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8月份,和朋友去了一趟昆山的亭林园,观赏了被誉为昆山三宝的并蒂莲,回来写在博客上,好多朋友都说没有见过。可惜去年时间有点晚了,已经过了最佳赏花期。

盘算着时间,今年提前十来天再去一次,心想一定会拍到一些漂亮的并蒂莲,不料今年初夏比较凉快,赶到那里只是看到少数几株花蕾,真是“人算不如天算”
,哈哈!
幸而功夫不负有心人,那莲池边上的一位妇女对我说,今年天气不热,这里光照不足,但往西有个大莲池,已经开得很好了。



这亭林园已来过多次,知道大致方位就一路寻觅过去。好在一路都是如画胜景,边走边看边咔嚓几下,倒也别有情趣。

西面那个莲池有点野趣,竹子的凉亭和九曲桥穿过莲池,还能和莲花有个更亲密的接触。


如今并蒂莲作为昆山三宝之一的珍奇花卉,更是精心培植养护,开得比以往繁盛,看它红姿映翠,清香远溢,真可谓赏心悦目。

自古以来,人们便视并蒂莲为吉祥、喜庆的征兆,善良、美丽的化身。由于并蒂莲是并排地长在同一茎上的两朵莲花,文学作品中比喻恩爱的夫妻,象征着百年好合、永结同心。
民间传说中,并蒂莲的出现是吉祥之兆,并蒂莲,茎杆一枝,花开两朵,可谓同心、同根、同福、同生的象征。
并蒂莲有“花中君子”之称,是荷花中的极品,被誉为爱情的象征,谕意夫妻恩爱,美满幸福。并象征男女爱情缠绵;兄弟情同手足,感情深厚。
在莲池边,有苏州著名书法家沙曼翁书写的石碑,上面记载了并蒂莲的由来:“元名士顾阿瑛手植”。
据“昆山县志”记载:元末昆山名士诗人顾阿瑛于昆山正仪东亭村兴建“玉山佳处”园林,有亭、台、楼、阁数十处,在池中种植并蒂莲。
正仪“玉山佳处”园林历600余年之沧桑,后荒芜凋敝,但并蒂莲却被留传下来。民国23年(1934年)冬,时国民政府交通部长叶恭绰偶得一方古砚,背后刻有“并蒂莲”诗且又注明莲出自正仪东亭,叶当即来昆山访莲。
1935年叶氏曾发起成立“顾园遗址保存委员会”,整治园林,将东亭荷池重新修葺,池旁建大方亭一座,名君子亭,据叶恭绰氏考证该并蒂莲“决为天竺种无疑”。
叶氏赏荷后并倚声作《五彩同心结》曲以记其事。曲云:“前身金粟俊赏,琼英东亭,恨堕风涡。六百年来事,灵根在,浑似记萝春婆。濠梁王气都消歇,空回首,金谷笙歌。无人际,红香泣露,可增愁,损青娥。栖迟野塘荒溆,甚情移洛浦,影悟恒河。追忆龙华会,招花笑,禅意待证芬陀。五云深处眠鸥稳,任天外尘劫空过。好折供维摩方丈,伴他一树桫椤。”。
时值盛夏赏荷季节,游人络绎不绝,竟使当时的京沪快车破例停靠正仪小站,以便赏荷游客,一时东亭荷池名声大噪。
顾阿瑛(1310-1369)名瑛、一名仲瑛,字德辉,号金粟道人,曾授会稽教谕,不就。其才性高旷,轻财结客,以会海内文士为乐,所筑“玉山草堂”成为文人雅士的聚集地。他的“玉山雅集”,是元代末年的文化大沙龙行为,对中国的诗词、书法、绘画,以及戏曲、园艺等诸多方面的发展,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元末明初,昆山出了两位知名人士:顾阿瑛和沈万三,
顾阿瑛出生世家,而沈万三的家庭则是属于平民百姓之辈,完全是依靠种田起家的。出海经商使他们都走上了暴富的道路。
元末明初,苏州地区的手工业制造相当发达,同时,昆山紧靠运河、长江、大海,水运特别方便,顾阿瑛和沈万三不约而同地将苏地出产的稻米、丝绸、茶叶及许多工艺品等运往海外,并且恪守信用、追求质量,因此生意兴隆,利润可观。
在致富路上,沈万三一生拼搏,由于经营有方,日进斗金,财富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终于成为名闻遐迩的“百万富翁”
,还产生了很多如“聚宝盆”、“点金术”之类的民间故事。
而顾阿瑛则在中年以后见好就收,家业托付子女打理,自己则潇洒地享受起起自己的艺术爱好来。
顾阿瑛是个兴趣广泛的儒商,琴棋书画无所不能,因此,他的社交圈除了天南海北的客商外,更多的是文人墨客。各地风流雅士慕名顾阿瑛的非凡才华和人格魅力,纷纷前来对酒当歌,吟诗作画,顾阿瑛总是开怀拥抱,酒菜奉陪。一方面享受生活,释放兴趣,另一方面,深交好友,切磋艺术,乐此不疲。
由于顾阿瑛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商人,他用积累的财富在自己的家乡构筑起了流光溢彩的“玉山佳处”,据说内设三十六景,楼台亭阁交相辉映,花草树石点缀成趣,还广揽名伶,精搭戏班,还引进了人称天下无双的“琼花”和物稀为贵的“并蒂莲”,因此,引来了戏坛胜流,文坛名家,一起对诗和唱,改腔共赏,使“玉山佳处”成为全国“三大雅集”之一的“玉山雅集”,成为顾阿瑛人生轨迹中具有浓墨重彩的亮点。
顾阿瑛和沈万三都是富甲一方的昆山人,都留有精神、物质财富,在一般民众中,沈万三知名度比较高,除了当年流传他家的“聚宝盆”外,那脍炙人口的“万三蹄”也更能在民众中广泛流传至今。
但顾阿瑛的“玉山雅集”和并蒂莲却人们知之甚少。
记得宋玉在和楚王探讨雅俗问题时有过这样的诠释:在《宋玉答楚王问》一文里,楚襄王问宋玉,先生有什么隐藏的德行么?为何士民众庶不怎么称誉你啊?宋玉说,有歌者客于楚国郢中,起初吟唱"下里巴人",国中和者有数千人。当歌者唱"阳阿薤露"时,国中和者只有数百人。当歌者唱"
阳春白雪"时,国中和者不过数十人。当歌曲再增加一些高难度的技巧,即"引商刻羽,杂以流徵"的时候,国中和者不过三数人而已。宋玉的结论是,"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阳春白雪"等歌曲越高雅、越复杂,能唱和的人自然越来越少,即曲高和寡。
我想那并蒂莲可谓“阳春白雪”矣,但知之者甚为寥寥;而作为下里巴人的“万三蹄”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看来这个道理历古至今都是这样滴。哈哈!

在上一篇《夏日说荷》的博文后,有海外好友一针见血的指出,我自小就“不见梁兄,只见莲蓬”,有了些小钱就只会惦记着“荷叶粉蒸肉”的俗物,
哈哈,知我者,网友也!
现在退休了,也可以像咱们的大班长“快乐芹菜”所说的那样衣食无忧,没有什么压力了,也有了些空闲,故适时也可以去浏览一些“高雅”,鱼和熊掌也要兼得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