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奇迹课程》出版 二十五周年庆 ——若水 (转)

(2014-11-26 00:30:56)
标签:

奇迹课程

灵性

心理

《奇迹课程》出版至今倏忽已二十五年了,当初参与其事或躬逢其盛的人也都垂垂老矣!奇迹学员知道这是唯一无二的二十五周年庆,连一向回避大型聚会的肯恩也破例出席。奇迹学员由世界各地、美国各州涌进了希尔顿会议厅,熙熙攘攘,惊叫欢呼声此起彼落,好似阔别已久的高中同学会

 

Ken Wapnick(奇迹课程校订者,奇迹课程基金会主任) 
Judy Whitson(心灵平安基金会主任)

第一天是由肯恩与茱丽 回忆他们所认识的比尔与海伦。我们都知道,海伦与肯恩情同母子,海伦晚年心态近乎歇斯底里,肯恩每天探视,是唯一能够安抚她情绪的人。而茱丽视比尔如父,比尔晚年应茱丽之邀,由纽约迁居加州,最后逝世于茱丽家中。

几乎每个宗教都有把创始人美化或圣化的倾向,唯独在《奇迹课程》圈子里,大家都知道海伦与比尔不是圣人。也许二十一世纪的神已经看腻了圣人圣女,这回偏偏拣选了难缠的海伦与害羞的比尔来完成祂的任务。这两人与那声音(耶稣)的互动本身,即是一场精采的课程。经由肯恩与茱丽如数家珍地娓娓道来,不仅是一部珍贵的口述历史,更因上百位曾经参与这段历史的老学员的临场见证,使这聚会本身进入了奇迹传奇。

肯恩以话家常的方式谈起海伦的生平。海伦出自相当富裕的犹太家庭,没有宗教信仰,自幼跟着不同信仰的保母进出教堂,也接受过天主教与基督教的洗礼,但对神始终抱着怀疑的态度,只是喜欢教堂的气氛而已。

海伦从小就有许多灵异经验,她以为这是每一个小孩成长过程必会发生的事情,所以从不放在心上。

其中一个比较壮观的经验发生在她13岁时,她要上主证明祂的存在,显个「流星雨」的奇迹(这是海伦一生与神互动的模式,一向由她来告诉上主该怎么做)。剎时,满天流星雨呈现在她眼前,比国庆烟火还灿烂壮观。

然而,她的信仰只维持了15秒钟,就跟自己解释说,这只是偶然的巧合而已,并不能证明神的存在。

海伦非常聪明,常常读了几段,就能把握全书的要旨。她很少读书,却能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结婚后,在她先生的鼓励下,继续深造,很快就得到心理学的博士学位。经朋友的介绍,去应征一个工作,老板就是比尔。

比尔从小敏感多病,几度休学,故养成阅读的嗜好,在学校时成绩优异。他也和一般男孩一样,交了一位「高中甜心」,两人从往甚密,几乎论及婚嫁。但比尔突然中断这一交往,没有解释就毅然离去,直到晚年,他才回头找到他的「高中甜心」,解释当初离开的苦衷而得到对方的谅解。

比尔毕业后,工作一帆风顺,他谦虚退让,从不与人竞争,却常顺水推舟地获得要职或高位。他曾参与美国政府主持的原子弹研究计划,当第一颗原子弹落在长崎时,他便辞去了工作,转入心理学界,在康乃尔大学执教。比尔淡泊退让的风范,与当时心理学界名流 Karl Rodger等人私交甚笃。

他后来被推荐到哥伦比亚大学附属医院当心理学系的主任,不久,系里有一大笔研究基金即将到期,亟需一位专业研究员来主导这一研究,比尔立刻四处打听合适的人选。这时,海伦打电话来,说是比尔的某朋友介绍来的,而且告诉比尔,「他说我正是你最需要的人选。」比尔不知如何回拒,但心理已经对这位咄咄逼人的女子起了戒惧之心。

在面试中,他试着劝阻海伦接受这一工作,说这职位不稳定,工作职责也难界定,何况薪水不高,海伦的背景与学位远远高于他们开出的条件。但海伦一看到比尔,内在就有一个声音说,「哈!就是他,这是你需要帮助的人。」海伦毫不迟疑地接受了所有的条件,让比尔没有任何回拒的借口。

海伦极其能干,思想缜密,做事有条理,帮比尔申请到了许多政府的「补助研究经费」,很快就成了比尔的左右手。比尔一天都缺不了她,不只开会,连教书都请海伦陪着。海伦是个勇于表达的人,知道自己要什么,不只对人,连对神明,都是同一的态度。

她很喜欢一人静静地坐在天主教堂里思考,偶尔会在祭坛前点一支蜡烛,告诉上主她的需要。有一回,她得到的答复是,她不会得到正在申请的研究经费,她直截了当地跟上主说,"It’s not negotiable!"(不准讨价还价!)结果还是她赢了。

不难想象性格强硬的海伦与温和敏感的比尔凑在一起,好戏就开锣了。他们两人在公事上合作无间,但私下常常为一些芝麻小事闭起门来吵架,不只上班吵,下了班以后,一回到家,拿起电话筒还可以继续吵个个把小时。

到了周末海伦仍喜欢与比尔凑在一起,不管比尔的朋友或家人欢迎与否,比尔一有派对,她一定插上一脚。比尔知道甩不掉海伦,干脆在自己家中为海伦加盖了一间她的专用客房。他的朋友屡次劝比尔,既然那么头痛海伦,为什么不开除她算了?直到《奇迹课程》出现以后,比尔才明白自己为什么无法开除海伦,因为他们之间前世有约,此生将共同完成一个秘密任务。

这对欢喜冤家可以在办公室里吵得面红耳赤,然后坐下来开始记录《奇迹课程》的练习手册,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他们什么小事都能够起争执,唯独《奇迹课程》,他们从未有过异议或争吵过。

我们都知道,海伦是接收讯息的人,但若非比尔在旁支持鼓励着她,她根本不可能完成这一任务的。比尔回忆说,海伦对笔录《奇迹课程》这事,怕个半死,每天早上她把昨晚的速记草稿念给比尔打字时,情绪非常激动不安,常常念了几句就准备弃卷而逃。比尔必须腾出一只手来,扶着海伦的肩膀,安抚她继续念下去。所以《奇迹课程》的早期数据是比尔一只手在键盘上敲出来的。

(海伦笔录的前后,总共出现过 70-80 次左右的异象经验,帮她做心理准备,详情请参考肯恩所写的 “Absence from Felicity” 或我们的「海伦轶事」专栏。)

除了工作上的密切互动以外,比尔与海伦夫妇俨如一家人,不论到哪里,常见他们「三人行」。直到肯恩与茱丽出现,他们的关系才稍微有了一些转变。海伦的焦点开始转向肯恩,他们一起整理校对《奇迹课程》,只要肯恩一天没来报到,他就担心肯恩出事。肯恩常笑她说,还好她没有小孩,否则孩子会被她爱死!

当时也住在纽约的茱丽,常把比尔请到家中,躲开海伦的控制,但比尔与海伦的内在联系仍然非常强烈。茱丽后来迁到加州,开始心灵平安基金会,比尔也退休了,经不住茱丽的力邀,搬到加州来住。海伦为此愤怒不已,为了安抚海伦,比尔住在加州那几年,不论客居何处,每到了晚上七点钟,必会打电话给海伦。茱丽说,海伦会在电话的那一头继续责怪比尔的离开,她会叨叨不休地训他一个多小时。

海伦的一生演活了我们是如何在小我及圣灵之间往返不定地做选择的。Jampolsky说:「当海伦的频率转到耶稣频道时,她仁慈而且机智,像天使一样;当她回到小我的频道时,可厉害得很呢!」

海伦对《奇迹课程》爱恨交织,心理矛盾到了极点。她又是一个非常诚实而且透明的人,从不掩饰这一矛盾,所以常会听见她说:

「我知道它是真的,但我就是不愿相信它!」
「啊,它讲得怎么美,我恨死了它!」
「我知道它是真的,但我也知道自己做不到,所以连试都懒得去试一下。」

这个矛盾与抗拒使海伦晚年活得极其辛苦,尽管她先生与肯恩、比尔、茱丽侍奉如母,她还是活在焦虑与恍惚中。

当她知道自己的大限已至,她还心有不甘地问肯恩说:

「为什么我要死了(Why am I dying?)?」
「祂才好放手去做祂的事 (Get out of His way)。」肯恩极其温柔地答复。

海伦同意地点了一点头,她心里清楚地很。

去世两周以前,海伦跟茱丽告别,告诉茱丽,比尔九个月以后也会离世。茱丽对年迈的比尔已经生出依恋的心,非常反感地想到:「你要走就自己走,干嘛又要把比尔拖下水!」比尔事后安慰茱丽说,他知道,而且已经准备好了。茱丽惊惶地反驳:「不,你不可能走,你还没有准备好,你和某某人及某某人的关系还未了结。」比尔笑说,他已经拜访过他们了,一切没事了。

当《奇迹课程》流传开了以后,各地的学员涌进茱丽的家,想向比尔表达仰慕之情。生性内向害羞而且最不喜欢镁光灯的比尔终于决定离开这热闹的场所,迁至加州南部,了无牵挂地怡情养性了好几年。

当他再度拜访茱丽时,茱丽邀请好友同聚,为比尔洗尘。比尔跟忙着准备的茱丽说,他想出去散散步,茱丽望着这位年迈的亲人,不忍说「万一你出事了怎么办?」而改口说,「万一你迷路了怎么办?」比尔微笑着说,「我若赶不回来,你们就别等我,开始你们的派对。」当他徐徐步出茱丽的家,碰到正要开车进来的 Jampolsky 的妻子 Diane,他亲切地在车窗与 Diane 寒暄了一阵子,就离开了。Diane 回忆说,她在汽车的后视镜里看到比尔离去的背影,内心突生一个念头,如果此生再也看不到比尔,她也能够安心了。」

就在下一个转角口,比尔心脏病发作,安然离去。

坐在我身边的 Carla Gay 以及 Phyllis 都是比尔的旧识,尤其是 Carla Gay 有一段时间几乎每周都去探望比尔,她们两人听着肯恩与茱丽的口述,不断地会心微笑,不停地拭泪。长达 6、7小时的口述结束后 ,Carla Gay轻吁一声,一语双关地说,「这是最好的结束,这是最好的结束!」

 

Beverly

 

热情洋溢的 Beverly是「奇迹文物流通中心」(Miracle Distribution Center) 的创始人,也是这回自告奋勇举办《奇迹课程》出版二十五周年庆的单位。别小看她那纤细的身躯,它蕴含了把散布世界各地的奇迹学员联系起来的大志。

《奇迹课程》的元老们从一开始就已下定决心,不走中央集权的宗教组织模式,只设立了两个基金会,一个负责教学,一个负责出版,其余的事情一概不管,把传播的责任交还给圣灵自行照料。因此,二十五年以来,各种形式的地方团体应运而生,各展神通。如今,除了将近两千个读书会以外,颇具规模的谘商团体、教学中心、互助团体、教会、cult、避静中心、B&B等,更是多得不胜枚举。而「奇迹文物流通中心」 (图 6) 经过 Beverly 的热心经营,与《奇迹课程》的两大基金会密切合作,逐渐成了一个国际性的联络中心。

 

Beverly 将这二十五周年庆的主题订为「重发奇迹的大愿」(A Re-commitment to Miracles),因为真神对人类的献身是一次而永恒的,我们的奉献却常摇摆不定,因此需要一而再,再而三地重新定志,重发「活出奇迹」的大愿 (图 7)。

 

在缺乏经济支持的条件下,Beverly日日所面对的挑战可想而知。她自承,这些年来,自己对奇迹课程的认识与对圣灵的信赖,不断受到考验,埋藏心中的恐惧、内咎与愤怒,随时会被无情地勾出来,自身的种种限度也时时呈现于眼前。而奇迹课程的练习一步一步地带领着她。因她相信「不论在何处,上主与我同行。」

 

她一再提醒我们,不要被《奇迹课程》的温言婉语所蒙蔽了,《奇迹课程》揭露了人性最阴暗的一面,唯有勇敢面对自己的黑暗,奇迹才可能出现于我们的生活中。

 

当我们看出问题时,该怎么解决呢?Beverly 斩钉截铁地说:「不要想去解决它!我们唯一的责任,只是质问这个问题的真实性,就够了。其余的交托出去,这才是上上之策。」

 

我们不信的事情通常伤害不到我们,能够伤害到我们的,反而是自己所相信的那一套。问题是,我们通常并不自觉潜意识里的信念,不知道我们的每一个想法,每一种判断,每一个行动都出自那个隐藏的信念。问题发生时,它不等我们的请教,就自动帮我们列出一连串的评估与应对的办法了。小我的这一套才是我们随时需要警觉,随时需要质问自己的。她为我们讲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

 

有位记者访问英国当今一位商场巨子:「大部分的社会名流虽有财富,烦恼却更多,你是用什么方法来消除烦恼的?」

 

大亨答得很妙:「我有好几个公司需要经营,许多产业需要照料,没有时间去烦恼!」

 

记者追问下去:「Come on! 你每天有这么多的事情有待解决,怎么可能不烦恼?」

 

大亨说:「烦恼当然有。当我碰到了一时不知如何解决的问题时,我就把它写在一张纸条上,丢到这个铁盒子里,然后继续去做我当时能够处理的事情。我把礼拜三订为我的「烦恼俱乐部时间」(Wednesday Worry Club)。等到礼拜三我打开盒子去处理时,发现大部分的问题都已经不存在了或是自行解决了。」

 

记者有点怀疑:「不可能所有的问题都消失了吧!」

 

大亨说:「仍然解决不了的,我就丢回盒子里,等到下礼拜三再去烦恼。」

 

不知哪一位奇迹学员曾经说过:「世界的问题无可救药,但并不严重。」(The problems in this world are hopeless but not serious) 我们只要去质问自己认为的那个问题的真实性,然后交托出去,就已经尽到我们的责任了。这是 Beverly 的切身经验与信念:她认为,解决问题不是她的责任,她只需去做眼前能够做到的事,相信「不论在何处,上主与我同行。」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的。

 

问题没有大小之分,奇迹也没有难易之别,这是《奇迹课程》对人类问题的最后解答。

 

 Gerald Jampolsky

 

着有「命随心转」、「人生橡皮擦」等脍炙人口的书籍的 Jerry (Gerald 的昵称),可说是奇迹读书会的创始元老了 (图 8)。最初只有两人一起阅读,就是 Jerry 和协助海伦笔录的比尔。随后,茱丽与罗杰等拓荒者也先后加入,成为第一个奇迹读书会。

 

比尔阅读《奇迹课程》的心态与海伦有所不同。凡事谨慎、认真而且彻底的海伦,对此书抱着学院派的研究心态,着重理念架构。而比尔温和随兴的个性,使他对《奇迹课程》抱着比较率性的态度。

 

在一次聚会中,有位读者问比尔说,「我和某某人读到某一页时,开始起了很大的争执,他认为这句话应该做如此解释,我却不以为然。遇到这种情形,我们该怎么处理?」比尔走到他身边问说:「是哪一页?」那位读者就翻给他看,比尔唰一声就把那一页撕去了,向那目瞪口呆的读者说:「不要让任何文字名相横亘在你与弟兄之间,即使是《奇迹课程》,也不该成为弟兄分裂的借口。」

 

Jerry也承继了比尔实用的精神来读《奇迹课程》的,他抓住了「宽恕」的要旨,自由运用于他的本行心理治疗上面。他把书中的练习,提炼出12课来,发明了「心态治疗法」,并与他的妻子 Diane 成立「心态治疗中心」(The Center for Attitudinal Healing),不索报酬地把宽恕与平安带给受绝症所苦的寻常百姓家。如今,心态治疗法共有将近 150 个团体,分布于 28 个国家。

 

Jerry 与 Diane 夫妇经年环球演说,传布宽恕的讯息。这一对夫妻档至今依旧不断相互砥砺,设法将宽恕在他们的生活中变得像呼吸那么自然。他们的道理一向没有什么深奥的内容,纯粹由多年来他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环球演讲时的亲身体验与奇迹实例累积而成,十分具体而且感人。

 

 

 Jon Mundy

 

Jon 是卫理公会的牧师 (图 9),早在1961年嬉皮时代,便远游印度,四处拜师求道,颇得印度名师的青睐。在他考虑是否留驻之时,内心得到清晰的指引,知道印度不是他久留之处。

 

1963年返美后,Jon全心致力于心理与灵修的整合,因而认识了比尔与海伦,当时他并不知道,因着他的问道,促成了海伦完成了「心理治疗」的笔录。早在奇迹课程正式出版前一年,他便与海伦一起研读《奇迹课程》了,只是那时他仍然忙碌于神职工作,攻读心理学博士学位,然后结婚生子。

 

1976年左右,Jon一病不起,在濒死经验中,他灵魂出体,亲眼看出世界确实是我们一手编造的幻境。病愈之后,他更深地投入了《奇迹课程》之中,在教会内外传播奇迹课程的讯息。

 

他在教堂里的讲道很自然地都偏向光明的人性与真神无条件的爱,逐渐受到保守的卫理公会神职界的批评。他的神长召见他,要求他多讲耶稣的牺牲与人的罪过,Jon 在前往的路上即抱定主意,绝不攻击他的长上,也不为自己辩护。当他面对主教时,他发现自己所能想出的话,不是辩护,便有攻击的意味,而他决定不让攻击与辩护流出他的口中,他只好缄默,然后向主教告别。

 

最后,在他朋友的鼓励下,自创了「跨信仰宗教联盟」(Interfaith Fellowship),成立了不少地方团体。

 

海伦一直是Jon 的心理治疗师,每周定期辅导他,陪伴他走过事业、交友与婚姻问题。在早期的奇迹团体中,大家都知道海伦有两个儿子,一是Ken,另一则是Jon。根据Jon 的回忆,海伦对他始终扮演慈母的角色,他很少像肯恩与比尔感受到海伦负面的一面。

 

如今Jon 正值生命的转型期,他罹患癌症,也把投入半生精力的杂志停刊了,最近又辞去了神职工作。在夜深人静时,他回顾过去的种种,把曾经拥有的一切一一放下,他发现那一切真的无足轻重,唯一重要的,只有爱。

 

这段期间,他人生的体验颇深,常说出令人深省的话:

「我的生活不是我的事情。」(My life is not my business.)

「小我是生来就注定惨败的。」(The ego is doomed to fail)

「防卫心态是疯狂幻境最愚笨的守护神了。」(Defense is a foolish guardian of a mad illusion.)

「人生的唯一的功课就是转变旧有的知见。」(Our only function in this world is to change our perception.)

 

世界源自于疯狂的一念,只因我们忘了一笑置之,把它当真了,忙着防卫弥补,才会演变得愈来愈严重。因此,他愈来愈避免说教,尽量用笑话来传递灵性的讯息,甚至打扮成印度大师,自称为Swami Baba Ji Whiz,四处作秀,整个演讲把听众笑得眼泪直流。

他用一出笑话提醒听众,我们的所闻、所见、想法与反应,只不过反映出自己内在的需求而已,实在不必太认真。

 

某个公寓里搬进来了一位新房客。有一天这一群邻居在楼下正好碰到了这位新房客,就好奇地与他搭讪。

其中一位问:「你从哪儿搬来的啊?」

他答道:「Sanquentin监狱(加州重刑犯监狱)」

另一位又问:「哦,你在那儿待了多久呢?」

他答说:「25年。」

另一位接着问说:「你是为了什么原因被关进去的?」

他答说:「我杀了我太太。」

另一位立刻接口说:「啊,你是单身?」

 

 Jacob Glass

 

Jacob 在讲师群中算是新生代了(图 10)。这一代的奇迹学员与海伦比尔缘悭一面,自然也没有传统的包袱,讲起话来,常是「语不惊人死不休」,cool 得很。

 

他认为这本奇书可能要等到我们这一代的老朽过去了,才会真正被地球上的人类所接纳。由于《奇迹课程》几乎推翻了我们在人间所学到的一切知识与经验,唯有决心「大死一番」或是实在「无路可退」的人,才会真心地去尝试活出《奇迹课程》所揭橥的境界的。

 

这一说法也不无道理,二十一世纪的 NKK,跟计算机一起长大的,比我们更了解什么是「虚拟现实」,也不难接受「人生不过是我们的潜意识所写出的程序」这类说法。《奇迹课程》一笔勾消人世的真实性这种论调,对终生都在忧患中打拼的二十世纪的 LKK,确实比较难以放下。

 

Jacob对《奇迹课程》的未来发展也抱着相当乐观的态度。连海伦这类怪胎,上主都能善加利用,完成了这么伟大的一部奇书,我们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在回家路上,不论如何耍赖,或捉迷藏,我们是不会失落的,只因祂永远不会放弃我们。

 

所以他奉劝前辈们,不必过于保护或界定《奇迹课程》,它有自己的路要走,即使被下一代搞得光怪陆离,仍然能够发挥它的大用的。我们实在无须把精力耗在保护与防卫上面。

 

「这一路上,你高兴怎么走,就怎么走,你有选择的自由。」接着他狡狯地眨眨眼说:「最后,该来的还是会来,一切都已经注定了。」

 

 Scott Kaleshstein

 

在两天紧密锣鼓的课程安排下,唯一轻松的插曲便是 Scott 的即兴演唱。他可以当场以歌唱的方式答复学员的问题。当有人问他有关爱情的抉择时,他唱道:

 

爱,有时接受,

有时说No!

人生道上,爱有时会把你烧伤。

而真正的苦,只因你抓着不肯放。

这不是真正的爱,除非你明白,

自己能够自由地说:

「我爱你,爱你至此,足以让你离去,

足以向你说不!

我爱你,爱你至此,足以让你离去,

足以向你说不!」

 

 

在休息时间,Scott带着大家又蹦又跳地唱「浑球歌」

 

 

上主,请赐我一颗平静的心

接纳你为我送来的这个大浑球。

就像毕卡舰长(星舰迷航记)的口头禅:

「就这样办!」我才好放下。

不再老想证明自己是对的,

与他争得脸红脖子粗。

……….

上主,请赐我一颗平静的心,

在这个浑球上看出他的神圣性,

如此我才能明白,

为什么你老把他那张臭脸

硬贴在我的眼前。

………

上主,请赐我一颗平静的心,

接纳我自己内在的那个小浑球,

不论我多么努力不去批判,

我的眼中却布满了眼屎。

………

上主,请让我看出,

我对那人的审判,

其实只是「自我诊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