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游历中国之陕西五--统万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大夏国首都

(2016-01-28 08:51:45)
标签:

健康

教育

历史

旅游

文化

分类: 游历西藏陕西
统万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大夏国首都
统万城,是东晋十六国时夏国的都城。故址在今陕西省靖边县境内,城址东北有淖泥河,向东南注入无定河 
游历中国之陕西五--统万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大夏国首都
统万城规模十分宏伟。“城高十仞”,周围数里,内有三道城,城内有宫殿、鼓楼、钟楼等建筑,四周的城墙上还筑了若干座敌楼,特别是西北隅的那座,现仍高达24米。在10公里外,越过波浪般的沙丘,就可以远远望见它那雄伟的造型,正好像一座巍峨的纪念碑,不是用文字,而是用形象写下了历史上劳动人民艰苦卓绝的创造。四座城门分别名曰:北朔、招魏、朝宋、服凉。公元431年,赫连氏后裔争权内讧,北魏乘机灭掉夏国。 
乌审旗南行50多公里到巴图湾,折东北越无定河走5公里处,有一座巍巍古城,矗立在茫茫沙漠中,这就是统万城。统万城位于鄂尔多斯草原南部的萨拉乌苏河畔的沙漠之中。这座古城遗址气势浩大,它是1600多年前北朝十六国时期的大夏国首都,这座古城虽然被沙漠吞噬了,但是古城墙却历历在目,因城池呈白色,所以今陕西省靖边县红墩界乡白城子村的群众称之“白城子”。夏国赫连勃勃兴建都城时,这里是水草丰美,山川秀丽,气候宜人的优美之地。赫连勃勃对这个地方曾大加赞赏。史载公元407年,匈奴首领赫连勃勃称“天王,大单于,雄据朔漠。赫连勃勃凤翔元年(公元413年)驱役十万各族人民,采用“蒸土筑城”法在朔方水(今红柳河)之北黑水之南营建都城。取名“统万城”寓“统一天下,君临万邦”之意。这座城历时7年建成。城基厚25米,城高23.33米,宽11.16米。又据史料记载:筑城的土都经过蒸熟。筑成后用铁锥刺土法检验其硬度,凡刺进一寸,便杀筑者;凡刺不进去便杀刺者。城坚硬可以磨刀斧。宫内楼台高大,殿阁宏伟,装饰土木,极其侈丽。赫连勃勃是个残暴的君王,在筑城过程中至少杀民工、匠人数千人。统万城规模十分宏伟。“城高十仞”,周围数里,内有三道城,城内有宫殿、鼓楼、钟楼等建筑,四周的城墙上还筑了若干座敌楼,特别是西北隅的那座,现仍高达24米。在10公里外,越过波浪般的沙丘,就可以远远望见它那雄伟的造型,正好像一座巍峨的纪念碑,不是用文字,而是用形象写下了历史上劳动人民艰苦卓绝的创造。四座城门分别名曰:北朔、招魏、朝宋、服凉。公元431年,赫连氏后裔争权内讧,北魏乘机灭掉夏国。“统万城”的遗址在民族史和建筑以及考古等方面,都是很有价值的。近年来一批又一批中外学者专家,纷纷到毛乌素沙漠对这座古城进行考察。 
游历中国之陕西五--统万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大夏国首都

游历中国之陕西五--统万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大夏国首都

游历中国之陕西五--统万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大夏国首都
统万城修筑时,临广泽而带清流,水草丰美,但以后荒废湮于沙漠,历代游人凭吊感叹不已。唐咸通年间许棠在诗作《夏州道中》说:茫茫沙漠广,渐远赫连城。统万城就如同同样湮没在黄沙中的楼兰古城,带给后世我们的仅仅是一个曾经美好的回忆,让我们去寻找。统万城遗址对研究夏和西夏人的文化以及生态环境变迁,都是重要的实物资料。它建成于5世纪初,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建设的最完整、最雄伟、最坚固的都城,也是匈奴民族保存下来的唯一一座城墙轮廓、众多建筑保存完好的都城。1000多年来,由于不断被荒沙围困,统万城深陷毛乌素沙漠之中,几乎被完全淹没。随着近年这一地区大力治沙,古老都城遂重现昔日的英姿。尽管统万城从国都变成了遗址,但它是我国古代匈奴族遗留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唯一的一座都城遗址,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是我国历史上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渗透、汇聚最具典范的例证,也是一个消逝了的民族遗留给历史的特殊见证。作为一处国家级文保单位,它与其他的古遗址相比,又有其独特性:作为一处沙漠遗址,在饱经1600年的人为破坏与风侵雨蚀后,仍然部分保留了其原始风貌,这在全世界屈指可数。史书记载,当年匈奴首领赫连勃勃来到这里,一时被这美丽的景色迷住了,赞叹到:美哉斯阜,临光泽而带清流。吾行地多矣……未见若斯之美。于是,耗巨资,征民夫,历时6年,寓统一天下,居临万邦之意,取名为统万城。

游历中国之陕西五--统万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大夏国首都

游历中国之陕西五--统万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大夏国首都

游历中国之陕西五--统万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大夏国首都

游历中国之陕西五--统万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大夏国首都

游历中国之陕西五--统万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大夏国首都

游历中国之陕西五--统万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大夏国首都

夏国赫连勃勃兴建都城时,这里是水草丰美,山川秀丽,气候宜人的优美之地。赫连勃勃对这个地方曾大加赞赏。史载公元407年,匈奴首领赫连勃勃称“天王,大单于,雄据朔漠。赫连勃勃凤翔元年(公元413年)驱役十万各族人民,采用“蒸土筑城”法在朔方水(今无定河)之北黑水之南营建都城。取名“统万城”寓“统一天下,君临万邦”之意。这座城历时7年建成。城基厚25米,城高23.33米,宽11.16米。又据史料记载:筑城的土都经过蒸熟。筑成后用铁锥刺土法检验其硬度,凡刺进一寸,便杀筑者;凡刺不进去便杀刺者。城坚硬可以磨刀斧。宫内楼台高大,殿阁宏伟,装饰土木,极其侈丽。赫连勃勃是个残暴的君王,在筑城过程中至少杀民工、匠人数千人。 

  统万城,是东晋十六国时大夏国的都城。故址在今陕西靖边县境内,城址东北有纳林河,向东南注入无定河
  十六国中叶,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匈奴铁弗部刘卫辰为所败,其子刘勃勃南逃投后秦,后秦王姚兴命其为安北将军,镇朔方。刘勃勃兵权在握当即与后秦反目,于东晋义熙三年(公元407年)称大单于,大夏天王,年号龙升,国号大夏。不久南下攻取秦属岭北诸城,西吞南凉,成为十六国之一。夏凤翔元年(东晋义熙九年,公元413年)勃勃改姓赫连,命叱干阿利调秦岭以北10万人筑都城。并豪言:“朕方统一天下,君临万邦,可以统万为名。”统万城名由此而来。
据史料记载,统万城建设历时六年,采用“蒸土筑城”法,即把白石灰、白粘土以糯米汁搅拌,蒸熟进行注灌,类似于今天的浇注法,城墙坚固可抵刀斧。传说叱干阿利监工残酷,命人以铁锥检验,凡锥入一寸者,便立刻将工匠杀死,填尸于墙内。
  统万城城垣有东西南北四门,东门名招魏,西门名服凉,南门名朝宋,北门名平朔。城墙高10仞,基厚20步,上宽10步,东西长倍于南北,周长约18里。城内复有皇城,内营造有亭台楼阁,雕梁画栋,富丽堂皇。
  《晋书》载《统万城铭》:“崇台霄峙,秀阙云亭,千榭连隅,万阁接屏……温室嵯峨,层城参差,楹凋雕兽,节镂龙螭。莹以宝璞,饰以珍奇……”
  《北史》也有记载:“城高十仞,基厚三十步,上广十步,宫城五仞,其坚可以砺刀斧。台榭高大,飞阁相连,皆雕镂图画,被以绮绣,饰以丹青,穷极文采。”
  公元416年,赫连勃勃东晋破后秦之机挥师南下攻取长安,418年,在长安称帝,改元昌武。他留下太子镇守南都西安,自己回师统万城,宫殿大成,又改元真兴,并刻石歌颂功德。公元425年,赫连勃勃死。公元427年,北魏军攻破统万城。太武帝生活也十分清俭,讨厌奢华。在进入统万城之后,拓跋焘见夏国皇宫富丽堂皇,大发雷霆:“竖子之国,竟敢如此滥用民力!怎能不灭亡!”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此,置统万镇。公元431年,大夏首领赫连定吐谷浑部族俘虏,夏灭亡。赫连勃勃创建的夏只传三世二十余年,一代名城随夏灭亡而衰败。
统万城统万城在长时间内是北方的重镇之一。此后北魏、西魏东魏唐曾在这里置镇、州、郡。自太和至唐,曾为夏州治所;末又为定难军节度使治所。北宋初,党项李继迁占据统万称西夏。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因西夏军队常以统万城为依托侵扰北宋,宋太宗下令毁掉统万城,迁走城内居民。
  统万城修筑时,“临广泽而带清流”,水草丰美。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建设的最完整、最雄伟、最坚固的都城,也是匈奴民族保存下来的唯一一座城墙轮廓、众多建筑保存完好的都城。以后湮于沙漠,历代游人凭吊感叹不已。唐咸通年间许棠在诗作《夏州道中》:“茫茫沙漠广,渐远赫连城。”1600多年来,由于不断被荒沙围困,统万城深陷毛乌素沙漠之中,几乎被完全淹没。随着近年这一地区大力治沙,古老都城遂重现昔日的英姿。
统万城遗址位于陕西省靖边县北部,地处陕西与内蒙古交界的毛乌素沙漠南缘、红柳河北岸,是十六国时期匈奴首领赫连勃勃所建“大夏国”留下的一座都城遗址。
  “统万城遗址基本建在同一水平面上,分为外郭城、东城和西城。”省考古研究院统万城考古队队长邢福来介绍,经过长时间的调查钻探,基本确认外郭城呈刀把形,外郭城周长13865.4米,面积7.7平方公里,城垣走向与东西城城垣基本一致,东南部被红柳河冲毁。
  此外,考古人员在西门瓮城清理出隋代墓葬一座、瓮棺一座、灰坑10多个,并在瓮城底部发现比统万城城垣年代早的方形灰坑。“从发掘情况看,至迟在隋代,瓮城门已坍塌,门洞以夯土块封堵,瓮城内成为废墟。西门在宋代遭焚毁,宋代地层普遍有一层灰烬、木炭块等,从而证明宋太宗淳化五年(994)下诏毁废统万城的记载不虚。”邢福来解释道。 公元406年,一直想图谋东山再起恢复匈奴政权的赫连勃勃,杀死了岳父莫奕于,率兵北上,来到了统万城所在地,被这里的景色和重要的军事位势所吸引,不禁赞叹道:"美哉斯阜,行广泽而带清流,吾行地多矣,未见若斯之美。”于是,在这里,开始打造这个沙漠中的"泰坦尼克"。据说在筑城的时候,每筑一段城墙就用铁椎扎一扎,扎不进去有奖,扎进去就杀工匠,然后拆了重筑,并且把人也筑到城墙里面去。这等残忍是否属实有待考证。当地人介绍,统万城是用一种三合土建造的,因而整个城呈白色且坚固异常(这也是当地百姓称为“白城子”的原因)。这种三合土在现代建筑中仍然大量使用。世代居住帐篷的匈奴族在当时并没有那么发达的建筑技术,也就是说,统万城的建造有汉族知识分子与工匠的直接参与。不仅建筑需要这样严格的程序,就是建成后的繁糜程度也是超出平常人想象的,据说,统万城完工以后,其奢华与宏伟,甚至叫后来破城的北魏太武帝目瞪口呆,他当时慨叹说:"奢侈浮华到这种程度,怎么能不亡国呢?”“真正的古城是近10万民夫整整干了5年才竣工的。”

公元425年,赫连勃勃,这个把几乎一生的时光都投进了战争的匈奴领袖,病死在统万城里。 两年后,北魏太武帝带领军队再次攻夏,一举攻破统万城。 北魏攻占统万城以后,光从城中获得马匹就达三十万之多,可见1538年前,这一带是怎样的富庶啊。
如今的
统万城,更象是一只巨大的但又破败的"泰坦尼克号",白色的躯体和白色的历史双双被淹没在茫茫沙海之中,沙响过处,是一个失去了灵与肉,失去了梦想与记忆的古城,在日复一日地风沙流动与时间流失里渐渐苍老的容颜。沙响的背后,是匈奴和党项两个马背上的民族悲怆的吟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