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严师出高徒之我见

(2015-10-27 10:17:58)
标签:

育儿

                                          

                     严师出高徒之我见

   《三字经》有言:“教不严,师之惰”。意为只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它给人们的启示:“严师出高徒”,严格的教育是通往成才之路的必然途径。自古至今,“严师出高徒”这一俗语一直广为流传。 然而,我认为“严师”未必出“高徒”。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一个自己主观好学,积极进取,自觉自律的人,即使没有“严师”也能提高成绩;一个主观不努力,不求上进,放任自己的人, 有“严师”也是不顶用的。

     从实际的角度看,古今中外,有才干的人不胜枚举,然而他们是否都出自“严师”门下呢?古今中外,又有多少“严师”,他们的学生是否都功成名就成为“高徒”呢?

可现实的情况是,一些班级在某些所谓的“严师”教育下,常见这样的现象:有些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失去了欢笑;有些学生由爱到恨,怨声载道,承受不住巨大的压力而中途辍学。我接触一位“严师”,制定的班规非常严厉。不准这,不准那,列举了很多条。被学生称为“史上最严班规”。学生常常在网上学校的贴吧里发泄不满。几年下来发现,他班流失的学生最多,怨气最大。学生的成绩平平。任课老师也反映,在这个班上课,气氛沉闷,学生受压抑。可见“严”不一定出高徒,“严”有时无补于事。

    退一步讲,假若“严师”一定能出高徒,那为什么我们还要进行教学改革,人人“严”字当头,不就万事大吉了吗?所以 我认为,“严师出高徒”是传统的不平等的师生关系的一种体现,也是造成学校中师生关系紧张和诸多矛盾冲突的根源。当然,我承认,有少部分孩子的成才,可能与教师和家长的严格有关。但这只是在牺牲他们的个性和快乐换取的局部的成功,这个代价是高的,对他们以后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老师和学生本应是朋友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更不是敌人。可老师经常以教育者的身份,居高临下,去管理学生,这让学生很反感。那么我们该怎么办?我认为师生之间的感情要靠爱和知识维系,不能靠威严,更不能靠暴力。爱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它能化解一切的矛盾与痛苦。作为教师,一定要注意反思自己的言行,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转变自己的观念,真正成为学生的朋友,引领学生走向成熟,走向完善,走向人生的最高境界。盲目的“严”是魔鬼,不但出不了“高徒”,相反,还会出社会败类。因为他们会感到自己和当今的社会格格不入,由此产生了叛逆的心理,这对学生是很不利的,这对教育更是灾难。这样的结局,又何来“高徒”可言呢?

    学生毕竟是孩子,来校接受学习教育不可能没有缺点、不犯错误。因此,对他们严格要求是必须的。“严”并非苛刻、死板、固执己见,而要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对学生的不良思想和行为倾向进行正确、严格的教育和引导,做到严而有理,严而透情,严而垂范,这样才能出高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