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不扶”不仅是道德问题
据河南电视台报道,日前,在河南开封,暴雨造成路面严重积水。一名60岁老人骑电动车涉水时突然倒地,在水中不停挣扎。多名路人上前围观后又退回,有一女子劝人伸出援手未果后也离开。三分钟后,老人被另外一群路人拉出,却已死去。
老人摔倒水中,因无人相扶,不幸身亡。在对“道德滑坡”的谴责中,这起老人摔倒死亡事件引发了人们的深思。面对老人的死亡,我们还感到痛心和无奈。
毫无疑问,这样的新闻让人揪心。它甫一入网,就引起了人们热议。在热议中,有人迅即翻出很多年前的南京彭宇案。有人说,不是人心冷漠,而是真的怕了讹诈。也有人说,不管怎么样都应该扶上一把。而就近些年的情况来看,围绕类似的失望新闻,人们都会进行相关的重复讨论。可以说,“扶不扶”已经成了困惑人心的道德题。
诚然,对于扶与不扶的讨论,大多将聚焦点放在好人被讹的“前车之鉴”上,认为破解问题的关键在于用立法来保护好人,鼓励好人的施救。前不久,湖北孝感有位老太太钻进车底碰瓷。因为事发地点没有监控,车主差点跳进黄河也洗不清。幸好,他把自己的遭遇发到论坛,有人给他发了一段行车记录仪视频才证明他的清白。这个新闻引起了舆论的高度关注。而今,很多车主都会在自家车上装上行车记录仪,防的就是这类碰瓷者。这样的防范行为折射出了人们内心的忧虑。加之,随着助人反被讹诈一类新闻事件的多次报道,这种忧虑更加束缚住不少人行善的自觉。
这并不仅仅是一个道德考题。要知道,善的沉沦不彰,很多时候是因为恶的肆意妄为。当善遇到恶,往往受伤的总会先是善。而这样的事情在自媒体环境之下会无限放大,如此,恶之辐射污染便自不待言。
诚然,冷漠围观、见死不救一定程度上存在,但面对个案,面对悲剧,我们应警惕那种夸大其词的负面解读。在正视社会的道德困境,支持用立法的力量保护好人施救,
我们要去救助他人,但前提是我们要有救助他人的能力。相关的技能该如何进行训练和获得,如何让更多老百姓都懂得,恐怕需要政府、社会以及媒体都参与其中了。
要驱散积存在人们心中因善引祸的顾虑之霾,必须建立惩恶的社会机制。我们不仅要在道德上给噬善者以谴责,而且应该在法律上给噬善者以严厉的惩戒,更要在社会福利和诚信机制上提高其作恶成本。只有惩恶和扬善两不偏废,“扶不扶”这一道德题才能找到正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