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真实的焦裕禄——《我眼中的焦裕禄》读后
(2014-05-12 10:13:55)任彦芳的长篇纪实文学《我眼中的焦裕禄》(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4月出版),是一部具有强烈震撼力的作品,不读则罢,越读越让人感到,焦裕禄的分量实在是太重了,重得使许多人都在掂量他的价值。他虽然离开我们50年了,可他视人民为父母、心系百姓的民生情怀,凡事进行调查研究、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时刻都在影响、熏陶着我们,让我们不由得发出内心的呼唤:新时代的焦裕禄归来吧!老百姓太需要焦裕禄式的好干部了!
此书是作家任彦芳根据当年采访手记写成的,结构简单明了,既没有宏大叙事,也没有空洞说教,只是将人们赞扬焦裕禄的原生态话语、焦裕禄对老百姓的关爱之情一一道来,虽然琐碎但很有逻辑地把一件件小事,像唱歌儿一样传递给读者。书中有作家的“前言”和“后记”,还有在文字紧要处穿插着面对现实所思所想的“评说”,说真话,讲实话,让思想去飞,肆意奔放,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我每每读到这些有感而发的文字,就觉得像绿叶上欲滴的水珠,内无瑕斑,外无纹痕,晶莹闪光,玲珑剔透,让人玩味之余,受益匪浅。
全书主要内容分两大部分——
其一,写作家当年去兰考探望母亲时,和焦裕禄相识的前前后后,以及焦裕禄病逝后整理出的《焦裕禄兰考日志475天》。这些虽不是什么宏篇大论,但从母亲的倾诉中,让人看到了鲜活的焦裕禄;从焦裕禄在兰考短短的475天工作生活中,又让人看到了真实的焦裕禄。鲜活真实,是贯穿全书的主题。书中虽只摘录了22天的工作记录,但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到,焦裕禄主要精力都是在积极贯彻党的八届十中全会精神,以阶级斗争为纲,抓农村两条道路斗争,刹单干风,巩固集体经济,可谓废寝忘食,不遗余力,直至拼上了身家性命。然而,结果呢?正如1980年时任兰考县委书记的刁文所说:“兰考实行大包干,特别痛快!为什么?它合民心,顺民意!……所以,多少年解决不了的兰考外流讨饭的问题,我们一二年便解决了,老百姓这才真正扔掉了讨饭棍!”(见7页)还深有感触地说:我们这届县委比起焦裕禄那时的县委,无论从品质能力,工作方法都差远了!焦裕禄一心为人民,都累死了,兰考也没翻身。我们没老焦那样的精神、能力,却让兰考扔了要饭棍,关键是路线、政策,是包产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可见没有合民心民意的体制,就是再多的焦裕禄拼命也不行啊!实哉,诚哉,刁文所说,真乃一语中的!
其二,作家当年采访焦裕禄身边人的手记,全是被采访人原汁原味,就如同那些深交的好友在旁边低诉、闲聊,述说焦裕禄的故事、趣事,真真切切,不仅从中品味出作家的真情实感,还让读者感受到焦裕禄精神对灵魂的冲击、丰富与净化,比那些大话、空话的说教受用得多。这些身边人,除了岳母、妻子、女儿,还有和焦裕禄一起工作的同志,他们说的都是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县委办公室的同志说焦裕禄“白天看,黑夜想,早晨记”;下大雨了,“别人往家跑,他却往外跑”;还说“他吃饭到哪都可以吃,有时就蹲在火炉边吃”(见67页)。女儿焦守凤说爸爸“不准我们占公家便宜……不准我们白看戏,要买票”,由此还亲自起草了《干部十不准》在县委会上通过,以限制干部家属子女的特权(见79页)。常跟焦裕禄下乡的干部李中修讲跟焦裕禄访贫问苦,看到张传德的孩子因病没钱治,“他抱起来,说给孩子看病,得救他呀”,给县医院院长写信……孩子得救了,改名“继焦”(见135、223页);宣传干事刘俊生说给焦裕禄照相,他不让照,“你要照社员,看他们见你一照,劲头多大呀!”(见166页)……我注意到,书中共辑录了18则“身边人”讲述的原汁原味,他们不夸大,不缩小,是最真实的、发自内心的语言。
总之,本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让人看到了一个真实的焦裕禄。“真实”是作品的根基和灵魂,也是对作家的基本要求和标准。这是作家所追求的,也是很难做到的。任彦芳的《我眼中的焦裕禄》,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