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诗词中的家国情怀

(2021-03-27 11:08:17)
标签:

历史文化

家国情怀

古诗词

古往今来,家国情怀就深深扎根在国人的内心深处。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东林书院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等至理名言,都说明了家与国的关系。这种深植于心的家国情怀,自然会在古诗词中绵绵传递,不绝如缕。

我国古诗词卷帙浩繁,表达家国情怀的意向始终一以贯之:从《礼记》的“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到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从陆游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到顾炎武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从李清照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到秋瑾的“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等诗词名句,无一不是保家卫国的铮铮誓言。

我国最早的诗集《诗经》,有《黍离》诗:“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从眼前的麦苗,联想到国家兴亡而深深喟叹。还有《击鼓》诗:“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表达战友相约在战场上并肩携手、同赴生死的慷慨之情。可见,早在2500多年前,家国之情就已深入国人骨髓、融入文人血液之中。

在唐诗中,表现家国情怀的佳作比比皆是。仅就边塞诗而言,就把家国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王翰“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慷慨豪迈;王昌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沉痛悲愤;岑参“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的无奈惆怅;高适“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坡残贼”的气吞山河……虽然有的诗句消极沉郁,但更多的是慷慨豪迈的豪情!保家卫国的凌云壮志!大气磅礴的大唐气象!

宋朝多战事,在宋词里寄托家国情怀的佳作那就更多了。比如李煜,无论是“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的凄凉,还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的思念;无论是“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的缠绵,还是“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愁绪,都把亡国之情于哀婉凄迷语气中流淌出来。还有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咏史论事,追古思今;陆游的《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沉郁顿挫,愤慨悲怆;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慷慨豪迈、酣畅淋漓,倾吐的都是心系国家安危之情。尤其是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家国情怀更加浓烈:在抗金前线节节胜利之际,宋高宗却命令班师,岳飞痛感坐失良机,百感交集,写下了悲壮激越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其“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蕴含着岳飞视功名利录如粪土的博大胸怀!其“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激荡着岳飞迫切要求报仇雪耻、还我河山的雄心壮志。这种澎湃超迈的自理与剖白,使词作成为气壮山河、传诵千古的名篇。

到了元明清,诗词虽逐渐式微,但表达家国情怀的佳作依然频出。元曲作家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用一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就把对国家动荡、人民离乱的忧思表达出来了;于谦《石头吟》中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借物喻人,托物寄怀,展示了大无畏的凛然正气,风骨铮铮,碧血忠心;戚继光《望阙台》中的“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表达出将一腔热血愿染河山灿烂,保国泰民安的雄心壮志;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把为国为民,一身肝胆,死生无惧的大无畏精神表达得淋漓尽致,从而光照古今。

有道是:“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今天,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新时代,在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更要让家国情怀流淌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脉中,支撑起华夏儿女不弯的脊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清明雨纷纷
后一篇:谷雨萍始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