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前世不修 生在徽州——行走在徽饶古道的感慨

(2013-04-19 06:27:49)
标签:

旅游

前世不修 <wbr><wbr>生在徽州鈥斺斝凶咴诨杖墓诺赖母锌

    皖南古称徽州,由于地窄人稠的生存缺陷,山多地少,山地又十分贫瘠。“生齿日繁,则生计日隘”,全年的农产品只能供给当地居民大约三个月的食粮。为着生存,许多人就只有脱离农村,被迫离乡背井,到城市里去经商,因而几千年来,徽州人也就注定的成为了生意人。当时就有徽谣流传: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二三岁,往外一丢。——每每跟着去皖南的旅游团,导游们也总是会这样介绍的前世不修 <wbr><wbr>生在徽州鈥斺斝凶咴诨杖墓诺赖母锌
前世不修 <wbr><wbr>生在徽州鈥斺斝凶咴诨杖墓诺赖母锌

前世不修 <wbr><wbr>生在徽州鈥斺斝凶咴诨杖墓诺赖母锌

    孟子说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舜在田野中兴起,傅说从筑墙的苦役中提拔出来,胶鬲从鱼盐贩子中提拔出来,管夷吾从狱官手中提拔出来,孙叔敖从海边的隐居生活中提拔出来,百里奚从买卖场所提拔出来。)。徽州人也这样,大多是小本起家,尤其吃苦耐劳,所以绝大部分徽商出行选择的是乘船或徒步,一代代的徽州人贩运盐、茶、山货,走出了一条条饱含风霜的经商之路,徽杭古道、徽饶古道就是这样的道路。也走出了胡雪岩、胡适等能人贤达,就是我们前两届政府领导的先人也是从那个环境中走出来的。
前世不修 <wbr><wbr>生在徽州鈥斺斝凶咴诨杖墓诺赖母锌

前世不修 <wbr><wbr>生在徽州鈥斺斝凶咴诨杖墓诺赖母锌
    咱们的孟老夫子还接着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也激励着世世代代的徽州人。因为,要背井离乡,不仅是怀着理想和憧憬,还要有“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的吃苦耐劳精神,并且还必须有着失败的心理准备。

    胡适先生说过,当时徽商走遍全国,往往背着一个口袋,里面装着徽饼,还有绳索。徽饼一路充饥,而“出门身带三条绳,可以万事不求人”,身背的行囊坏了,或者是轿杠和扁担断了,都用得着绳索,实在走投无路时还可以用它来上吊。显然,徽州人不仅吃苦耐劳,而且还抱着破釜沉舟的心理投身商场。所以在徽州商人和徽州士人光鲜的背后包含着艰辛的血泪。这些跋涉在商海中的家乡人,胡适把他们称作“徽骆驼”。
前世不修 <wbr><wbr>生在徽州鈥斺斝凶咴诨杖墓诺赖母锌

前世不修 <wbr><wbr>生在徽州鈥斺斝凶咴诨杖墓诺赖母锌

    早在东晋时代,徽州人就已远赴异乡,奋迹于经商之道了。为了谋取生存和发展,一代代的徽州人沿着那青石板的小道,走出大山,融入了苏杭等发达地区。由于徽州人的勤奋和耐劳,故很多是比较成功的,在所在地的商场上往往会占有重要的地位,故自古有“无徽不成市、无绩不成街”的说法。对于徽州人经商这一点,作为徽州茶商后裔的胡适,对家乡人的商业活动当然了如指掌。胡适因此而说过,一般徽州商人多半是以小生意起家,刻苦耐劳,累积点基金,逐渐努力发展,有的就变成富商大贾了。

前世不修 <wbr><wbr>生在徽州鈥斺斝凶咴诨杖墓诺赖母锌

前世不修 <wbr><wbr>生在徽州鈥斺斝凶咴诨杖墓诺赖母锌

    徽州人走出去主要是做官和行商,两者都必须有文化,所以徽州文风兴盛,读书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十户之村不废诵读”就形成了。徽商遍布各地,财势强大,形成“无徽不成镇”。科举入仕的,据不完全统计,明清两代,仅徽州本土就出了168位进士、17位状元。徽州人才荟萃、名人辈出,“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同胞翰林”、“四世一品”、“父子丞相”……都是徽州地区的佳话。
前世不修 <wbr><wbr>生在徽州鈥斺斝凶咴诨杖墓诺赖母锌

前世不修 <wbr><wbr>生在徽州鈥斺斝凶咴诨杖墓诺赖母锌

    由于徽州人仕途和经商的成功,宋元明清以来根植于徽州本土的徽州文化,经由徽州商帮和徽州士人向外传播和辐射,进而影响其他地域文化进程的一种区域性历史文化,远播海内外。在扬州、汉口、苏州、杭州、景德镇、南昌等徽商聚居地,徽州文化就有着广泛的传播市场。
前世不修 <wbr><wbr>生在徽州鈥斺斝凶咴诨杖墓诺赖母锌

前世不修 <wbr><wbr>生在徽州鈥斺斝凶咴诨杖墓诺赖母锌

前世不修 <wbr><wbr>生在徽州鈥斺斝凶咴诨杖墓诺赖母锌

前世不修 <wbr><wbr>生在徽州鈥斺斝凶咴诨杖墓诺赖母锌

    徽州人不仅刻苦耐劳,也善于经营。当时,由于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徽州所产的木材已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于是善于经营木材贸易的徽人便远赴江西、湖广、四川开拓新的货源,扩大木材贩运活动,然后分销苏浙或北方各地。贱买贵卖是商业的法则,徽商通过对木材等物资的异地贩运,实现了不等价交换,成功地获取了商业利润,这种长途商业贩运的形式,时人称之为“走贩”。

    万历年间,《歙志》记载,徽商经商的方式共有五种,“走贩”排在了第一位,这说明贩运商业在当时已经是徽商牟取厚利的最主要手段了。此外,囤积、开张、质剂、回易也是徽商常用的商业手段。

前世不修 <wbr><wbr>生在徽州鈥斺斝凶咴诨杖墓诺赖母锌

前世不修 <wbr><wbr>生在徽州鈥斺斝凶咴诨杖墓诺赖母锌

前世不修 <wbr><wbr>生在徽州鈥斺斝凶咴诨杖墓诺赖母锌

    《三言二拍》里面有一个叫做《辽阳海神传》的故事:它讲一个徽州人叫程宰,他到东北辽阳经商,因为经商不利,就是亏本了,然后就是穷困潦倒,就是在东北,在辽阳,就在那儿,有一个晚上,风雨交加的夜晚,有一个明眸皓齿的女子不期而至,两个人就春风一度了,第二天以后,这个程宰就容光焕发,而且时来运转。当然这个女子她不是一个普通人了,她是海神,就指导程宰应该怎么做生意,就叫他囤积药材,囤积绸缎,囤积其他东西,每次都是获利的,而且赚了好几万两的银子。
前世不修 <wbr><wbr>生在徽州鈥斺斝凶咴诨杖墓诺赖母锌

前世不修 <wbr><wbr>生在徽州鈥斺斝凶咴诨杖墓诺赖母锌

    据记载:万历初,苏州发生灾荒,采购粮食的商船云集于江西,这其中以徽商最多;万历四十八年,即1620年,苏州粮价大涨,饥民强借徽商之米,遭到官府的弹压,激起了上万人的闹衙事件,差一点酿成大乱。这些案例表明,当时从上江贩粮东下者主要是徽商,在苏州囤积粮食待价而沽者也主要是徽商。由此可见,囤积商品,利用天灾人祸牟取暴利,徽商是很精于此道的。
前世不修 <wbr><wbr>生在徽州鈥斺斝凶咴诨杖墓诺赖母锌

    在徽商经营行业中,茶叶是四大支柱之一,究其原因,徽州是著名的产茶区,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它为徽州茶商提供了大量的优质茶叶能源,今天我们耳熟能详的“祁红屯绿”,说的就是徽州祁门红茶和黄山脚下的屯溪绿茶。明清时期,徽州茶叶的销售逐渐增加,茶叶贸易成为徽商经营的“巨业”,徽人中也出现了不少“世守其业”的专业茶商。据苏州山塘街的老居民回忆,以前山塘街“杨安浜”全是安徽人开的茶厂,(大多是十个人、二十个人的规模)。
前世不修 <wbr><wbr>生在徽州鈥斺斝凶咴诨杖墓诺赖母锌

前世不修 <wbr><wbr>生在徽州鈥斺斝凶咴诨杖墓诺赖母锌
    明清两代,典当商和盐商、木材商一起,号称“闭关三大商”。开当铺是徽州人的另一项大生意。用胡适先生的话来讲,当铺也就是早年的一种银行。徽商经营当铺,主要集中在江南一带,上海、杭州、南京、苏州,甚至于江南许多的县、镇,开当铺的都是徽州商人。可以说,在旧时江南,典当业是徽商垄断的行业。所以,江南人将典当业的头柜朝奉,称之为“徽老大”。也就是这些“徽老大”,他们掌管着江南人资本变现的命脉。

前世不修 <wbr><wbr>生在徽州鈥斺斝凶咴诨杖墓诺赖母锌

前世不修 <wbr><wbr>生在徽州鈥斺斝凶咴诨杖墓诺赖母锌  
前世不修 <wbr><wbr>生在徽州鈥斺斝凶咴诨杖墓诺赖母锌     苏州评弹四部经典传统剧目之一的《描金凤》,也说到徽州典当商人的故事。其中讲到苏州江湖术士钱笃笤和徽州人典当老板汪宣(汪二朝奉)两家的一段婚姻纠葛。这两个人物,应该讲在苏州基本上是家喻户晓的。汪宣因为看中钱笃笤的女儿,准备送礼金,礼金银子一送就是五百两。汪宣的钱既不偷,也不抢,是从他的父亲手里传下来的(用现在的话来说,汪宣就是个富二代)。汪宣的父亲名字叫汪裕大,从小父亲就死了,娘改嫁。汪裕大争气,14岁托一个徽州同乡把他带到苏州,进了一家典当里面学生意,做小徒开始,慢慢的勤恳加上省吃俭用,就积累了很丰厚的财富。按汪宣的父亲讲,创这点家当,心思花得不少。前世不修 <wbr><wbr>生在徽州鈥斺斝凶咴诨杖墓诺赖母锌

   《描金凤》的故事写到了后来穿插了不少噱头,这位富二代经“下盘、接亲、媒婆代嫁、告发公堂”等,弄得他美娇娥未娶成,还赔了大注银两,后来成了叫化子。这里面虽然有着对富二代的嘲讽,是不是还有一点苏州人对在苏州暴发的外来人员那种羡慕嫉妒恨吧。前世不修 <wbr><wbr>生在徽州鈥斺斝凶咴诨杖墓诺赖母锌
前世不修 <wbr><wbr>生在徽州鈥斺斝凶咴诨杖墓诺赖母锌  前世不修 <wbr><wbr>生在徽州鈥斺斝凶咴诨杖墓诺赖母锌


前世不修 <wbr><wbr>生在徽州鈥斺斝凶咴诨杖墓诺赖母锌

前世不修 <wbr><wbr>生在徽州鈥斺斝凶咴诨杖墓诺赖母锌

    先人背井离乡艰难创业的徽饶古道,现在已经成为旅游的热点。阳春三月沐浴着明媚春光,领略着山河秀色,也就未免多了些多了些感慨和浮想,在和朋友们分享古道风光时,也就多了些唠唠叨叨了。哈哈!

我的更多文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