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的语言美(学生习作)
(2011-12-06 21:52:08)
标签:
教育 |
分类: 习作园地 |
《散步》写作手法之美
《散步》一文,用细腻而真实,朴实而意蕴深刻的手法,写了一件看似普通却有着浓浓亲情的故事,这种感人,首先就从他的写作手法而来。
写作手法之美点之一----以小见大【此点,好像大多分析的是语言;“以小见大”未突出。想一想,“小”指什么?“大”又指什么?“小”“大”之间是何关系?怎样联系在一起的?】
首先我寻找到第一处,作者把“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说成“分歧”,面对“分歧”,“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第二处在第三自然段中“熬”一词,写出了又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母亲又可以获得新的生机与活力,获得新的力量。第五自然段中,孩子的突然一想,“突然”一词充分写出了孩子的顿悟,豁然开朗与活泼。而下文中,“我”母亲称儿子“高大”,儿子则称父亲“强壮”,这两词,首先,流露出了母亲对儿子的欣赏,其次,也流露出了儿子对父亲的一种敬畏之情。而本段最后又写“我决定委屈儿子”“决定”一词表现出“我”做出这个决定十分郑重和严肃。接下来,第七自然段中母亲的话提到的“背”则又一次流露出了母亲对儿子的信任,从儿子那里获得的一种感全感。最后一段中,“我”背起母亲,妻子背起儿子走得很仔细中“仔细”一词,又以朴实的语言写出了他们深感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不敢有任何疏忽与怠慢。
写作手法美点之二----景物描写烘托气氛【这一点还靠谱。】
这里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第四自然段,动景与静景结合,衬托出一种祥和而又欢乐,和谐而又幸福的气氛,而且也展现出了一份家庭幸福美好的画面。再看第七段中,“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眼看是写景物,实写这种景物会对老人的行为造成不便。【具体分析不够。】
写作手法美点之三----情趣盎然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写母子关系,母亲明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这两句话充满生活情趣,既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
《散步》一文,运用艺术性的语言,简单朴实地讲述了一件普通的故事,却蕴含着浓浓的亲情,写作手法十分易懂,却处处联系文章主旨,用这样富有情趣的语言,深深打动了每位读者。【对文章主旨的揭示不够深刻。】
【总评】对写法的探究虽然不是我们这次作业的重点,但作者的自觉性强,主动积累的好习惯值得表扬。学习语文就是这样,每课一定要有所得。当然,还有几处出现“文不对题”的问题。
美点之一:语言生动形象之美。比如在第四段:“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其中“铺”字很容易地让人想到地毯,是的,草坪不仅是大地妈妈的新衣,也是我们脚下的地毯,所以,“铺”字用得十分形象,生动,活泼。读来富有趣味。
美点之二:语句蕴意深刻之美。比如在第二段,“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这说明母亲此时对我言听计从,之所以言听计从,是因为母亲对我的欣赏和一定的依赖性,也进一步为后文的第六段“她早习惯听从她的强壮的儿子”打下了基础,证实了“我”后来的观点;还有第三段;“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太迟”不仅仅描写时间,还体现了我对母亲的关心,正因为我关心母亲,才会期盼春天早些来,以便母亲早点度过严冬。
美点之三:用词恰当。比如说第八段段末的“整个世界”,这体现了我和妻子对母亲和儿子的小心呵护,生怕伤着他们,甚至认为他们是自己的“整个世界”,真情的流露清晰可见。我认为,这四个字比所有的赞美,抒情更朴实,更贴切。
这篇文章的语言特点也正是它的美点之处,作者将这些美丽而朴实的句子揉合起来,无不体现出一种家的温馨以及对家人的呵护。
在家的温馨气氛中,体现了一家人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他的语言特点也值得我们借鉴,将一件平淡无奇的散步经历写得如此蕴意深刻,没有令人索然无味,这正是文章的魅力所在。
【总评】确实写出了自己的理解,值得肯定;可以在句式特点上再做些补充,收获会更多。
《散步》的语言美
一家人一起散步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这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散步》的语言散发着清新淡雅的芬芳,纵览全文,没有特别华丽的词语,更没有令人费解的句子,除了文章末尾有些含蓄外,其余则明白如话。但通俗而不庸俗,明了而不直露。【评价好,看下文如何解释?】
美在“以小见大,意蕴丰富”。文章在选材上颇具特色、新颖,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选取一个祖孙三代的一次散步的小事来写所表达出的意蕴却是耐人寻味的。“我觉得委屈儿子,因为我伴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还是走小路吧。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这些细节描写,无一不体现出壹个幸福的家庭在散步中互敬互爱的融洽气氛。
一个“慈母”,一个“孝子”,一个真诚的理解,一个绝对的信任,这种良性的因果循环正反映了古朴的尊老爱幼的伦理道德之美。“我”上有老,下有小,要照顾两头。两头都顾到,当然没有矛盾。有时,无法兼顾两头,就像走大路还是走小路,无法“两全”,只能顾一头,那么顾哪一头呢?“决定委屈儿子”,就是顾老的一头。因为伴同儿子的时间还长,言下之意,父母风烛残年,想孝敬,时间也不可多得。这里有一个家庭伦理道德的准则: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理应先考虑、照顾到长辈,可母亲慈祥,想让孙子高兴,改变了主意,即使自己行走不便,也宠着孙子。
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含蓄的表达了人到中年,肩上背负着是承前启后的责任,对生活、对家庭应当有一种使命感。
(上)母亲给予我们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下)。正是因为这样,才构成生命的整体,所以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美在“景物传神,蕴含诗意”文章对景物描写着墨不多,仅有两处,两段文字加起来也不过七十余字,可在这轻描淡写之中充满了浓郁的诗情画意,为常见的散步提供了一个美妙的背景。第一处是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冬去春来,“大块小块的新绿”有浓有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起了水泡”。这“新绿”,这“嫩芽”,这“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它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力的礼赞。
第二处描写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景物: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春天在召唤,生命在呼唤。是啊,尽管“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春天总算来了”,母亲也总算“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这字里行间流露的正是一种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爱。
春天来了,一切都要从头开始。是该抖抖精神,抖去冬日的慵懒;也得活动活动筋骨,用充沛的活力投入新的生活,迎接美好的明天。
两段景物,看似简短,实则蕴含着美妙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
美在“句式工整,两两对称” 。对称的句子有对称美,互相映衬,很有情趣。例如:有的浓,有的淡。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本文通过这三条线索贯穿起来,暗示了主旨。读了这篇文章后,也许会是你得到精神上的一种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