檐有飞椽。前后梁架六界,且不完全对称,梁架遍施红漆,脊柱低部有花篮形垫木落在三架梁上,上有插栱花机承脊方,后部步柱悬空,下部为花篮。大门前部梁架雕刻彩绘精美,后部雕刻较为简单,后檐无飞椽。山面梁架为四间五柱,脊柱落地。屋面为小青瓦铺就,檐口无滴水瓦;屋脊为滚筒亮子脊,两端施龙吻。主楼为两层硬山建筑,面阔三间,通面阔11.42米;进深6.75米,用四柱。主楼两侧为耳房,皆二层硬山顶,主楼一层前部走廊设卷蓬,轩梁中部垂花柱,上有雕刻。主楼梁架六界,露明造,为圆作,梁下都有随梁方一道,脊柱落于三步梁上,檐柱和后金柱为落地通柱,其他为短柱,东侧山面脊柱落地。主楼前出飞椽,二楼前部挑出阳台上设雕花栏杆,后两界经楼梯可至戏台。主楼屋脊为滚筒子脊,中间有火焰状装饰,两侧施龙吻,两边耳房屋脊较主楼低,亦用龙吻。
太白庙建筑群整体布局严谨,均属仿古建筑雕梁画柱,异彩纷呈,气势雄伟,颇为壮观,整体建筑共分三层。进入庙门的第一座殿堂是灵宫殿,内奉护法王灵宫--王善、手执金砖、横眉立目,凤嘴银牙,善察人间,善恶之事,驱魔降袄,却邪治病,祈晴祷雨,号称太乙雷声应化天尊,灵宫殿的右侧,则是二郎庙,二郎神为水神,相传蜀守李冰治水时,有皎龙为患,其子二郎力除蜀郡之蛟孽,有水功,被封为“清源妙道真君”。
沿着二郎庙与灵宫殿之间的通道拾级而上,则是该庙的第二层建筑,此层为三孔窑洞。中窑内座三太白,三太白乃殷纣王时叔齐、伯叔、周贲是也,相传伯叔、叔齐是殷商时孤竹王的二王子,王立叔齐为太子,王死后叔齐让兄伯叔继承王位,伯叔则以父命难违拒之,为让弟继王位而逃,叔齐也以立长不立幼而逃,二人中途相遇,一同投奔西伯候姬昌,恰逢武王伐纣,二人叩马而谏:武王伐纣乃不忠不孝之举,后武王平殷建周,伯叔、叔齐义不食周粟,与同来的元帅周贲饿死首阳山姜子牙以至仁至孝义之士封为太白山地方神,号称“无号广天尊”。左窑内供奉三霄娘娘,三霄即琼霄、碧霄、云霄,三霄为女神,亦是妇女儿童的保护神,其护生灵,法力无边,每年庙会时节,来此祈福求子,烧香还原的香客颇多。
右窑为菩萨祠,内供三位菩萨--观音、文姝普贤、中座观音、其圣德巍峨,玄功莫测,声救苦救难,随心消厄消,道称“碧落洞天帝主--圆通自在天尊”。自此往左则可到达药王庙,外姆阁。沿着石级趋步而上则是该建筑群最高层--五帝殿五楹、殿内供奉玉皇大帝、天皇大帝、后士皇地祗,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南极长生大帝,五位道教尊神。每年的七月十二是该庙的庙会,庙会这天,远道而来的香客信士磨肩擦踵,络绎不绝。善男信女来此烧香的、还愿的,祈福的则顶礼膜拜,香烟鼎盛。
戏台位于主楼后面并与之相连,为歇山顶,通面阔进深均为4.3米。底部列柱8根,其中通柱4根位于四角,其他为槏柱。通往顶施平板方,上置斗栱,斗栱为五踩双昂,昂嘴为凤头昂,栌斗中部突出;昂嘴较长且略微上翘,每面各设平身科四座,檐部出飞椽并与主楼相连。戏台额方上施有彩绘,内容为三国故事,顶部做鸡笼顶藻井。戏台屋面为筒瓦片铺就,施龙吻。屋脊中部有莲花葫芦状装饰。垂脊末端各有戏剧人物雕像一具,形象生动。厢房与主楼两边耳房相接,东西两边均为两层,基本对称。面阔均为四间,通面阔14米,进深两间,通进深3.93米。硬山造,后部砌实墙,墙基处为石块砌筑。梁架三界面,二层前部檐柱并未与一层跟通,而是置于挑梁上。柱头出牛腿斗拱承撩檐方,牛腿雕刻成鱼形,前檐出飞椽,檐口与主楼相接。
大殿位于建筑群最后端,面阔五间,通面阔18.75米,正贴进深三间,通进深14.3米。硬山造。正贴为抬梁式木构架,共十界,前两界做两道卷蓬轩廊,卷蓬前小后大,中间设垂花柱,雕刻精美。檐柱出牛腿,置斗拱花机承撩檐方。后两界构架较粗糙,中间六界均为抬梁,梁架较为粗大,七架梁与五架梁之间用花篮状大斗承接,斗上出重拱接檀方;五架梁与三架梁之间则在大斗下置荷叶墩,并出单拱接檀方,三架梁上则置荷叶墩与小斗承脊檀方,两侧出山雾云。大殿次间进深方向为六间七柱,脊柱落地。屋面为小青瓦铺就,檐口无滴水瓦,正脊较高,两端为龙吻,脊中塑有双行龙戏珠形象。观音阁为大殿西侧耳房,面阔一间4.24米,进深七间,通进深8.58米。硬山造,东面搭接于大殿西山墙,并有方木连接柱子与墙体。梁架为八柱七架椽,穿斗式构架。檐柱与金柱之间做一枝轩卷蓬,檐柱出牛腿,做法与大殿相近。
历史沿革
陕西省眉县是镶嵌在祖国大地上的一颗璀灿夺目的明珠。早在旧石器时代,眉县境内就有人类活动,马家镇杨家村多次出土的铜鼎、编钟、陶瓷酒器,说明先民在此繁衍生息的历史悠久,遍及全县的32处原始社会的韶和龙山文化遗址,证实远古人类在此活动的足迹。而眉县太白山的神秘性,从历代书志的记载和民间传说中,都可以看到,清乾隆年间,毕秋帆作序,张商言主修的《眉县志》专列《太白山灵感录》一卷,成为元志中的创体。据郦道元的《水经注》中说,汉成帝的时代,太白山已有太白山神祠;其神名谷春,是《列仙传》中的人。道家本有三十六洞天之说。《一统志》“钟西元金星之秀,关中诸山莫高于此上有湫池,虽三伏亦凝水。道书明为第十一洞天。”
唐代贞元十二年(796)孟秋大旦,分命祷祀,至于太白山,京光尹韩皋,又命周至令裴均饰祀,翌日大雨,于是柳宗元撰《祷雨碑记》开首云“雍州西南界于梁,其山曰太白,其地恒寒,冰雪之积未尝巳也。其人以为神,故岁水旱则祷之,寒暑乘候则祷之,厉疾崇降则祷之,感若有答焉者。“北宋皇佑五年(1053)春夏不雨,凤翔府太守李昭遣苏轼祷于太白山,祷雨踵验,奏请封爵,遂封太白山湫为济民侯。五代时太守奏请加封,太白山神为济民侯。清初李雪木撰重修太白庙记,有祀其山则于唐于宋于元于明。康熙四年(1665)大旱,眉令梅遇步祷于山。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应陕西巡抚毕沆(秋帆)奏请:加太白山神号为昭灵普润福应王,又特分为御书“金精灵泽”匾额一面。太白离眉城四十里,至绝顶处二百余里,山上有湫五池,唐天宝七年李浑吉符瑞享封山为神应公,阴应公;元统年封为福应公,元朝因三池即封三王,头池称大阿福,封普济王,次池称二阿福,封文惠王,三池称三阿福、封普顺王,到清朝晚年,光绪帝和慈禧太后避难来陕,适遇陕大旱,曾桂春赴山致祭。
太白庙原貌庙院占地三十二庙,共有殿宇六十六楹。其中太白正殿三楹,系宫殿式结构。清乾隆帝赐“金精灵泽”悬挂门楣之上。大门,二门各一楹、两厢官房,钟鼓楼,香坊,戏楼,甬路,墙垣等。供奉神像共计八十八尊。有三太白,玉皇大帝,紫阳真人即“张伯瑞”。“三霄”即(云霄,琼霄,碧霄),关羽,周仓,关平,东西雷神殿(东恶西善)黑煞神,红煞神,三十六天罡,(道教称北斗丛星中有三十六个天罡星),全是湫神。还有十二顶轿子。庙前有五池,曰大太白池,二太白池,三太白池,玉皇池,药王池。池中水深五尺至丈余。盛夏莲花争艳,马头莲生长奇特,鱼儿相伴嬉游,引人入胜,流连忘返。池旁古柏刺秋,高大参天木槿长势异常。太白庙会,每年古历正月十二和七月十一至十三共有两次。沧海桑田,历史变迁。太白庙屡遭灾难,历史上多次被毁后又再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落实。太白庙在当地政府和县宗教事务管理部门的重视支持下,清湫村善男信女公议乐善好施,众志成城,集沙成丘。遂于1988年择基在原玉皇阁处,营建太白庙三楹,并被定为道教活动场所。
文化底蕴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太白虽无名山大川,但巍巍九龙金鼎,却是中国脊梁昆仑山系主要支脉——秦岭南麓一颗璀璨的明珠;汇东、西、南、北四条沟之灵气聚于太白庙前,上应九霄太白金星之吉数,下传李白斗酒诗百篇之美名。作为太白子民,是非常荣幸和自豪的。有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物华天宝,自然人杰地灵,古往今来,太白人在朝为官,则勤政爱民、克己奉公,都能为官一任,富民一方,名垂青史;在外经商则诚信为本、童叟无欺,敢想敢干,家产万贯者不可胜数;寒窗苦读则学有所成,金榜题名,作家、诗人、学者层出不穷;在家务农,则不失农时,早出晚归,勤劳耕作,温饱自济有余,享尽天伦之乐。在长期的生活磨练中,太白人既秉承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善良的传统美德,又造就了精明强干、胆大心细、奋发向上、仗义疏财的豪迈个性。正缘于此,人口不过两千,方圆不过百里的山僻小乡正因为有了太白庙,英才辈出,久盛不衰,名扬四面八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