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给孩子最好的”这个问题我一直耿耿于怀,不知道该怎样理解。
十几年前,我生了我的大儿子,我发誓尽我所能给他最好的。在那个年代,人真的很保守,从没想过要留在城里,赚了钱就存着,没有买房子的压力,所以日子过的很轻松。孩子的奶粉是十二元一袋的,当时好多人给孩子买的奶粉是5-7元。买衣服,老公也总是说,买好的。就说吃雪糕,我那孩子根本不吃便宜的,至少也得1元一根的。虽然不能和有钱人比,但以我们的条件,真的给了他最好的。上幼儿园,本来上一个私立幼儿园,园里的孩子少,他又年龄偏大,所以老师格外的对他好。他学了很多东西(我们认为)。当时我们的育儿知识相对现在来说,确实少的可怜,只认为给他最好的,就一定对他有好处。后来,他爹走后门又给他找了一个公办的幼儿园,那是要交赞助费的,每月120
元的学费,还有饭费忘了是多少。这个幼儿园从老师的素质,到园里的环境条件都是市里一流的。而且幼儿园注重素质教育。我们高兴地认为,孩子有这样的条件,应该离“出息”不远了,至少不会没“素质”,因为人家注重“素质”教育。我们也不知道那个“素质”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只觉得孩子上了好幼儿园,就一定好。
上小学的时候,虽不是最好的小学,但也是好多家长哭着喊着削尖脑袋愿意送孩子上的小学。小学四年级,搬了家,为儿子方便,也为儿子有个更好的学校,让他转到了私立的小学。每年不到4000
元。学校教学都是多媒体,那是别的班级享受不到的。每个班35-40人,而别的班至少70人。老师也算很优秀的。可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并不是父母想象的那样好。
初中了,我说,顺其自然吧,不是学习的料,就不要强求。谁知这小子竟然被电脑抽上了一个好中学。要知道,有多少孩子的家长到处送礼都不见得能进去啊。我以为,孩子上了好中学,应该学好吧,可是,他依然如故。学习的兴趣根本就没有。我真的无奈了,我总不能把他逼成北川中学那个“杀个人就可以不上学”的孩子吧。
我想,孩子如此厌学,不排除家长的教育方法有不当之处,可是孩子自己的因素就没有了吗?我们可以给他“好”的,可是,我们给的都是他需要的吗?他有自己的想法,他说,难道只有学习好才有出路吗?然后,搬出家中的亲戚做例子来说服我。有时候,我会被他说得无言以对,不由得投降。因为我也觉得学习不是唯一的出路,但我也知道,不学习,就更难有出路。可是我能强塞一个不愿吃饭的孩子吃饭吗?
晚上睡不着的时候常常想,我们姐弟共四个,姐姐上的是重点中学,可上到初二就不愿再上,而妹妹和我,父亲给我们走后门没走成,只好上普通的中学,我虽然爱上学,但学不好,只有妹妹,从小就爱学会学,上了大学。而弟弟,更是不爱学习。虽然父亲望子成龙,但他就是不学,打骂都不成。父亲只好放弃他成龙的梦想。看弟弟从小就桀骜不驯的样子,生怕他长大吃不上饭,恨不得给他攒个金山银山。
弟弟从小就爱动手,做什么像什么,可是他不爱去地里干活,而父亲,则是爱土地如命的人,道不同以致爷俩根本无法交流。父亲小瞧了弟弟,弟弟用他的一双手,不但盖了五间门脸房,还买了160平的二层小楼。而父亲家里盖了7间房,又买了5间单位的房,12间房的价格也不抵弟弟自己盖的5间。30岁出头的人,又没什么文化,这恐怕是父亲怎么也想不到的吧。三个姐夫,从师范到中专到大专,都算“文化人”了,那个比弟弟强了?
弟弟没有文化,不能说没有遗憾,但是他有生活的能力,当初父亲只想让弟弟做父亲曾经做的工作,给他安排好一切,希望他安安稳稳地生活,可是弟弟坚决选择自己喜欢的事做,姐姐们帮弟弟在父亲面前说了多少好话,父亲才无奈地同意他试试,结果这一试,完全背驰了父亲给他规划好的路线,让父亲很是想不通,但是,弟弟却算成功了。他没有沿着父亲的路走,父亲给他的鱼,他没要,他自己学了渔鱼的方法,结果得到的鱼比父亲给的鱼大好多。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的孩子越来越现实,越来越懒惰,只知道享受,他们不会创造。那么我问一句,家长给了孩子自己创造的权利了吗?我们一味地给予,一味地认为给孩子最好的,孩子将来就会生活的好。可是。我们问过孩子吗?孩子需要什么?想要什么?孩子不爱钢琴,你给他买钢琴,那是你买给自己的虚荣还是买给孩子的紧箍咒?一位二胎妈妈曾经对我说,“我们的大孩子都是用钱糊出来的,小的,我不会那么做了,一定要顺其自然。”这位妈妈,她家的大孩子和我家大孩子的情况一样,从生到养,真是处处花高价,甚至更胜,可情况却几乎更糟。
我把这位妈妈的话咀嚼了很久,我认为她说的对,说的好。我们对孩子付出了太多的金钱,可我们收获了什么?我们给孩子太多的物质,而在精神上,我们却是“虐待”孩子。强迫他做自己不愿做的事,难道不是虐待吗?我们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子,处处强迫孩子,我们谁问过孩子到底需要什么?
所以,我常常自己说服自己,算了吧,我们做的不一定对。我们只能讲给孩子,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告诉孩子天上不会掉馅饼,一个人只能依靠自己!学会捞鱼永远比只知道吃鱼来的实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