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深闺人未识——探访苏州评弹博物馆


标签:
苏州评弹苏州评话昆曲博物馆苏州话历史文化杂谈 |
分类: 姑苏城外 |
在历史文化名街平江路的支巷——中张家巷,有一所不太引人注目的门庭,门口那塑像似乎告诉我们那不是普通的民宅,许多中外游客都慕名而来——那是名誉海内外的苏州评弹博物馆。
踏进大门,手提开水壶的小二塑像(旧时的服务员),在恭候四海宾朋。(虽很“殷勤”,但不收门票,只是在中午12点到3点要买听书的票才能进去,票价5元)
屏风上也是过去有关评弹的人文壁画。
水牌上写着今天演出的剧目,若移去那热水瓶和计算机,那就是旧时的样式了。
紫气东来的后面当然是正厅了。
苏州评弹艺人的行会组织,原名“光裕公所”建于公元一七七六年(乾隆四十一年),一九一二年更名“光裕社”,取“光前裕后”之寓意,几经修缮,清代光绪年间的门楼、成立一百五十周年的纪念石幢,以展示评弹历史。
一个典型的旧书场,每天下午1:30分,都有一场传统的评弹剧目演出,每位5元,品着香茗,静心地欣赏评弹演员的评说和弹唱,如同回到五十年前的时光。
再来一张近景,看看评弹艺人表演的场所,匾额上“珠落玉盘”,仿佛让我们听到了白居易诗中那:“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这样的场景少见了,即使朋友们来苏州游览,也不一定有这空闲时间来这里探幽,还是让我从各个角度多拍几张片片。
朋友们跟我看了半天的片片,也只是纸上谈兵。下面我选一评弹的弹唱片段,让朋友们来真实感受一下苏州评弹,我选了十多段曲目,有传统的,有现代的,考虑到年轻的朋友和北方的朋友不一定了解我们苏州的地方剧目,就选了一段大家都会喜欢而且曲调清脆婉转的:《北京的胡同,苏州的小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