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签: 职场管理 | 
“职场”并不是一个十分严肃的话题,充满了很多现实的真相以及很多有趣的方面,在过去的《HBG麦青院长职场专题课》第1期课程中,麦青Mandy@HBG院长 
01
作为30/35岁+的高管,如何面对”职场真相”?
1. 
2. 
其实在许多外企和大企业中,大部分人都是体系当中的螺丝钉,只要完成体系当中的一部分的工作就可以。即便你是40岁以上高龄GM级别、CEO级别、区域老大级别,依旧需要做到传递好中间结果。
但是在民营企业或者许多创业集团中的情况并不是这样,各位创始人认为,当我花了300—400万年薪聘请到的高管,却没有做到交付出最终结果,这中间的失误原因是什么?
“最终结果”需要团队协作、体系运作和支撑来达到。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高管在原来位置上能发挥出作用,但到了新的职场环境,却无法交出结果。因为在新的“职场环境”中,自身旧体系支撑脱离了新的系统,进入到一个茫然无措且毫无系统的状态,付诸结果就会出现落差,这个时候其实需要一定的适应期,但现实是血淋淋的,创始人并不会因为这样的原因忽略组织效率,从而错过任何品牌增长的机会。
面对这样的情况,要去面对现实,快速适应从而做到传递结果、交代结果到最终可以交出结果。在每一家企业都有交出结果方案的方式或方法,所以要虚心向别人请教,开怀若谷的去跟别人交流,和同事之间、和外界的前辈或者后辈之间,都要积极的去学习和交流,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就能够很快找到传递结果的方式方法。
找到交付结果的方式方法并不是为了去取悦老板或者创始人,重要的是要对得起自己的时间和良心,创始人只是负责做到提供非常良好的环境,或者是不好的环境而已。
3. 
也有很多年轻的90后创始人每天在学习新的东西,非常勤恳、开放、谦虚,即便家族企业非常大,但自己也出来创业。像这样好学、努力却虚怀若谷的年轻人,其实有很多优质特点可以学习。
其实每一个人都在努力保持所谓“市场竞争力”,这只是一个表层现象,更重要的一点是有自己的目标,才会孜孜不倦的去学习、去好奇大千世界、去好奇商业社会、去好奇品牌的运作方式等。日复一日学习更像一种天然驱动,像海绵一样去吸纳各种各样的知识,促进更好的增长。勤于学习、勤于交流其实是保持学习力和竞争力的一个方式。
4. 
适当的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做一点“混圈子”的社交,但前提是要去和比你优秀的人去进行有效的社交。所谓“优秀”,不要以钱和所谓世俗上的成功地位去评判,而是取决于自我清晰的判断、自我成就感来源的判断。永远不要放弃,永远不要被外界的标签所束缚,只要一步不差走好自己的步伐就能够实现成长。
5. 
02
关于创始人的“职场真相”,是否可以招30/35岁+的高管?
首先不要对年龄、性别、学历有歧视或贴上标签。因为许多创始人过往踩过许多坑,所以对年龄、性别有自己的条条框框。但还是要开放一些,因为实际上有很多的工种、工作确实是需要一些年长的同学才能深刻理解。
例如对用户的洞察、品牌的洞察、品牌的建设、整个公司体系结构的搭建,或品牌的系统化梳理等工作,是需要一定的工作经历和工作年限以及对人性的洞察、对生活的阅历足够丰富的情况下,还需要做大量的学习阅读、深度思考,才可能有自己的观点。
如果是特别年轻的小朋友,只能给出比较碎片化的输出表象。可能受限于没有时间去深度阅读、深度思考,也没有踩过太多的坑,那么这种碎片化的东西很适合只看数据说话的运营工作。
职场其实很公平,每件事情都有相应需要付出的“代价”。处在山峰之巅的人,其实后背插了很多刀。所以在职场当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去比较,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每个人都术业有专攻,扎扎实实、开开心心、踏踏实实的去经营、去学习、去成长,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不需要生活在别处,不需要看别人的风景好,做到传递好结果从而实现达成结果就可以。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