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曲阜师范大学古代汉语笔记1

(2010-07-27 11:32:58)
标签:

书法

古今字

词义

今义

许慎

杂谈

分类: 考研

“古代汉语”教案

(第一学期)

    选用教材:郭锡良等《古代汉语》授课教师:阚景忠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教研室

绪        

【教学目的】 

   本章是此课程的开端,主要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古代汉语”是一个怎样的学科,即这一学科研究的是什么问题,培养的是什么能力,以及学习这一学科的作用与意义等。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学习方法,并激发他们学习古代汉语的兴趣。

【基本概念】

    古代汉语    文言    文言文    古白话     古白话文

【基本理论】

    古代汉语学科为什么以文言文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为什么要开设“古代汉语”课?

    如何理解古代的“死记硬背”教学法?

【重点难点】

    “文言”与“古白话”的内涵

【教学方法】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所用课时】

    2学时

【教学内容】

第1学时

一、“古代汉语”学科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1.“古代汉语”的内涵

    古代汉语:古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即“五四”运动以前的汉族语言。

                             ——→文  言-----------文言文

    古代汉语 〔

                             ——→古白话-----------古白话文

    文      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书面语以及后代模仿的这种语言。                                      

    文  言  文:用文言语言写成的文章作品。

    古  白  话:六朝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近古书面语。

    古白话文:用古白话写成的文章作品。

2.文言是古代汉语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

    文言语言是一种十分成熟的书面语言,有鲜明的语言规律。

    文言语言是记录我国古代文献资料的基本语言,要了解古代的中国,必须从文言语言入手。

    前人长期研究文言语言,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为今天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文言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研究它可以促进现代汉语的发展。

二、为什么要开设“古代汉语”课?

        “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工具课。开设这门课的主要目的有两个:其一是培养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为学习、研究以古籍为研究对象或研究资料的学科创造条件;其二是熟悉古代汉语的语言材料,掌握古代汉语的各种语言规律,为汉语言文字学的研究奠定基础。

1.了解传统文化,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学习古代汉语。

讨论: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2.提高理解与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必须学习古代汉语。

3.欣赏与研究古代文学作品,必须学习古代汉语。

4.掌握与提高中学语文的教学能力,必须学习古代汉语。

第2学时

三、怎样学习“古代汉语”?

1.传统的方法——死记硬背

        古人学习文言语言的方式方法就是“死记硬背”。他们要经历十年寒窗之苦,硬背下大量的文言文,方能熟悉文言语言,运用文言语言写作。

讨论:如何评价古人“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

    对于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我们不能一言否定之,要对其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

    死记硬背的劣根性:

                 易疲劳。

                 效率低。

                 易遗忘。

    死记硬背的合理性:

                 符合儿童的智力特点:记忆力强,理解力弱。

                 符合儿童学习的规律:先记忆,再理解。

2.现代的方法——感性与理性相结合

        现代人学习古代汉语的方法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所谓的感性认识就是要阅读文言作品,感受文言语言;所谓的理性认识就是学习古汉语的文字、词汇、语法等各种知识与理论,用这些知识与理论来深化对古代语言的理解。

    要有死记硬背的精神。

    要有联系的观点。



第一章    怎样查字典辞书



【教学目的】

    本章是古代汉语的入门内容,主要介绍工具书的检索方法和几部学习古代汉语常用的工具书。教学时要让学生了解这几部工具书的性质与作用,并学会使用这些工具书,为以后的古代汉语学习掌握学习的手段。

【基本概念】

     反切法        直音法        叶音法         

【基本理论】

    目前汉语字典排列汉字的方法主要有哪几种?

    反切法是怎样给汉字注音的?

    直音法是怎样给汉字注音的?应当如何评价这种注音方法?

    叶音法是怎样给汉字注音的?应当如何评价这种注音方法?

【重点难点】

  反切法注音 叶音问题 《康熙字典》 《辞源》 《助字辨略》 《经传释词》 《词诠》

【教学方法】

    讲授与实践结合

【所用课时】

    2学时

【教学内容】

第1学时

一、汉语字典的汉字排列法

1.音序法:按读音顺序排列汉字

    现代——(1)按汉语拼音字母的次序排列。(2)按注音字母的顺序排列。

    古代——(1)按平上去入四声排列。(2)按一百零六韵排列。

    优点:检字的速度快。                                                

缺点:不知或读不准读音则不能检字。

2.部首法:按部首归类排列汉字

    把同一部首的字归为一类,部首的次序据笔画而定,同部首的字也以笔画为序。

    优点:不会读也可以检字。                                         

缺点:检字的速度较慢。

3.号码法:按由笔形得来的数字号码排列汉字

    四角号码法。

  优点:检字的速度快。           

 缺点:难于掌握。

实践:让学生察看工具书中的汉字排列法。

   可利用《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

二、古代的注音方法

1.直音法:用同音字来注音。

  不足:没有同音字的字无法注音。

     如果同音字比被注音字还难认读,则无注音的作用。

2.反切法:用两个汉字来给一个汉字注音。  

  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与声调。

            毛——莫 袍 切

               m  áo

3.叶音法:为读诗歌押韵临时改变一个字的读音注音。

  错误:主观上强改字音,毫无根据。

    实践:让学生查看《康熙字典》中的这几种注音方法。

    利用教材中从《康熙字典》中所引的文字。

第2学时

三、几种常用的工具书

1.查检字音字义

  (1)《康熙字典》

  古代收录汉字最多的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奉康熙皇帝令编写,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收录汉字四万七千多个。

    体例:

    用二百一十四个部首编排汉字,部首以笔画为序。

    将各部首分别归入以十二地支命名的十二集中,每集又分上中下三卷。

    释字先注音,后释义,各义之下一般引古书为证。

    不足:错误较多。

    王引之《字典考证》。

  (2)《汉语大字典》

    目前收录汉字最多的字典,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编成,收录汉字56000个左右。

    字形:反映字形演变过程,列出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形体。

    字音:用汉语拼音注音,并收录中古的反切,还标明上古的韵部等。

    字义:释义详尽,并收有语言例证。

2.查词语典故

    《辞源》、《辞海》

    (1)体例:

    部首法排列汉字,分为二百一十四个部首。

    先解释单字的含义,再收释以该字起首的复音词语或词组等。

    复音词语或词组按字数由少到多排列,同字数的按第二、三的笔画数从少到多排列。

    (2)修订:

    1958年修订。

    《辞海》综合性的工具书。

    《辞源》研读古籍的专用工具书。        

3.查虚词和特殊词语

    (1)《助字辨略》

    清刘淇著,1711年出版。

    体例:按四声分卷,依韵排列。

    内容:取材从先秦到元代,内容包括经传、诸子、史书、小说等。

    缺点:对虚词的分类标准不统一,内部体例欠严密。

    (2)《经传释词》

    清王引之著,1819年出版。

    体例:按古声母排列,共分为十卷。

    内容:以经传的虚词为主,以子书与其他书的材料为辅,东汉以后的一概不录。

    缺点:收字太少。

    (3)《词诠》

    杨树达著,1928年出版。

    体例:按注音字母顺序排列。解释虚词是先标明词类,然后释义,再列举例句。

    缺点:分类过于琐细。

    (4)《诗词曲语辞汇释》

    张相著,1953年出版。

    内容:主要是研究唐、宋、元、明诗词曲中习用的特殊词语。

    体例:每条先诗后词再曲。

    实践:提供这几种主要的工具书,让学生熟悉它们的内容与体例。

  

第二章   汉字的结构和发展



【教学目的】

    本章讲解汉字的知识与理论,学习本章,要让学生深入地了解汉字的形体构造理论,即传统的“六书”,要让学生了解汉字形体的演变情况。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汉字形体结构的能力,培养学生依据字形解说汉字意义的能力,为研究汉字与阅读古籍创造条件。

【基本概念】

    六书        象形        指事        会意        形声        转注      假借

    亦声        甲骨文      金文        篆书        隶书        古文字    今文字

    古今字      异体字      繁体字      简化字

【基本理论】

    “六书”分别是怎么创造汉字的?

    篆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隶书在汉字形体演变的历史上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人们是怎样给古今字分类的?

    异体字在形体上的差异有哪几种情况?

    简化字的简化方式有哪些? 

【重点难点】

  六书问题  隶变问题  异体字问题

【教学方法】

    讲授与提问结合

【所用课时】

    4学时

【教学内容】

第1学时

一、“六书”理论

   六书:古人总结的汉字的六种造字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其中只有前四种与汉字的形体结构有关,后两种与汉字的形体结构无关。

1.象形

  许慎:“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创造汉字。

  描画轮廓的:日、月、鸟、鱼。

  描画具有特征部分的:牛、羊。

  提问:让学生举出一些用象形的方法创造的字,然后帮助他们分析正误。

2.指事

  许慎:“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是一种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法。

  纯符号的指事字:上、下。

  象形字上加符号的:亦、本、末。

  提问:让学生举出一些用指事的方法创造的字,然后帮助他们分析正误。

3.会意

  许慎:“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

  会意是由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让人们看了可以体会出其意义的造字法。

  步、逐、鬥、莫、牧。

  提问:让学生举出一些用会意的方法创造的字,然后帮助他们分析正误。

4.形声

  许慎:“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由意符和声符两部分组合造字,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

  杞、问、物、江、裏。

  提问:让学生举出一些用形声的方法创造的字,然后帮助他们分析正误。

第2学时

5.转注

  许慎:“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说文》:“考,老也。”又:“老,考也。”

6.假借

  许慎:“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我、而、其。

  提问:让学生举出一些假借字,然后帮助他们分析正误。

二、形声字的结构与汉字的部首

1.形声字的结构

  形声字的六种形体结构:左形右声——江棋诂超(基本结构)

             左声右形——攻期胡邵

             上形下声——空箕罟苕

             上声下形——汞基辜照

             内形外声——辩哀问闽

             内声外形——阁國固裏

        特殊结构:勝、徒、寳。

  提问:让学生举出一些形声字,并分析它的结构,然后帮助他们分析正误。

2.汉字的部首

  部首就是义符,义符是相对声符而言的,部首是就它统领的字而言的。

  许慎最早提出部首的概念,他的《说文解字》用了540个偏旁作部首。

第3学时

三、汉字形体的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大篆、小篆)——隶书(章草)——楷书——草书(今草、狂草)——行书(行楷、行草)

1.甲骨文

上古时期的古人刻写在龟甲与兽骨上的文字。

2.金 文

古人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3.篆 书

春秋战国时期的古人创造的笔画圆转的汉字形体。秦统一之前的篆书称为大篆,秦统一之后经过李斯等人改革而推行的篆书称为小篆。

  提问:让学生说一说篆书的字形特点,然后总结。

  篆书的特点:笔画圆转,字形内聚包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还保留着象形的意味,但符号性是大大地增强了。

4.隶 书

两汉时期通行的标准的汉字形体即为隶书。其特点是笔画方折,字形成“八”字分散,毛笔的运笔痕迹比较明显,而且几乎完全丧失了原始汉字的图画性。

  提问:让学生说说隶书的字形与篆书有什么不同,然后总结,并进一步阐述隶变的意义。

  隶变的意义:汉字由篆书到隶书的演变称为“隶变”,也叫“隶定”、“隶古定”等。隶变之前的汉字称为“古文字”,隶变之后的汉字称为“今文字”。隶变是汉字形体演变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是古文字与今文字的分水岭。它把小篆圆转的曲线变成了方折的笔画,使汉字的形体变得平直方正,并大量改造与简化汉字的形体,从此,汉字的象形意味大部分丧失了。

第4学时

四、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1.古今字

  古时字少,常用一个汉字兼职记录一些意义,后世为理解书面语言时不产生歧义,常为这种兼职字所记录的某项意义再造新字,新造的字与原来兼表意义的字合称为“古今字”。新造的字是“今字”,原来兼表意义的字是“古字”。

  莫——暮    其——箕    要——腰    昏——婚

  提问:古今字的古字与今字在意义上有怎样的联系?然后总结出下面古今字的分类。

  古今字的分类:

            同源分化的古今字——古字与今字有意义上的联系:要——腰。

   古今字[

            同音假借的古今字——古字与今字无意义上的联系:其——箕。

2.异体字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字完全同音同义,就叫做“异体字”。异体字是因为不同的时间与地域造字而形成的,异体字的存在也与人们写字时求新求异求美的心理有关。

  异体字形体上的分歧:

  会意字与形声字的分别——凴凭、嶽岳、淚泪、巖岩。

  意符不同的异体字——詠咏、睹覩、嘆歎、駆敺、雁鴈。

  声符不同的异体字——线線、煙烟、時峕、蚓螾。

  意符声符都不同的异体字——剩賸。

  变换各种成分的位置——慙慚、和咊、鵝騀鵞、襍雜。

  有三种情況不能认为是异体字:

  其一、意义相近,后代读音相同,古音不同的字。如:置——寘。

  其二、自古就音同,但意义广狭不同的字。如:游——遊、酤——沽。

  其三、偶尔通用的字(用字时的通假字)。如:剥——扑、蚤——早。

  提问:异体字的存在有没有积极意义?引出对异体字整理内容的讲述。

  1955年公布《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

3.繁简字

  一个字的繁体与简体字合称为“繁简字”。汉字形体的繁简问题自古就存在,我们现在所说的繁简字,繁体字指的是解放之前通行的繁体字,简体字指的是解放之后公布的简体字。

  一个字的繁体与简体也是异体字的关系。

    1956年1月国务院公布《汉字简化方案》

    简化字的来源:

        历代的简体字或俗体——乱、体、宝。

  解放区和解放后人民创造的简化字——队、阶、击、讲、币。

  古字或者笔画简单的异体字与通用字——云、礼、弃、无、个、气。

  同音代替——丑(醜)、里(裏)、斗(斗閗)、发(發髮)、谷(谷穀)、升(升昇陞)。

  草书楷化——书、为、伟、乐、东。

  提问:如果用简化字排印古籍,对理解古文含义影响最大的是哪种简化字?为什么?

   《史记·孝景本纪》:“孝文在代时,前后有三男。”

   前后:①前一个皇后。②前前后后。

  

第三章  古今词义的异同



【教学目的】

    本章主要阐述古今词义的差异性,教学时要让学生掌握古今词义在范围上与情感色彩上的各种差异,并努力培养他们分析古今词义差异的能力,培养他们阅读古籍时从古代词义的角度理解词义的意识。

【基本概念】

    基本词汇  词义扩大  词义缩小  词义转移

【基本理论】

        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有哪几种情况?

  古今词义在范围上的差异有哪几种情况?

  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各有什么特点?

  古今词义在情感色彩上有哪些差异?

【重点难点】

  古今词义在范围上的差异

【教学方法】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所用课时】

    2学时

【教学内容】

第1学时

一、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情况:

1.古今词义基本未变的

如:马、牛、山、人、手。   

  作用:保证了汉语的稳定性。

  能够保持语言的稳定性,词义基本未变的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词汇”。

2.古今词义完全不同的

如:

      古:缠绕。《尔雅·释天》:“素锦绸杠。”     古:完备。《楚辞·招魂》:“招具该备。”

绸[                                      该[

    今:丝绸。                           今:应当。

  此类词是学习古汉语的重点词汇。

3.古今词义发展变化的

如:城:城墙→→城市             国:国都的城墙→→首都→→国家 

  讨论:这三种词在阅读理解古籍时各有怎样的影响?

  总结:第二、三种词常会成为理解古籍的障碍,第三种词最容易让人误解古籍。

二、古今词义在范围上的差异

  古今词义在范围上的差异,有三种情况:

1.词义扩大

一个词的今义范围比古义大就是“词义扩大”。

    菜——古:蔬菜。今:与“饭”相对。

    睡——古:瞌睡。今:泛指睡觉。

    脸——古:目下颊上。今:面部。

    皮——古:带毛的兽皮。今:物体表层。

      词义扩大是词义发展的重要途径。

2.词义缩小

一个词的今义范围比古义小就是“词义缩小”。

    宫——古:房屋。今:指某些文化娱乐场所。

    瓦——古:陶器。今:盖屋顶的建筑材料。

    臭——古:气味。今:臭味。

    丈人——古:老人。今:岳父。

3.词义转移

一个词的词义由原来的范围转移到新的范围中叫做“词义转移”。

    暂——古:突然。今:时间短。

    汤——古:热水。今:菜汤、米汤。

    领——古:脖子。今:领子。

    忙——古:心中烦乱。今:工作多。

第2学时

  讨论: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各有何特点?

  总结:词义扩大的特点: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包括在今义之中。

     词义缩小的特点:今义小于古义,今义是古义的一部分。

     词义转移的特点:新义产生之后,旧义就不存在了,新旧义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

三、古今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

  古今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表现在褒贬与轻重两个方面。

1.褒贬不同

  古义褒今义贬的:复辟——古:恢复君位。今:开历史的倒车。

          爪牙——古:得力助手。今:坏人的帮凶。

  古义贬今义褒的:锻炼——古:玩弄法律进行诬陷。今:经过实践使之提高或变好

  古义中性今义贬的:谤——古:批评议论。今:诽谤。        

  古义中性今义褒的:客——古:外地人。今:宾客。

2.轻重不同

  古义轻今义重的:诛——古:责备。今:诛杀。

  古义重今义轻的:感激——古:愤激。今:感谢。

          饿——古:比“饥”重。今:与“饥”同。

          病——古:比“疾”重。今:与“疾”同。

四、分析古今词义的异同应注意的问题

1.“古”与“今”的历史性

  在分析古今词义的异同时,“古”与“今”是个历史概念。先秦为古,两汉则为今;两汉为古,则六朝是今。古与今不是一刀分开的。

  币:(本义)丝织品→(先秦)礼物→(秦汉以后)货币

2.古汉语的词以单音词为主

  古汉语的词以单音词为主,不要误把古汉语的词按双音词来分析。

  消息:古:消散与增长。贾谊《鸟赋》:“合散消息,安有常则。”

     今:news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