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经典诵读构建书香校园

(2017-03-02 10:26:46)

                             经典诵读构建书香校园

      古往今来,浩如烟海的书籍不仅记录了人们的喜怒哀乐与悲欢离合,更记录了人类社会曾经的智慧文明。从某种意义上说,书籍影响并改变着人类历史的进程。通过读书,我们可以审视已经无法重复的历史,借助智者的眼睛去看人生百态和世间万象。读书虽然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虽然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却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对于学校而言,读书更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动力和源泉,通过读书凝聚起来的文化底蕴,会渗透于孩子的精神世界,影响其一生的成长。基于此,我们要积极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打造书香校园,努力使读书成为学校的主流文化,逐步在校园内营造了高品位的读书文化生活,为师生的幸福成长撑起了一片温馨的绿荫

       一、营造书香环境 滋养幸福心灵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生命所在,既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也是催生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生命成长的深厚土壤。多年来,我校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以优化教育环境为着力点,努力营造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把学校的发展与学生文化有效结合起来,充分调动环境、教学、活动等多维育人因素,促进学生和教师的生命成长“一班一品”特色逐步凸显。例如走廊文化,崇尚国学经典,画卷式的报;班级文化的黑板报、图书角,充分发挥作用。经典诵读引领师生书海寻珠、书香留韵。办学条件的改善,环境文化的构建彰显了办学品位,提升了办学层次,激发了教职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从而使学生在一种愉快、和谐的教育环境中健康地成长。

 

       开展经典诵读 提升人文素质

     教育专家朱永新教授说:“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没有阅读就不可能有个体心灵的长成,不可能有个体精神的完整发育。”如今,孩子们生活在大量的媒体信息中,他们的世界精彩无限,他们读的书也浩如烟海。但是,他们依然觉得写文章很难,究其根源,其实是文学底蕴不够。我校以“书香校园”创建为契机 读中华经典,让国学融入课堂、融入校园、融入每一个孩子的心灵班级书架的有效利用、学校图书室的开放,每周一节阅读课的开设使学生的读书更具指导性和实效性 师生每天早晨及大课间以《弟子规》、《三字经》等为内容诵读下午的课外活动“成语接龙”、“诗歌朗诵”、“讲故事”等如火如荼开展。学校要求师生每学期2--3本书。各班采用各种形式开展阅读。经常看到教室里,草坪上,绿荫下,文化长廊旁,师生选取各自喜爱的主题,阅读经典美文,与书籍为友,与经典同行,与时代同行。

    三、构建书香课堂 凸显育人魅力

    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进行,给广大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思考。学校为了实现阅读与课堂教学的对接,学校积极推行“书香课堂”课改活动语文课依据“名著阅读与导读”提出“导读练”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问题为主轴,以导学为主线,以合作为主攻”课堂学习模式。把课堂的时间交给学生,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由课前的明确目标,导学预习到课堂上的分组交流,展示提升,穿插巩固,当堂测评,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每节课实施“经典链接”,实现课外知识与课内知识,经典内容与学科课堂的整合,让学生以这节课的学习内容为中心点,把与之相关的知识内容链接起来,进行知识的延伸拓展,各抒己见。  

    四、亲子共读经典 家校同飘书香

     学校倡导各校把书香带进家庭,家校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氛围,让书香沐浴心灵,让书香催生和谐。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第一场所,每学期学校都会开展书香家庭“亲子共读”活动。活动的内容包括: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家长与孩子一起走进书海,购买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与孩子共同交流读书心得,开展“书香家庭”评比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展示活动实现家校互联,班级建立了Q方便了家长与老师,家长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有了班级Q群,家长们经常和老师交流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家长和家长之间交流育子方法随时可以实现,更方便了家长委员会组织、交流班级开展活动的策划。 ,每个班在家长委员会的主持下开展班级活动的每学期不少于一次,极大地发挥了家校共同教育孩子的作用。这样使校园有书香之气,老师有书卷之气,学生有书生之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吸引力法则
后一篇:关注成长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