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来》中的爱情类型
(2014-06-02 23:19:40)
标签:
归来冯婉瑜陆焉识归来影评爱情娱乐 |
分类: 小说日志 |
看完电影,扫完影评,毫不意外,《归来》的爱情感动了很多人。这个世界上,爱情可能有很多类型,冯婉瑜和陆焉识选择的,大概是最困难的一种类型,叫做——“不放弃”的爱情。
一开始,冯婉瑜被组织逼着表态时,一脸倔强,不发一言,死都不放弃维护已经十几年不曾见面的丈夫。其实,她何必呢?像女儿丹丹说的,划清界限岂不更好?何况夫妻早已十几年不见。
之后,陆焉识孤身一人,从遥远的西宁跋山涉水逃跑回来,一路危险重重,衣衫褴褛,却死都不改回家的方向。其实,他何必这么艰苦呢?待在西宁,听组织的话好好改造,日子岂不能舒服点?
接着,冯婉瑜肩扛两大袋馒头和被子衣服,挤在火车站的茫茫人海中,漫无目的的寻找丈夫,死都不放弃见他一面。其实,听女儿的话不见陆焉识,岂不更安全?
当看到组织派人来抓丈夫时,她流着泪撕心裂肺的喊:“焉识快跑!快跑啊!”宁愿放弃见他一面。其实,如果不喊,而是坚决的和组织站到一条战线,和丈夫划清界限,又怎么会被后来的方师傅欺负?
而此时的陆焉识明知道组织来抓自己,却依然不管不顾的死命奔向妻子,死都不放弃见她一面。其实,为啥不选择继续逃跑呢?至少,不会被人扯着头皮疼得嗷嗷叫,然后粗暴的塞到车里带走,继续牢狱生活。
三年后,陆焉识心急如焚的赶回家里,却被脑子生病的冯婉瑜拒之门外。他拼命忍住满心悲怆,不放弃的一声声低唤:“婉瑜,我是焉识,焉识啊!”其实,放弃已经年老生病的妻子,回到自己曾经光鲜的教授职位,再从头收获事业成功,也不是不可能吧?
然后,冯婉瑜收到了已经过期的信,说焉识5号回来。第二天,天还没亮,冯婉瑜就举着前一天晚上改了无数次的名牌,兴冲冲出门去接焉识了。结果当然没接到,她已经记不得丈夫的样子了,而且她要接的人,此刻就站在她身后,满脸悲伤的看着她。冯婉瑜却不放弃,脑子固执的停留在了5号之前,依然风雨无阻,每天天还没亮就出门去接丈夫。其实,为啥不放弃呢?已经不记得他的样子了,已经不知道他在哪儿了啊!
后来,陆焉识一次次尝试和妻子相认,却总是被妻子陌生的目光,打击到心碎绝望。他却不放弃,第二天从头再来。她愿意当他是同志,就当同志吧;愿意当他是修琴的,就当修琴的吧;愿意当他是读信人,就当读信的吧;愿意当他是三轮车师傅,就当三轮车师傅吧;愿意去火车站等她的陆焉识,就陪她一起等陆焉识吧。其实,啥不放弃呢?选择回到自己的教授生活,或者继续尝试déjà vu疗法,日子岂不更有希望?
这么辛苦,为啥不放弃?
当然,我们可以找各种理由回答这个问题,譬如特殊年代背景、知识分子身份、感情确实深厚等等。也许,这些都是真实答案,但以我匮乏的经验和丰腴的理论来说,爱情这个事,有时候就是个选择。你可能也说不清楚为啥不放弃,也可能真心没想过为啥要放弃,也没有足够的理论条件或心里建设,但是,就是因为选择了“不放弃”,结果就是“不放弃”。
相反,也有很多人,在爱情一开始或者过程中,早就已经预设了“放弃”,结果就是“放弃”。而选择“放弃”的原因也可以有很多——家庭背景不同、价值观不同、性格不同、怀疑对方会出轨、双方信任度不够、甚至是因为担心未来婆媳关系,偶尔的言语矛盾,或者玄虚的缘分不够,都可以顺理成章的成全内心早已松动的爱情——如果你早就选择了放弃,结果就只会是放弃,就算两人看起来无比匹配。
你说冯婉瑜和陆焉识的家庭背景一样吗?不见得。陆焉识是留过洋的大少爷,大教授;而冯婉瑜是个普通的中学老师,两人是包办婚姻。那他俩的价值观一样吗?也不见得,冯婉瑜是相对根红苗正的传统思维,认为孩子学习科技对国家贡献更大,而陆焉识鼓励孩子追求自己的兴趣。他俩的性格也不同,冯婉瑜明显更外向和实在,陆焉识则偏于教授般的内敛和清高。那他俩彼此信任吗?两个人包办婚姻,又被组织分隔二十多年,信任与否,就真是个选择问题了。这一切的一切,其实都符合“放弃爱情”的标准吧?但冯婉瑜和陆焉识都选择了不放弃。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爱情可能就只有这两种类型:会放弃的爱情,和不放弃的爱情。至于到底你我会轮到哪种,可能就是一个选择。
茫茫人海之中,一个人遇到另一个人很不容易,遇到了,就不要轻易放弃。从极端的情况来看,世界上也许根本没有合适不合适,只有放弃不放弃。
如果选择放弃,那么,就算Timing对、人对、缘分对,就算两人口中不说,结果也可能就顺利成章的放弃了。外人看来大跌眼镜,只有自己知道,心里早已预演了无数次放弃的情景,只不过最后“梦想成真”而已。
如果选择不放弃,那么,就算遇到问题,就算再艰难,就算再不被别人看好,也会主动为爱寻找出路——就像冯婉瑜,就算二十年过去,也依然如此努力的坚守面容早已模糊不清的陆焉识。就像陆焉识,就算她早已记不得自己的样子,也依然隔着一条小马路,日复一日守着她,陪着她等候再也回不来的“陆焉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