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风楚韵“三峡人家”
标签:
三峡风光旅游图片文化杂谈 |
分类: 一程山水一程歌 |
年轻时就读过不少有关三峡的诗歌散文,一直梦想去三峡看看,但苦于没有这样的时间和机会。
特别是郦道元的水经注《三峡》的描述:“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真是千古之绝唱。
退休多年,时间有的是,但修了大坝后的三峡早已“高峡出平湖”,那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等心中向往已成为历史,有的只是平平缓缓的江水和移迁重建的新“景区”,多了热热闹闹,少了悲凉沧桑的感受。
在龙进溪水与长江的交汇处,传统的三峡吊脚楼点缀于山水之间,几只古帆船迎风而立,溪边少女或挥着棒槌在清洗衣服,江面上不时能见到悠然的渔家在撒网打鱼。
传统的峡江吊脚楼点缀于青山绿水之间,久违的古帆船、乌蓬船静泊于碧波清溪之中,一幕幕如画的景致,千百年流传不衰的习俗装点着峡江绮丽风情。

沿着龙进溪顺时针走了一圈,溪水碧绿,林木苍翠,斑驳沧桑的龙溪桥横跨其上,乌篷船上红衣少女撑着雨伞,或是在倾听者远处少年的洞箫声,几只小渔船静静地泊在桥下,"龙溪桥下春波绿,惊鸿照影来",如梦似幻,令人如痴如醉。

世世代代生息于峡江的人们,以一种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执着,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生存方式和劳动习惯,许多三峡人祖祖辈辈生活在船上,常年以打鱼为生,在水上流动,和风浪搏击,与渔船为伴,形成了"水上人家"。





这里石、瀑、洞、泉等多种景观天生组合,山有山的伟岸,水有水的柔媚,洞有洞的神奇,瀑有瀑的壮丽,石有石的气质。极致的天工造化,这里有洪荒之美、这里有苍凉之美、这里有阴柔之美、这里更有雄浑之美。

白墙青瓦石板路,小桥流水吊脚楼,枯藤老树喜鹊窝,白鹅悠闲木栈道,整个景区弥漫如仙境般的梦幻景致,这里的美让人心悸,这里的美让人窒息!
溪边人家依山傍水,一半着陆,一半入水,在群山的环绕下,伴着青山绿水、雾霭烟雨,如诗如画。
山上人家的"吊脚楼"当地特色的民居,被现代建筑学家称为"杆栏式建筑"。峡江一带地势险峻,房屋多依山势而建,木质结构,房前屋后,竹林芭蕉簇拥。

遇上旅游即兴节目“抛绣球招亲”,楼上红绣球飘飘欲落,楼下人头攒动,要是被绣球抛中,便被美女们拥上台阶,引进到楼上,拜堂成亲拥入洞房。有诗赞叹道:“奇山秀水妙寰球,山上人家美尽收。吊脚楼上枕一夜,十年作梦也风流。”,您会觉得如梦似幻、亲切怡然,艳福不浅哦。





中午时分,还有一场演出,我本来没有兴趣观看那些即兴文艺活动,只想抓紧时间多拍摄一些风光照片。姗姗来迟的进了剧场,却被那清脆的编钟敲击和着凄美的楚辞歌声震撼,真难得有机会欣赏到这样的巴风楚韵,更是一场超值的音乐享受。

这次游览“三峡人家”遇上连绵大雨,单反相机实在无法施展,只是用了一只防水的卡片机拍摄记录,照片质量逊色不少。但好在大雨让山谷峡江增加了诗情画意,山泉瀑布也更有奔腾的激情,所见所闻不能忘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