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备课的基本规范与操作要领》讲座(太原师范学院焦佩婵)笔记整理

(2014-09-08 20:07:19)
标签:

情感

分类: 教育文摘

  

《备课的基本规范与操作要领》讲座太原师范学院焦佩婵)

笔记整理

本专题提纲。

一、备课的三个重要基础。二、备课的规范流程。三、教案的撰写规范。四、关于说课。五、关于集体备课。六、校本教研的组织与管理。

一、备课的三个重要基础。

1.学习课程标准。2.研究教材。3.了解学生。

【学习课程标准】

1.学习意义。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是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是教学效果评价的依据。

2.学习内容。学科性质与特点;学科教学的任务或价值;课程标准设计理念;课程目标(从三维角度理解、从学科性质角度分析、从设计理念角度分析);内容标准(整体与局部相结合);教学建议(从学科特点、学科价值、设计理念等角度分析教学建议)

3.学习方式。

(1)集体学习与个别学习相结合。学校可请专家解读课程标准;教研组内集体学习;个体研读。

(2)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既要在新学期开学前集中整体学习,也要在平时根据教学进度每周教研活动中学习具体内容;

(3)整体解读与分项学习相结合。既要站在学科的高度、全局的角度整体解读,也要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课标分析。

4.学习目标。

(1)强化课程意识,形成从课标入手备课、教学的习惯和意识;

(2)理解课程标准设计的理念,深化对本学科课程总目标的认识;

(3)熟悉本学科教学内容的标准,熟悉整体安排的思路,知道各个具体内容的标准表述;

(4)在理解基础上应用本学科课程标准建议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

(5)将课程标准学习结果内化在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中。

    (对课程标准的理解需要经过一个过程,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学习、感悟、反思、应用,在学习应用中不断深化和内化。因此,课程标准学习绝对不是学习一次就可扔掉的,而应放在案头,时常翻看,经常研读。课程标准的学习应伴随教学的时时刻刻)

【研究教材】

1.研究教材:全方位研究。

(1)研读教材:解读文本,全方位地研究和诠释教材。

(2)审视教材:审视在课程标准指导下新教材的编写特点,梳理新教材的知识框架,准确把握教材编写意图。(对照课标研究教材)

(3)环视教材:环视不同版本的教材,不仅可以比较借鉴其他版本之优点,而且可以在教材的纵向体系上,把握同一个知识点在不同教材中编写的特点,优化教学,避免随意拓展或重组。(比较不同版本教材对本内容的处理)

(4)仰视教材:基础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上追求整体性,不能在过渡上出现明显的界限。要打通与义务教育阶段的联系。(不同阶段本学科教材的比较)

(5)透视教材:不同学科教材中同类内容的对照、分析(与其它学科的联系)

2.教材研究:全面研究。

1.文本特点:体裁、题材、内容、结构(顺序排列)、语言;

2.文本特征:字体、标题、颜色、排版、图片

3.内容分析:知识点,内容结构(知识体系,包括知识间的逻辑关系)。

4.内容本质(核心概念—教学立意)与内容价值:

3.教材研究:深度分析。

——内容价值:

——理论价值:学科知识结构、知识点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应用价值:知识在解决科学技术、日常生活等一系列问题时的作用。

——发展价值:知识本身所含有的对人的能力、思维、智慧发展有促进作用的因素

——教育价值:知识本身所含有的对人的思想、情感等方面的价值。

    教材内容分析既要有关于知识点、知识结构、知识在体系中的位置等内容的分析,还应包括内容本质(内容立意)、内容价值的深入分析。

4.教材研究——深度分析。

王祖浩教授观点:

教材内容深度研究;

知识的来龙去脉;

单元的学习价值;

教材的逻辑结构;

知识的能力要素;     

学科的思想方法。

【了解学生】

1.教师要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   

2.研究学生的心理状态。

3.研究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最近发展区)即研究学情。

要研究学生的潜在水平和现在水平(最近发展区)。 还可建立学情档案。

二、备课的规范流程。

程序的重要意义:过程的科学性决定结果的有效性。

备课流程:课标研究、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确定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策略、评价策略等。

三、教案的撰写规范。

教案没有固定的格式,但应有基本的要素,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或教学步骤、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活动形式等)、板书设计、作业布置、教学后记等。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计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分析、学情研究。

教学目标的两个基本要素:内容与行为。   

教学目标的基本结构—ABCD四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

教学目标陈述规范——行为主体。

行为主体是学习者,教学目标描述的应是学生的行为,不是教师的行为。

教学目标不应表述成“教给学生……”或“教师将说明……”,规范的行为目标应是“学生应该……” 。

教学目标陈述规范——行为动词。

用以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

【知识技能目标】

可参照布卢姆新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中的6个认知过程层次替代名称。

    举例:写出、列出、认出、辨别、比较、对比、指明、绘制、解决、背诵等。

过程与方法行为动词举例:感受、经历、体验、探索、感知、观察。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现渐进性、过程性。逐步形成、逐步确立等。主要在单元目标中体现。常用的动词有:关心、关注、注意、善于、形成、养成、树立、建立、确立、具有。

(布卢姆认知目标层次。

知识:识别与再现。认出、配对、选择、描述、列举、说明、背诵、读出 。

理解:抓住事物的实质,把握材料的中心思想。说明、举例、估计、预测、摘要、归纳等

应用:是指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新情境的能力。证明、修改、解决、设计、示范、表现、发现等。

分析:是指将学到的知识进行分解,找出组成的要素,并分析其相互关系及其组成原理。:选出、辨别、分解等。

综合:指将学到的片段概念或知识、原理或事实等综合成新的整体。一般使用的行为动词有:联合、设计、筹划、创造

评价: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给予价值判断。一般使用的动词包括:评价、判断、比较、批判、评论等)

教学目标陈述规范—行为条件与表现程度。

1.行为条件。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点的特定限定或范围等,如“根据地图”,“看完全文后”等。对条件的表述有四种类型:一是允许或不允许使用手册与辅助手段,如“可以或不可以使用计算器”;二是提供信息或提示,如“给出一张中国行政区划图,能标出…..”;三是时间的限制,如“在10分钟内,能做完……”;四是完成行为的情景,如“在课堂讨论时,能叙述…要点”。

2.表现程度。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生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如“至少写出三种解题方案”、“百分之九十都对”、“正确无误”等。

教学目标陈述举例:

“不看笔记,学生能写出引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5个主要原因,并对每个原因进行评论性的解释,全部完成时间为30分钟。”

“在一个平面上,学生要在3分钟内做15个兔子跳的动作。”

“给出两个不同分母的分数,其中一个分母能被另一个分母整除(如3/6和2/3),学生能通分并求两个分数的和,15道题中对12题为及格。”(数学)

“提供有关遗忘过程及其原因的实验数据(包括图、表),能说明该实验可能得出的结论和它可以支持的假设。”(心理学)

【关于三维目标陈述】

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一个目标体系的三个维度。知识技能是关于“是什么”的维度,过程与方法是关于“如何获得是什么”的维度,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在“如何获得是什么”的过程中或之后并内化为自己的相对稳定的东西,是在内容活动过程中的情绪体验。因此,不能把三维目标化简为一个平面的三类目标。

尽管课程标准按照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陈述,教学目标是课程标准的下位目标,但是教师不能机械地按三个维度来陈述,而应该从整体上来思考教学目标。

课题与课时目标制定时,由于目标都承载着具体的学习任务,三维目标是完成这个学习任务可以实现的具体目标的三个方面。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我们可以采用整合的方式论述,这样更清楚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是基于一个活动获得的,在这个具体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是什么。

教学目标陈述举例

小学语文《雷电之谜》

原教学目标:

1.自读本课生字,读准字音;

2.理解“揭开、摄取、雷电交加、勇士、倾盆而下”的含义;

3.反馈学习情况,帮助学生理解课题;

4.能根据课文中的描述画出富兰克林实验用的风筝,让学生理解富兰克林做风筝的原理;

5.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默读课文,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了解富兰克林冒着生命危险揭开雷电之谜的故事,感受他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

7.学会围绕课文内容提问,能联系上下文,品读富兰克林的精神。

修改后的教学目标:

读准重点词字音,能用近义词、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等方法说出“揭开、摄取、勇士、雷电交加、倾盆而下”的含义;

在初读、精读课文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拓展在“语言运用”等问题上的质疑能力,能独立或合作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

有感情地朗读体现富兰克林人物主旨的段落和语句,能用自己的话表述“勇士为科学献身”的主题思想;

能运用主要的问题线索概述富兰克林实验风筝的过程,做到简要不罗嗦。

3.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本节课的核心知识,同一个教学内容,教学的重点是不变的。

教学重点的确定,一要考虑知识链条中的关键部位;二要考虑体现学科独特教学价值和教学目标。

难点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障碍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班级,需要突破的难点不同。教学难点要根据学情、经验与对学生的了解确定。

四、关于说课。

1.既要说明是什么,也要说明为什么,即要说明设计的思路和过程。

2.说课要素。

(1)说课标要求:课标陈述;课程理念;学科特点等。

(2)说教材:对教材的全面分析(形式与本质),教材分析要有深度。

(3)说学情:学情分析要全面。

(4)说教学目标:要说明教学目标设计背后的依据。

(5)说教学重难点。

(6)说教学过程:内容处理、方法选择、手段使用、活动形式。

(7)说板书设计。

五、关于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目的:不是为了形成同案,而是在关键问题上达成共识。主要在以下问题上达成共识。

文本解读:课标解读、文本特点、知识体系、内容价值;

教学目标定位:基于课标、教材、学情;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的确定,一要考虑知识链条中的关键部位;二要考虑体现学科独特教学价值和教学目标;教学难点要根据学情,经验与对学生的了解起重要作用。

主要问题:内容转化成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典型习题。

    在集体备课基础上,教师形成个性化教案

六、校本教研的组织与管理。

(一)建立教研制度。

学校层面:重视建立集体教研活动制度,明确教研活动目的、活动时间、活动主题、活动组织、活动效果评价等。每个学年应有统一的活动主题,整体推进。

教研室层面:制定学年或学期教研活动计划,明确活动目的、活动主题、活动内容与时间安排、活动人员要求、活动效果总结与反思等。

个体层面:制定个人学期教研活动计划。

(二)校本教研的基本形式。

教师个体、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是校本教研的三个核心要素,构成三位一体的关系。

1.自我反思(教师个人)

2.同伴互助(教师集体)

3.专业引领(专业研究人员)

自我反思—校本教研的内力。

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或回头看),而是反省、探究教学活动中各个方面的问题,具有研究的性质。反思是校本教研最普遍和最基本的活动形式。

    教师的自我反思按教学的过程可分为教学前(前瞻性)、教学中(敏感性)、教学后(批判性)三个阶段。

教师的自我反思在内容上包括教学观念、教学行为、教学效果三个方面。通过反思,教师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进而对教学现象和问题形成独立的有创造性的见解,从而提升教学活动的自主性、目的性,克服被动性、盲目性。

同伴互助——校本教研的灵魂。

第一,对话。交换信息;共享经验;深度会谈;专题讨论;

第二,协作。集体备课;集体听课评课;公开课展示;同课异构

第三,帮助。师徒制;教学指导制度

专业引领——校本教研的保障

校本教研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专业引领重在强化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是理论与实践的沟通。

——学术专题报告;

——与教师全流程作课;

——单项教学现场指导;

——课例研究;

——教学问题探讨

——参与教师课题研究

(三)教案检查的反思。

1.是否有必要让教师写标准化的教案?

2.教师是否有必要每学年写新教案?

3.所有教师是否必须写正规教案和详案?

4.如何看待教师脱离教案上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