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春天看梅花就一直想去西山的衙甪里看看,主要是听说那里正在建造一座世界上最高大的露天观音像。因为听说刚刚在做基础,暂时还看不到什么,就一直拖下来了。
前些日子想去看看西山的杨梅熟了,又查阅到甪里古村是商山四皓之一的甪里先生隐居地,加之附近还有禹王庙等名胜,故邀上一位好友一起去看一究竟。(有点贪心哦
)看看天气预报是好天气,但还没有上公交就下雨了,反正在黄梅天,时阴时雨的,去了再说。

乘坐公交58路到西山镇,再转695到衙甪里村。

雨不停的下,出行终究不便。山也不能爬,那些古村古桥雨天也不便寻找。那就去附近的禹王庙看看吧。



宁静的小山村少有人踪。

究竟是著名的花果之乡,桃子、石榴、银杏比比皆是,这是什么呢?边上木有乡民。拍下来看看那位认识呢?

路过一家村民家,见在做白虾干。儿子在煮虾,待土灶上大锅里水烧开后,把鲜活的白虾倒进锅里,那些虾儿在锅里挣扎乱跳,隔一会才恢复平静,看了真有点“罪过”;虾儿煮熟了,倒入筐里,由老婆婆挑去里面的小杂鱼,雨天先放在冰箱里,待天好时晒干,那就是著名的白虾干了。
那些白虾可不小,农家说船上收来15元一斤,确实很便宜。可惜早上买了晚上带到家都要臭掉了
。
这是成品的白虾干,是我在太湖边上的水产市场拍的。

大樟树是西山古村落的标志,每个古村口都会有粗壮古朴的大樟树。

远远望去,在甪里村北郑泾港的甪头洲有一座庙宇,那是为纪念治理太湖水患的大禹所建的禹王庙,又称禹庙、水平王庙。
从史书上看,上古时期的苏州地区是长江三角洲向大海延伸的沙嘴,地地势低洼,洪水一到除了山峰和丘陵,全被淹没。这时太湖已经生成,由于西部的天目山、宜溧丘陵和茅山三大水系的山洪不断流入,向江海泄水的渠道被堵,使得太湖地区成为庞大的蓄水池,灾情格外严重,居民只能向高处逃生。据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载,位于横山南脉的尧峰,山高顶平,就是当时灾民栖居的一处。
鲁迅先生在他的《理水》一文里是这样描写的:“这时候是“汤汤洪水方割,浩浩怀山襄陵”;舜爷的百姓,倒并不都挤在露出水面的山顶上,有的捆在树顶,有的坐着木排,有些木排上还搭有小小的板棚,从岸上看起来,很富于诗趣。
远地里的消息,是从木排上传过来的。大家终于知道鲧大人因为治了九整年的水,什么效验也没有,上头龙心震怒,把他充军到羽山去了,接任的好像就是他的儿子文命少爷,乳名叫作阿禹。
”
大禹来到这里查看了灾情,决定“通渠三江五湖”(《史记·河渠志》)即是从太湖向东开三条大河,排水入海。(据张守节《史记正义》解说,“五湖”是指东太湖的五个湖湾;“三江”即松江、娄江和东江)。
相传大禹就是在太湖西山岛的“禹期山”召集各路诸侯商议治水方案的,“三江既入,震泽底定”,太湖水患既平,大禹受到当地人民的尊敬和爱戴,为纪念大禹,在西山岛的东西南北各建一座祠庙,经过历史的变迁,现仅存此庙。
大禹庙就在太湖边,远远望去清净肃穆,确实是一块风水宝地。

西山禹王庙历史悠久,何时开始建筑的已无从考究。据史书记载,远在南朝梁大同三年(公元537年)已有重修的文字记录。自梁迄今1400多年以来,该庙屡毁屡建,屡建屡毁,饱尝人世间的风雨沧桑。


大禹像,那一手拿铲,一手挥舞的姿势,仿佛在告诫世人,要时刻注意防洪!!!

大禹塑像,石碑刻有大禹生平介绍,足下立有一鳌(龙形石龟),暗喻大禹治水、征服龙王的功绩





禹王庙历史悠久,在梁大同年间就有重建的记载,现庙建于清嘉庆十四年,重修于 1983
年。大殿临水而筑,台基高一米,十五米见方,楠木梁柱,高十米。正面屋脊上“风调雨顺”四个大字,大殿内塑有大禹像一尊。

古码头。位于禹王庙前的郑泾港北端,始建于南宋,现存建筑主要为明代所建。高2米,长65米,面上用102块宽0.6米、长3.4米、重约1.5吨的金山花岗岩石条叠筑而成。历史之悠久,十分珍贵,堪称太湖之最,是古代西山商业繁荣的见证。(当天在雨中,拍花了。后来去朋友那里取了一张
)
倘若你站在禹王庙背后,站在禹王庙的观景亭里,可以一览太湖三万六千顷碧波,湖光山色尽收眼底,浪花拍岸,浊浪滔天,芦苇随风曳动。举目远眺,只见湖面渔帆点点,山峰若隐若现,湖面上水光雾色缭绕,宿雾似仙,七十二峰若隐若现,湖面上轻烟缕雾,水面上不时掠过几只水鸟。
胡厥文在这里曾写下“万顷碧涛一望收”的题词,现已勒石于此。

据民国版的《吴县志》载,大禹来太湖时经过会稽(今绍兴),梦中有黑衣道人提示:他有太湖治水法,在“山北细函中”。大禹按梦中道长的指点去寻找,果真发现了“五符”,治水结束后,大禹将这“五符”藏在太湖中的西山林屋洞石室中。
公元前五百多年,吴王阖闾在苏州立都称霸,这一位雄主,便是有史可查的最早追踪大禹“天书”的人。为了得到天书,阖闾特意派了灵威丈人进洞寻访。所谓灵威丈人,可以肯定也是有神通的非凡之人。这一位灵威丈人顺着狭道前行,石道上有滴水,下有暗流,扶着石壁前移,如此走了约莫六七里,终于来到一个酷似石室的地方。石室宽大,约有百平方米,室中有石床、石枕、石几,石几上竟然有“素书三卷”。
灵威丈人自然是欣喜若狂,翻了几页,看不出什么,移到火把下再看,仍是不见字迹,急忙将书包好,带回去呈给吴王。阖闾派人向孔子请教,半个月后,使者带来回复,说此“乃禹石幽文(即水经)”。吴王依旧不知所云。




这幽深曲折的溶洞是保存大禹治水时资料的“档案馆”,确实是藏龙卧虎的好地方,也是道家修炼得道的净土,(以后专门介绍)


还要介绍一下,在禹王庙边上还有一座太平军土城遗址。
清咸丰十年(1860年)十一月,太平军侍王李世贤率水军自溧阳出发攻克西山,在禹王庙前筑土城架火炮,击败东山总兵王之敬,直扣东山门庭。忠王李秀成进军浙江时,也曾驻军于此。现存建筑为2006年重修。

站在这里无限感慨,苏州的洞庭西山早在四千年前,大禹治水的年代已经是治理太湖的总指挥部了,几千年来留下无数故事和遗迹,像是一块宝贵的翠玉镶嵌在浩淼的太湖之上,使后人看之不尽,读之不完。

我在本文一开始时说:那里正在建造一座世界上最高大的露天观音像,找了半天没有找到,后来多方打听,才知道那项“工程”不在甪里,而是在相隔好几站公交的“绮里”,工程还在基础建设中,估计一年半载还不能建好,我先把看到的现场照片发在这里,让朋友们有个概况。

在建中的“观音园”,后面的小山顶是安放观音像的,观音自身六十多米,加上莲座等基础要达到九十多米。
该工程在西山的绮里村,就在公路边上,背向缥缈峰,面对太湖,到西山后转乘695路公交(1元车票),到绮里站下车,观音园就在车站边上。

建设观音园的木材。

施工概况。

观音园效果图,建造这样高大的观音可能会招来不同意见,所以很低调,效果图上没有显示观音像。
据当地老乡和施工人员说,观音的“制作”就在小山右侧,以后用吊机吊到山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