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人的人生价值——读李清照《渔家傲》有感
(2014-08-15 09:09:28)
标签:
杂谈文化 |
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有首《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词: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通读全词,可看出女词人对自己人生价值的反思。
开端两句“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真乃高远广阔、气象万千,显示出一种从天上直到人间、一片无际的浑茫:天上布满如波涛般的云影,一条横亘高空的星河也随之有了流转之势,白云在飘过星河之际有如“千帆舞”一般。下句“仿佛梦魂归帝所”,是说自己所乘舟船也随天上飞舞转动的云帆,一起飞翔到了高空,仿佛听见了天帝的询问:“殷勤问我归何处?”这是作者对人生终极意义的郑重叩问。此问关系重大,因为这是作者心中最大的困惑,也是对人生终极归宿的困惑。
下半阕,是对“归何处”的答复。“我报路长嗟日暮”,其中“路长”,本意当指生命经历之长,若就作者经历的颠沛流离之苦而言,也有患难痛苦之多的含义;“日暮”,自知来日无多,倘若一生遍历忧患苦难仍未留有任何价值和意义,岂能不嗟叹?故曰“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这里尽管作者自诩曾写有“惊人句”,但人到暮年,已是徒劳没有任何意义了。所以,“九万里风鹏正举”,她要象大鹏那样远走高飞,离开那龌龊的社会,让风不要停地吹着,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上去。
就人生价值而言,我国几千年的男性文化,早对男子所追寻的人生目标做了安排,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当然这也是现代人所追求的),还为身后安排了“立德、立功、立言”的不朽理想。这种人生目标或身后不朽,女子是全然被摒除在外的。也正因如此,古之男子在失意中所表达的情感,往往是事功无成的悲叹;而一般女子则以“持家事亲、相夫教子”为人生唯一目标,极少想到自己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这首词,却写出了一个有才慧、好胜争强的女子在走向生命终尽时,对于终极人生价值的叩问与反思。
通观古代文人对人生终极价值的反思,下焉者大多蒙昧而生,或蒙昧而死,而上智者,则是以“尽己”及“反求诸己”为先。是故,孔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陶渊明有儒道的修养,故于死生之际能有“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旷达。杜甫一生失意,在秦州时则写有“老去才难尽,秋来兴甚长”之句;陆游晚年,也写有“形骸已与流年老,诗句犹争造物功”之句;天才诗人李白,则不仅于生命的落空有所不甘,甚至以为其天才可以战胜一切,所以在《上李邕》诗中写有“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之句。
李清照这首《渔家傲》,同样表现了一个才慧之人在走向人生终点时,对于生命终极意义与价值的一种究诘、反思。虽然未能达到孔子的知命与达道,也未能像陶渊明有乘化归尽的旷达,但她所表现的既不像杜甫的伤感,也不似陆游的逞气,颇具李白的健笔豪情,又未落入对现实失败的考量。她是全以想象之笔,在“谩有惊人句”之后,写下“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三句,呈现了一片鹏飞高举的气势。这种想象和理想,已然突破了现实中一切性别文化的拘束,实在是一种高远飞扬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