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藏在深闺人未识——探访苏州评弹博物馆

(2010-09-17 09:02:58)
标签:

苏州评弹

苏州评话

昆曲博物馆

苏州话

历史文化

杂谈

分类: 姑苏城外

    藏在深闺人未识——探访苏州评弹博物馆

    开博后,由于经常给朋友们介绍一些苏州的风光、景点,朋友们知道我是苏州人,也常常提到苏州的评弹;前几年开小饭店时,外地的游客来就餐时,也常常打听何地有欣赏苏州评弹的(其实他们大多也听不懂,主要想听听那吴侬软语和婉转悠扬的唱腔)

    苏州评话是采用以苏州话为代表的吴语方言徒口讲说表演的曲艺说书形式,以前在传媒不发达的时候,还是老百姓获取历史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

    随着各类传媒的日新月异,苏州评弹和全国的传统曲艺一样,渐渐失去大多数民众的青睐,只是象文物一样在民众心里留下美好的一页。

藏在深闺人未识——探访苏州评弹博物馆

在历史文化名街平江路的支巷——中张家巷,有一所不太引人注目的门庭,门口那塑像似乎告诉我们那不是普通的民宅,许多中外游客都慕名而来——那是名誉海内外的苏州评弹博物馆。

藏在深闺人未识——探访苏州评弹博物馆

踏进大门,手提开水壶的小二塑像(旧时的服务员),在恭候四海宾朋。(虽很“殷勤”,但不收门票,只是在中午12点到3点要买听书的票才能进去,票价5元)

藏在深闺人未识——探访苏州评弹博物馆
牌匾上赫然写道:中国苏州评弹博物馆

藏在深闺人未识——探访苏州评弹博物馆

屏风上也是过去有关评弹的人文壁画。

藏在深闺人未识——探访苏州评弹博物馆

水牌上写着今天演出的剧目,若移去那热水瓶和计算机,那就是旧时的样式了。藏在深闺人未识——探访苏州评弹博物馆

紫气东来的后面当然是正厅了。

藏在深闺人未识——探访苏州评弹博物馆

苏州评弹艺人的行会组织,原名“光裕公所”建于公元一七七六年(乾隆四十一年),一九一二年更名“光裕社”,取“光前裕后”之寓意,几经修缮,清代光绪年间的门楼、成立一百五十周年的纪念石幢,以展示评弹历史。 

藏在深闺人未识——探访苏州评弹博物馆
一个典型的旧书场,每天下午1:30分,都有一场传统的评弹剧目演出,每位5元,品着香茗,静心地欣赏评弹演员的评说和弹唱,如同回到五十年前的时光。
藏在深闺人未识——探访苏州评弹博物馆
再来一张近景,看看评弹艺人表演的场所,匾额上“珠落玉盘”,仿佛让我们听到了白居易诗中那:“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藏在深闺人未识——探访苏州评弹博物馆
这样的场景少见了,即使朋友们来苏州游览,也不一定有这空闲时间来这里探幽,还是让我从各个角度多拍几张片片。


藏在深闺人未识——探访苏州评弹博物馆
从后侧面拍去,比较全面了。

    苏州评弹博物馆场所很小,但在隔壁的“苏州昆曲博物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那范围和气势就大不相同了,我也拍了一百多张片片,容我整理后,带领朋友们一睹为快,还要请朋友们看一段以前昆曲堂会的视频,哈哈!

 

朋友们跟我看了半天的片片,也只是纸上谈兵。下面我选一评弹的弹唱片段,让朋友们来真实感受一下苏州评弹,我选了十多段曲目,有传统的,有现代的,考虑到年轻的朋友和北方的朋友不一定了解我们苏州的地方剧目,就选了一段大家都会喜欢而且曲调清脆婉转的:《北京的胡同,苏州的小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