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历中国之山西二十一--杀虎口--晋蒙两省交界雄关

标签:
教育旅游情感文化军事 |
分类: 游历山西河南 |
旅行是一场华丽的梦境,唯有生活才是生命的本质。走得越远,去的地方越多,越清楚自己要什么生活。
如果说旅行是一剂毒药,我宁愿无药可救。在旅途中,我可以做最纯粹的自己,开心时大笑,难过时哭泣,看到雪山会发疯,看到野花遍地会奔跑,看到精湛艺术和绘画会感动,看到不同的生活会大叫。万水千山走过,记住的是世界各国人们的笑容,留在心中的是感动。
杀虎口旅游区成立于2000年。辖7个行政村,2个自然村,全区2160口人。杀虎口是山西的北大门,位于晋蒙两省,右玉、和林格尔、凉城三县交界处,北倚古长城,西临苍头河。作为一代雄关,闻名遐迩,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一代雄关杀虎口,座落在山西与内蒙古两省三县的交界处,是中原地区通往内蒙、外蒙的主要关口。地势十分险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杀虎口又是历史上著名的税卡,传说在清代极盛时期,关税日进斗金、斗银。此外,境内的古城遗址、汉墓群、宝宁寺,均属山西省重点保护文物,具有较高的考古价值。
杀虎关古称参合口。明朝为了抵御蒙古瓦刺南侵,多次从此口出兵征战,故而起名“杀胡口”。自从明朝隆庆五年,蒙汉“互市”以来,化干戈为玉帛,杀胡堡、得胜堡、新平堡(天镇)马市重新开放。
1925年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进驻“杀胡口”。是年,冯玉祥任命其十三太保之一的韩多峰为杀胡关镇守使。
韩为了缓和民族矛盾,促进中原地区与塞外的贸易,遂沿袭自清朝以来的俗称,正式改名为“杀虎关”。
杀虎口关城是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土筑,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砖包,城周为1公里,高11.7米。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在杀虎口堡外另筑新堡1座,名平集堡,其长、宽、高、厚与旧堡皆同,两堡之间又于东西筑墙相连,成倚角互援之势。
东行30多米,再登三层32级台阶,就能看到展览馆西门南北两侧墙壁上的精美浮雕。南墙雕有“魏绛和戎”、“拓跋兴魏”图;北墙雕有“康熙西征”、“西口古道”图。整个浮雕以古战场、长城、古堡、烽火台、民族融合、商贸等为主题,充分展示出右玉古老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博物馆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内设三厅。进入大门是中厅,中厅东墙下,置有一个长5米、宽3米的巨大沙盘,盘内镶嵌着右玉的山川、河流、古城、古堡、田野村庄。由中厅往北便是北厅,即右玉通史馆,南厅为杀虎口专题馆。
杀虎口博物馆位于关内东侧,占地18000平方来,由馆前广场和主体建展览馆组成。展览馆雄踞台基之上,坐东面西,中间高,两头低,呈半月状。馆前广场置有草坪、花卉、棋子、石球、古井等景物。构思奇妙,设计独特,既体现出现代园林的时代气息,又彰显出深厚凝重的历史色彩。
清初,长期镇压农民起义和抗清的战争,造成北方长城以内生产极大破坏,各地田地荒芜,屋宇残破,人丁流亡。大批山西、陕西、甘肃和部分河北的破产农民、战败的农民起义军,或“携男挈女”或孤身一人,千百成群,背井离乡,冒禁私越长城,“走西口(指山西省杀虎口。后泛指出长城西部各口去内蒙古西部各地),去归化”“觅食求生”。当时流民由土默特而西,或向蒙民租地垦种,或入大漠私垦,形成“走西口”的迁徙群体。加之清朝对蒙古采取怀柔政策。推行喇嘛教,大兴寺庙,大量招徕山西、陕西、河北工匠和破产农民;明末,遭林丹汗兵祸,丁口锐减的土默特首领小顺义王为补充丁口和苏木(佐),不分民族破例纳丁编佐,以补足30个苏木(150户丁口为1个苏木)的缺额,山、陕流民纷纷前来加入蒙籍;随着清朝对蒙古封禁政策的松弛和历年遭受严重自然灾害而破产农民队伍的不断流入,“走西口”的人渐由土默特而西至阿拉善、额济纳等旗耕牧就食,至解放前延续不断。解放后才结束了“走西口”的痛苦历史。
通过几年的建设修复古长城700米,建杀虎口博物馆2200平方米,西口风俗展厅870平方米,建社稷坛一处,广场8000平方米,停车场6600平方米,仿古民居4800平方米,东山山地公园栽植各种针叶树23万株、观赏树6万多株、观赏亭2座、旅游路18公里,完成投资3600万元,2008年以来,杀虎口旅游区年接待游客达80万人次。2009年被评定为AAAA级景区和省级森林公园。
杀虎口两侧高山对峙,地形十分险峻,其东依塘子山,西傍大堡山,两山之间开阔的苍头河谷地,自古便是南北重要通道,至今大同至呼和浩特的公路,仍经由此地。
康熙大帝骑马雕像,长4.5米,高3.5米,通体黑亮。坐骑项挂金铃,低首奋蹄前行,马尾卷曲高翘。康熙帝,头戴缨盔,身穿铠甲,披风招展,表情庄重,目视前方,左手提缰,右手执鞭,肩挎弯弓,威武雄壮。台基西壁上,刻有康熙大帝平定葛尔丹,凯旋杀虎口的碑记。黑底白字,刚劲醒目,引人驻足。碑文载:康熙三十五年,御驾亲征,三临绝塞,平定葛尔丹叛乱,凯旋而归,驻跸右卫城,犒劳西征将军。今忆其功业,立碑塑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