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野这部《放学后》是我在看《清单人生》时穿插着看的,原本是想用东野特有的重口味来调剂下老太太的清淡人生,结果倒是这本先看完。《放学后》作为东野圭吾的处女作,无论读时、读后还是晾了几天后再来回顾,对这部作品的挖掘始终都停留在最初读完的那一刻,简而言之就是很处女!我很庆幸,初始东野作品不是这部处女作,而是集推理和悬疑高度融合的《嫌疑人X的献身》,如果顺序颠倒,可能就此少结识一位出色的推理小说家,初见既永别,险成憾事一桩。
先来说说作品亮点:
故事以第一人称“我”(前岛)的视角展开,在经历三次有惊无险的意外后怀疑有人谋害,于是顺藤摸瓜的过程中又在自己任教的校园内接连发生两起杀人事件,当他终于凭借自身敏锐的观察解开密室杀人真相时,自己又毙命于利刃之下……简单的故事结构,却将推理运用到了极致!从头到尾,一推到底。令读者看的毛骨悚然。我想这也是作者年仅28岁就能凭这部作品荣获日本推理小说大奖的原因,当然也是对青年作家的鼓励与肯定,而事实也证明了东野之后的作品更趋成熟老辣,在日本文学界以其鲜明的写作风格大放异彩从而占有一席之地。
再来说说我不喜欢的理由:
这是一部青春校园犯罪题材小说,两起离奇的校园杀人案,涉案人多,作者给自己挖的坑也多,不知是作者填坑填累了还是漏填了,亦或是开放式结局预留更多的想象空间供读者发挥,这部小说主体结构虽然完整却给人一种松散欲坠的感觉,为了便于区分,我将漏填人物入坑编号:
一号坑——校长,这个靠办学发家,阴阳怪气的暴发户,面对两起命案,他一直采取举重若轻大事化小的态度,完全是阴险人设,可这个人物在小说三分之二以后基本没出现过,这条线就这样写崩了,于理不合。
二号坑——前岛妻子,温柔娴静,不争不辩,典型的好老婆代表,可就是这样一个从头到尾存在感很弱的人,却是整部小说的终结者。这个逆来顺受被逼堕胎的可怜女人,确实具备杀人动机,可缺乏动机背后的细节,丧子之痛?压抑成性?新欢之切?这些都被作者一笔带过,如同隐形人物,最后突然被推到幕前亮相,恕读者不买账。
三号坑——警察,密室杀人案已把他们绕晕,又来毒酒杀人案,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查了半天也只揪出了从犯恭子,心想,这波警察不咋地,还是加贺最给力!警察先于真相之前谢幕,就是为了把破案C位留给前岛吗?设想,如果前岛被刺身亡,结局就两个,要么凶手和知情人处于愧疚自首,要么校园命案成为悬案,这样的结局只有作家敢写。
四号坑——前岛,没错,小说主人公,读者就是跟着他的疑神疑鬼才发现真相,可令我疑惑的是他当着凶手的面揭开了所有的障眼法,为什么不告诉警察?前岛的人设一直是事不关己爱搭不理,可查到真相后却将师生情凌驾于法律之上,为学生隐瞒,于法不容,更和这个人物性格塑造相违背,难道就是为了给最后那一刀制造机会吗?
所以,这是一部经不起细品的作品,当然,作为当年还是新人的年轻作家,读者应给与足够的包容和接纳,因为作家也需要成长和磨炼,需要读者的耐心等待和支持,否则就不会有之后的《嫌疑人》和《白夜行》,就不会有那么多东野粉为他站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