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过不少有关大运河的材料,都说大运河苏州段是从一座叫做“五七桥”的地方开始的,那既然我要姑苏运河两岸行走,那还的从头走起才是,那么“五七桥”在哪里呢?
多次在地图和网上搜寻,也没有五七桥的具体方位,只是在个别无锡媒体报道中提到这座五七桥,再顺藤摸瓜,慢慢的有点清晰了。
这座五七桥原名为“丰乐桥”。丰乐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时称龙汇桥。嘉庆年间重建后改名丰乐桥,俗称北望亭桥。咸丰十年,太平军攻破清军江南大营,丰乐桥也毁于战火。光绪十九年重建。
1977年改建,因附近有座“五七干校”即命名为“五七大桥”。1992年,京杭运河拓宽,重新建造了一座水泥桥,为“五七桥”。
清宣统年间的《无锡县志》中也有类似记载:“丰乐桥跨运河,旧名龙汇桥,俗称北望亭桥,过此即吴县界。······其下水湍急,常虑覆舟。”
但该桥有“五七”之类的名字,当地百姓都很忌讳,因法事中有“五七”“回夜”的风俗,总觉得和死人相连,所以百姓都避而称之为“老北桥”,一直希望改回为“丰乐桥”。
据当地老年村民说,原来的丰乐桥是拱形的,桥上的石板雕刻有精美的花纹,桥两头有龙纹,两边各37级台阶,大约在文革时被破坏,石碑至今下落不明。(无锡报章曾刊有清·钱泳的《丰乐桥颂》碑帖,不知是不是当时竖立在桥边的)。

在年前一个腊梅盛开的日子,我也去一睹为快。因为做了不少功课,大致方位已经了然,而且以前乘坐公交去无锡时经常路过,估计去那里看看也用不了多少时间,故先去无锡梅园品赏了腊梅,回程时再看看正好,这样就一举二得了
。
其实要找到这座桥也很方便,在望亭镇乘坐无锡公交望亭专线,一过苏州地段就下来(望亭走过去也没有多少路),这里收费站外有座望虞河上的沙墩港大桥,在大桥的上就能看见五七桥了。
沙墩港大桥北端下坡,顺着村道走过去也就不远了。

路边的苏州市农科院,隶属苏州却地处无锡境内,听当地老乡说,这里以前就是五七干校。


在农科院门口拐个弯,就走近五七桥了。


大运河航道“四改三”后,原五七桥无论是高度还是宽度,都已不符合通航要求,这里也已经改建为一座钢管拱桥,而且根据市民提出意见,将新桥名恢复为“丰乐桥”。


真真切切的看到大运河苏州和无锡的分界,真的很高兴,总算功夫不负有心人,也为以后顺着大运河两岸行开了好头。





站在大桥放眼远眺,可见来往船只十分繁忙,千年的古运河还在为当今的经济发展做着贡献呢。大桥苏州一侧为“望亭发电厂”,承担着华东地区的发电任务。

丰乐桥地处大运河和望虞河的交叉之处,以前这里水路狭窄,且水流非常湍急,常有船在这里出事。现在经水利部门规划,设计成立交河道(具体技术状况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楚的,故在这里不展开了)。

因该桥不是名胜古迹,故没有很多的历史记载,但在查阅资料时却发现一个很有意义的故事,作为走访的意外收获,贴在这里和朋友们一起分享交流了。
据清·钱泳的《履园丛话》记载:“清朝嘉庆年间,无锡丰乐桥重建,诸乡民提出修桥时沿河建一条拉纤的路,以方便来往的船只。县令韩履宠因此问诸乡民:“向来有否?”答曰:“无之。”韩曰:“然则‘率由旧章’可也。”拉纤的路便没有修,结果,“每遇西北风,其流直冲,无有约束。覆舟殒命者一岁总有数次。此‘率由旧章’之误事也。”
这位县太爷的一句“率由旧章”,加上惟上是从,庸庸碌碌的办事人员又“将陋就简”的草草了事,由此造成经常船毁人亡的恶性后果。
“率由旧章”,用一句现代的话来说,或可理解为“按过去方针办”吧
,按“红头文件”办,是官僚主义懒政作风的典型,至今还有不少地方存在着这种官僚懒政遗风,也得引以为戒呢。
同时,我想这位韩履宠县太爷,由于这样一句不负责任的意见,事过几百年还会被历史追责,这恐怕是他做梦也不会想到。
在姑苏运河两岸行的行走中还看到了一位前清县太爷,因捐出几年俸禄来修建运河河道堤岸等,留下来不少佳话,成为鲜明的对照。(那位县太爷是什么人,有着什么佳话,在这里还得卖个关子,留到本小辑将近结尾时再揭晓,或许也很有趣呢
)
看到了大运河苏州段的起点,那就慢慢的顺着其流向,自北向南的一路走走看看吧。
下篇预告:江南重镇浒墅关——姑苏运河两岸行之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