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卷帙浩繁,佳作灿若繁星。其中,描写儿童形象的古诗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白居易的《池上》诗:“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小孩撑着小船偷偷采回白莲,却不懂掩藏踪迹,使水面浮萍留下划过的痕迹。崔道融的《溪居即事》诗:“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篱外不知谁家的小船忘系缆绳,被春风吹进钓鱼湾。正在玩耍的小童以为有客来访,急忙跑回家报信,却把门关上了。前者将偷莲儿童的天真幼稚本性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后者通过白描手法,把急忙回家报信的儿童那种热情、急切的心理表现出来,给人以快感和美的享受。
唐代胡令能的《小儿垂钓》诗:“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清代袁枚的《所见》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前者写头发蓬乱的小孩正在草丛中学钓鱼,有人问路,他老远招手而不回答,生怕鱼儿被说话声吓跑。后者写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地唱着的歌,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怕惊动它而停止唱歌。两诗把“专注垂钓”和“闭口捕蝉”的场景描写得很传神,表现出儿童的率直和本真,让人回味无穷。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南宋诗人范成大抓住这一点,在田园组诗《四时田园杂兴》之一中写道:“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写夏日农村繁忙劳动景象,儿童看到大人除草搓麻,自己也在桑枝底下学着大人样子种瓜果。
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清代诗人高鼎在《村居》中写道:“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芽儿,黄莺在天上唱着歌儿,堤旁杨柳的枝条在烟雾里醉得直摇晃;放学回来的孩子们趁着东风放起了风筝。
描写儿童形象的词也很多。北宋晁补之的《阮郎归》云:“儿童嬉戏杏花堤。春归不解悲。重来草露湿人衣。无花空绕枝。
曾学道,久忘机。一尊甘若饴。平生鱼鸟与同归。临风心自知。”南宋刘辰翁的《满江红》云:“十岁儿童,看骑竹、花阴满城。与新第、桐乡孙子,高下齐生。倚枕不寻柯下梦,举头自爱橘中名。但有时、米价问如何,公助平。东西塾,听书声。长短卷,和诗成。总神仙清福,前辈家庭。试问凌烟图相国,何如洛寺写耆英。甚天公、属意富民侯,银信青。”这两首词里的儿童,各有各的快乐:前者嬉戏杏花堤,后者醉心看骑竹。尤其是看骑竹,几乎是古代儿童共同的记忆,因为古人惯用“竹马”代指儿童情谊,所以“青梅竹马”就成为男女儿童两小无猜的代名词。晁补之、刘辰翁叙写儿童的玩闹之乐,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在表明他们的“未泯童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