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赤壁赋》的语言美
(2018-03-22 10:51:12)试谈《赤壁赋》的语言美
《赤壁赋》是一篇以游赏山水为题材的散文。它是苏轼被贬谪到黄州两年之后,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十六日泛舟游赤壁,触景生情,有感而发而写的一篇美文。它呈现的美是多方面的,本文仅就语言这方面来简单谈谈。
《赤壁赋》是采用赋的体裁来写的游记。赋在汉代叫做大赋,主要以铺张渲染为能事,宏篇巨制,繁缛富丽。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了大赋的排比句法,接受了骈文的影响,讲究对仗工稳、字句整饬,叫做骈赋。从唐代开始,科举考试中写赋,按照诗歌声律,不但严格要求对偶句式,而且限制用韵,规定平仄要配合、音调要谐和,叫做律赋。苏轼向散文大家欧阳修学习也写赋,但他有意打破这种声律字句的限制,使之如散文那样富于伸缩性,能够自由挥写,这种赋文学史上叫做文赋。它既摆脱了大赋、骈赋、律赋的限制,又注重了文章的内容。形式上自由而洒脱,其中造语而多有变化,用典而不拘故实,写景而富于想像,抒情而兼用夸饰。
一、语言的参差美。以《赤壁赋》第一段为例,句子有整句,有散句。开头三句(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再加上中间一句(少焉)是散句;就整句而言,有四四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五五句(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六六句(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七七句(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八八句(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整散之间,错落有致,体现了语言的参差美。
二、语言的韵律美。《赤壁赋》是宋代文赋的一篇优秀代表作品。如果稍不注意,还以为它是普通的散文,其实它是押韵的,也有排比、对仗的句子,而主客对话的方式,又是来自汉代的大赋。不过,它没有大赋的板重、堆砌的毛病,也没有骈赋、律赋的形式束缚,正体现了苏轼散文的“行云流水”的艺术风格;
《赤壁赋》所呈现的语言美和作者在文中描绘的景物美,抒发的情感美,以及体现的哲理美共同使此文成为千古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