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时节正是踏青访古的好时机,近郊的灵岩山上下几十次了,但在灵岩山麓的韩世忠墓却没有到过,趁着清明临近,一个人背个小包也去寻访一下,也算是清明时节对先贤的缅怀吧。

乘2路公交到灵岩山下,不上山,往西走不远就是韩世忠墓。本可以有车直达墓园,不如沿着乡间道路边走边问,才有寻访胜迹的趣意。

约步行五分钟,就到了韩世忠的祠堂,可惜正在修建,概不接待游客,所以只能在门口缅怀一下了。
门上的牌匾是由已故苏州著名书画家张辛稼先生题写的。


韩蕲王祠庙,宋时敕建,面阔三间,原祀韩世忠像,后悬有清林则徐谒墓时留下的对联:“祠庙肃沧浪,更寻来一万字穹碑,新焕岩前榱栋;威名镇吴越,还认取七百年华表,遥传江上旌旗。”

进门走了一圈,后院断墙残垣边堆了建筑材料,大厅里也是一些旧门窗什么的,还是拍一张祠堂前院,倒也整洁清幽,待修建好了再来瞻仰。

距韩世忠祠堂约三五分钟的路程,就到了墓道的路口。
在这里到也要另书一笔,前几天在博友诺儿的博客里,见她踏青时赞道德国马路的清洁,也引发不少国外网友的感叹,说是奥地利、巴黎什么的都是脏兮兮的。这一点苏州倒是做得很好,不论大街小巷,乃至乡间小道都是干净整洁,一路走来看到那些保洁员在扫干净的路旁拾取草木丛中的纸片、塑料袋什么的,这还要感谢那些保洁的老人们。


沿着蜿蜒曲折的乡间小道,走进茂密清幽的山林。

岔道边坐着一些农村老人,为前来扫墓的带带路,墓园里清扫一下,或是代为拍个照什么的,也就是要个几元钱;若是让她们带着路,还可以一路上听听她们介绍的当地风情土俗。只是我已经望见韩世忠墓园了,加上时间也不充裕,没有上山去看看,待以后再来时,请一位老农妇带带路,听听她们的故事。

移步来到韩世忠墓园,韩世忠墓依山势建立,墓的东、西、北三面建有罗城,南面有石阶数十级。占地约2亩,墓莹封土高出地面3米,那墓道两旁的圆形石鼓大概就是韩夫人梁红玉击鼓战金山那战鼓吧。

韩世忠(1089~1151年),字良臣,南宋朝名将,延安人,民族英雄。出身贫寒,18岁应募从军,英勇善战,胸怀韬略,在抗击西夏和金的战争中为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且在平定各地的叛乱中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他一生清廉,仗义疏财,历年所得赏赐都分给了部下,田产都分给了他封邑的百姓;他持军威严,能与士卒同甘苦。解职后居家十余年,澹然自若。去世时,身经百战的韩世忠只剩下4个手指,身上的伤疤多得像一幅地图。
韩世忠为官正派,不肯依附丞相秦桧,为岳飞遭陷害而鸣不平。死后被拜为太师,追封通义郡王;孝宗时,又追封蕲王,谥号忠武,配飨高宗庙廷,赐于苏州灵岩山建墓。山上的灵岩寺寺院改名崇报寺,以表示崇德报功之意。

据资料看前几年还是杂草纵生,后有私企业主吴先生出资60万元整修,也触动了当地政府,现在看来还是整齐肃穆的。

韩世忠墓,其实是韩世忠和梁红玉等夫人的合葬墓园。

墓东面建有宋韩蕲王神道碑,碑上刻着宋孝宗亲笔写的“中心佐命定国元勋之碑”10个大字的碑额。碑文一万三千九百多字,共88行,每行150字左右不等,记载着韩世忠生平事迹。此通石碑之高,碑文之长,均为世上罕见。
以前石碑裸露在山坡上,现在新修建一碑亭。碑亭和墓道都是掩映在郁郁葱葱的香樟林之间,分外清幽。

石碑曾因年代久远,于公元1939年6月被飓风吹倒,碎成10余块。1946年当地山僧筹款用水泥生铁胶合支撑,分两段并列重新树立起来。石碑原来立在石龟趺上,重建时移置在石龟趺的西面,是碑刻艺术巨制之珍品,有“天下第一名碑”之誉。碑原高三丈,现为一丈三尺(4米多),石碑未倒之前,已进行了拓片,碑刻全文现保存在苏州市碑刻博物馆,此碑石之巨、碑文之长,堪称“天下之最”。

本只是寻访韩世忠墓,回家查阅资料,除了韩世忠生平的丰功伟绩外,读到了韩夫人梁红玉的生平,受到极大的震撼。故在多部资料上选摘一些梁红玉的战功,品格和血洒疆场的记载,和朋友们一起缅怀学习!
梁红玉——宋朝著名抗金女英雄。因家贫战乱流离京口为营妓。后结识韩世忠。梁红玉感其恩义,以身相许。韩赎其为妾。原配白氏死后成为韩的正妻。
建炎三年,在平定苗傅叛乱中立下殊勋,梁红玉一夜奔驰数百里召韩世忠入卫平叛。因此被封为安国夫人。
后多次随夫出征,在建炎四年长江阻击战中梁红玉亲自擂鼓助威,和韩世忠共同指挥作战,宋军士气大振,险捉金兀术,使金兵不得渡。这便是著名的“梁红玉擂鼓战金山”的故事。
梁红玉不但不居功请赏,反而因金兵突破江防,上疏弹劾丈夫韩世忠“失机纵敌”,请朝廷“加罪”。这一义举,使举国上下,人人感佩,传为美谈。朝廷为此再加封她为“杨国夫人”。
梁红玉也从此名震天下。后独领一军与韩世忠转战各地,多次击败金军。绍兴五年随夫出镇楚州,“披荆棘以立军府,与士卒同力役,亲织薄以为屋。”与金军,伪齐镇淮军战与山阳等地。
1135年10月6
日 (农历八月二十六)遇伏遭到金军围攻,腹部重伤,肠子流出以汗巾裹好继续作战,
最后血透重甲,力尽落马而死,终年三十三岁。首级被敌人割去。金人感其忠勇,将其遗体示众后送回,朝廷闻讯大加吊唁。
读到这里,不禁感慨万千。韩世忠以八千军士迎战十万金兵,梁红玉不畏风险亲自上战船击鼓助战;大败金兵后不居功不护短,上疏弹劾丈夫韩世忠“失机纵敌”,请朝廷“加罪”;以一女子之身酣战十倍于己的敌军,肠子被割裂,用汗巾包一下,冒着像雨点一样的箭,盔甲上像刺猬一样插满敌兵的箭,鲜血浸透盔甲,再冲入重围,杀敌十几人,力尽而倒在马下血洒疆场,身首异处;连金兵首领金兀术听到后为之感慨,把遗体送回,在敛梁红玉遗体时,身上创伤几十处,致命的创伤有七处······
1151年,韩世忠病逝。夫妇合葬于苏州灵岩山下。

青山有幸埋忠骨!不是韩世忠梁红玉夫妇在锦绣江南的苏州找到了风水宝地,而是苏州有幸得以那些英雄贤达的忠魂长眠于此!
附有关梁红玉牺牲时历史文献原文摘抄:
(八月丁卯,率轻骑袭金人粮道,遇伏。金以精兵铁浮图十倍围之。梁氏身被数创,腰腹为敌刃割裂,肠流三尺,忍痛纳回,以汗巾裹腹。知不免,乃顾左右曰:“今日报国”。语毕再突敌阵。敌矢如雨,猬集甲上。梁氏血透重甲,入敌阵复斩十数人,力尽落马而死。金人相蹂践争其首级,裂其五体,后得其首者进两阶,得其四肢者进一阶。
梁氏既死,金人曝其胴于淮市三日,函其首以报北国,金帝命悬于都门。兀术闻之,感其忠勇,敛梁氏遗体,遗世忠。拼合之际,验梁氏全尸,创伤数十,致命者七,皆在身前也。世忠大恸。朝廷闻讯大加吊唁,诏赐银帛五百匹两,追封“英烈杨国夫人”立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