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历湖南之二十五--渊明祠--一直在心中萦绕圣地

标签:
健康旅游文化历史收藏 |
分类: 游历安徽湖南湖北 |
明末清初,桃源县人罗其鼎筹资,在桃花源的桃花山景区修建了一座渊明祠,又名靖节祠。祠内不仅刊刻了《桃花源记并诗》,还供奉了陶渊明的塑像,而且用陶公的大名作祠名,避免了泊来之虞。
武陵人也好,桃源人也吧,都易于接受。由于时间的冲刷,风雨雷电的侵袭,渊明祠曾多次倒坍,但从清道光25年的桃源县令景星、文宗咸丰六年的县令朱元增,到清末的县令余良栋,再到人民共和国的几位书记、县长,他们都把桃花源以及渊明祠作为县宝,倒坍一次便修复一次。特别是在1870年,桃源县令麻维绪将陶渊明、刘长卿、李白、王维、孟浩然、韩愈、刘禹锡等14位前贤请了来,汇聚一堂,并将群贤的题咏集刊在祠内,于是将渊明祠又易名为集贤祠,从而成为养育桃源文化艺术的园地。
南北朝宋永初二年(421),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下了千古杰作《桃花源诗并序》,描绘了一个没有纷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丰衣足食、怡然自乐的理想王国——桃花源。这,既是对桃花源当时情况情景的写真,也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和平宁静、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还体现了人民群众对黑暗社会的抗议和憎恨。陶渊明从小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也受了道家思想的影响,因而他的《桃花源诗并序》杰作中,既有儒家“大同世界”的理想,又有道家“小国寡民”思想的影子。陶渊明继承了楚文化和屈原的“楚风”,《桃花源诗并序》问世之后,石破天惊,使桃花源声名鹊起,现实中的桃源山、桃源观、桃花山、桃川(即桃源山滨临之沅江段)等名胜景物随之遐迩闻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