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游历山东之五十四--孔登岩--泰山胜迹孔子称首

(2017-06-15 07:55:17)
标签:

教育

历史

旅游

收藏

文化

分类: 游遍山东上海
任何时候相信自己、相信爱、相信这个世界,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伤害或见过什么样的丑恶、肮脏、黑暗都要相信自己依然有能力热爱生活。世俗的存在是一种硬道理,你可以跟随它、你也可以放弃它,但你不能改变它,不能藐视它。当你适应它的时候,记得备份一份本色,保持清醒,并学着去原谅这个世界和自己。 ​​​
游历山东之五十四--孔登岩--泰山胜迹孔子称首

游历山东之五十四--孔登岩--泰山胜迹孔子称首

游历山东之五十四--孔登岩--泰山胜迹孔子称首

游历山东之五十四--孔登岩--泰山胜迹孔子称首

游历山东之五十四--孔登岩--泰山胜迹孔子称首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家。泰山与名人结缘,肇始于孔子。孔子登临泰山,抒怀畅志,开阔胸襟。考察封禅,学习礼仪,了解民情,观知时政,活动内容与历史遗迹十分丰富。明代<<泰山志>>说:“泰山胜迹,孔子称首。”这不仅拓展了泰山文化的内涵,也使儒家思想文化借泰山之力发扬光大。同时,孔子也开创了名人登泰山的先河。由于他的特殊地位和影响,使后人竞起仿效,接踵而至。“登泰山而小天下”成为历代文人名士不可缺少的生活内容,沿袭成为积淀深厚的文化心理,蔓延成为流传久远的文化风气,演变成为传统文化中的一大景观。

  孔子曾登泰山,考察封禅制度。泰山处于我国东部,称东岳。在原始宗教信仰中,东方主生,所以泰出主生死交代,后来又扩大为帝王朝代嬗递的“禅代”之意。历代帝王在改朝换代,天下太平以后,都要封禅泰山,以示受命于天,四海率从。这种隆重庄严的封禅大典有一套神圣而严格的仪式,这对十分重视礼乐制度的孔子有极大的吸引力。孔子一生以周公为榜样,以恢复周朝政治和礼乐制度为己任,准备随时辅弼国君实现这一主张,则封禅大典是必须掌握的重要国礼。<<韩诗外传>>记载:“孔子升泰山,观易姓而王可得而数者七十余人。”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反复对照,孔子发现历代封禅的具体仪式差异很大,为他掌握封禅礼仪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在著名的石刻“五岳独尊”对面不远处的一块石头上,刻着“孔登岩”三个字,石后有“通帝座”三字,还有一些小字,已经辨认不清。此石刻是泰山南天门管理区工作人员于2006年6月在泰山极顶“五岳独尊”西北绿化景点时发现的,被发现的时候岩石倾倒,埋于土中。其位置在泰山玉皇顶东坡,距无字碑15米,“五岳独尊”刻石的对面,海拔1530米,石刻高87厘米、宽60厘米,字径高29厘米、宽35厘米,石重约0.35吨。上款经初步认定为“万历壬寅□四月”(1602),由此可知这是一块明代的记和石。这块石质为片麻岩。“孔登岩”刻石为目前泰山最高处孔子遗迹。

  孔子在泰山一带从事政治活动,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在泰山东侧莱芜境内举行的夹谷之会。<<史记·孔子世家>>载:鲁定公十年(前500年)孔子任鲁国司寇,开始以自己的政治主张治理国家,并使这逐渐强大起来,这使齐国十分不安。为了治服鲁国,齐景公采纳大夫黎且等人的建议,邀请鲁定公在夹谷聚会,想趁机以武力使鲁国屈服。鲁定公答应赴会,孔子被照“有文章者必有武备”的方针,调集军队随从。齐国随景公赴会的是著名政治家晏婴。会见开始后,齐国请演奏地方歌舞,于是“令旄羽 矛戟剑拨鼓噪而至”,意在威胁定公。情况紧急,孔子不顾常礼,一步迈上台阶,扬起衣袖厉声喝道:我们两国国君正在庄严地会见,为什么会有这种野蛮的歌舞?请问齐国方面该怎么办?景公觉得很不好意思,示意退下,过了一会儿,齐国要求演奏宫廷雅乐,于是有“优倡侏儒为戏而前”,以此侮辱定公。孔子又迈上台阶大声说:戏弄诸候者要依法斩首,执法官应该立即执行!执法官只得砍掉这些人的手脚。由于孔子态度严正,掌握礼节严密合度,军事上又有充分准备,使齐景公感到鲁定公不是可以轻易挟持的,便匆匆结束了会见。

  孔子与泰山孟子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孟子?尽心》)。”“此言圣人之道大也”,也体现了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自从孟子说了这句话之后,“登泰山而小天下”便成了历代志士仁人登泰山而砺情志的人生追求,也成了愈传愈深厚的文化心理。杜甫就曾写下“何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著名诗句,其中化的就是孟子的这句话。

  孔子游泰山,还有观览名胜,开阔眼界,增强道德文化素养的目的。泰山上下有不少孔子游览遗迹。瞻鲁台。台岱顶南侧,是孔子登山眺望鲁国的地方。<<孟子。尽心上>>载:“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游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难与言。”这是讲知识境界要不断递进,才能有更高的道德修养。

  孔子与泰山日观峰的南边,靠悬崖边有一个突起的平台,平台上写着“瞻鲁台”三个大字,仰面朝天,三字横列,字面高140厘米,宽370厘米,用苍劲的楷书书写。字旁有几块直立的巨石,俗称幡杆石,不知出自何人之手。“瞻鲁台”之名出自《诗经》中的诗句“泰山岩岩,鲁邦所詹”。相传孔子登泰山,曾在这里观望鲁国,为纪念此事,明朝人在这里刻下了“瞻鲁台”三字。

  泰山还有关于孔子的建筑。孔子庙有两处,一处在泰城岱庙东南,始建于宋代,一处在岱顶天街东首,碧霞祠西侧,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庙中除供奉孔子外,还祀颜回、曾子、孟子、子思,是为“四配”另有“十二贤哲”列祀。清代泰安知县徐宗干题联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可以语上也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宜若登天然。

  孔子与泰山孔子登临处石坊前有“登高必自”碑,语出《礼记?中庸》:“君子之道,譬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此碑立于登山之起点

  “孔子登临处”牌坊,在红门宫前,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山东都察御史朱安等人建。坊上镌联:“素王独步传千古,圣主遥临庆万年。”不过汉代以前,登山是走泰山东路,入山须走大津口乡。明人在此建坊是以儒家文化晓喻游人,“代圣人立言”、扩大孔子在泰山的影响。

  “泰山岩岩,鲁邦所瞻。”这是孔子晚年删定的<<诗经>>中对泰山的赞叹。泰山对孔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学习礼乐,由此得窥封禅大典全豹登泰山而小天下,以开阔的眼界胸襟审度自己德才学识的修养,孔子临终,孔鲤,颜回,子路相继死去,自知已日薄西山,遂唱出“泰山其颓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的最后歌声,把自己的生死与泰山联在一起,足见泰山在孔子心目中不同寻常的地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