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太极拳与阴阳理论的关系

(2010-01-14 22:47:23)
标签:

杂谈

分类: 太极拳_(理法)
郑忠岳
(韩山师范学院 体育系20011513班)
摘要:中国古典哲学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变化都是互相对应的,是阴与阳相互作用的结果。太极拳正是蕴含了深刻而丰富的阴阳哲理,而成为东方武林之瑰宝。
关键词:太极拳;阴阳理论

Analysis on the relationship of Taijiquan and Yin & Yang theory
                       ZHENG Zhong-yue
(Han-shan Teacher’s College,Department of PE, Class20011513)
Abstract: As ancient Chinese philiosophy say that Yin Yang are the opposite principles or forers existing in nature and human affairs.Any changes are caused by the mutural effect of Yin & Yang .It is because Taijiquan contains profound and abundant philosophy of Yin & Yang that it has become the eastern martial arts field .          
Key word: Taijiquan; Yin & Yang theory

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理论基础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太极拳的理论贯穿了中国古典哲学的基本观点和核心,即“天人合一”。在这一基本观点的影响下,中国古典哲学最基本的思想—阴阳对立统一,成为太极拳的基础理论。“阴阳中含太极,太极中含阴阳。”这就是说太极是包含这两种力量的阴阳学说:“阴阳代表着动静、刚柔、虚实、沉浮”等对立的事物,它们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互相为用。

阴                      
阳  
              图1                         图2
 太极图和阴阳学说理论
太极图是太极阴阳学说的缩影,是我们祖先根据太极之理,由两条阴阳鱼组成,图中黑白分别为阴阳的各自属性,S线代表阴阳的消长变化和运动中的平衡关系,其中黑中之白眼,白中之黑眼,代表着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隐喻着阴阳中具有无限可分性(见图1)。中国易学家认为,阴阳来源于太极,太极来源于无极,即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而派生的。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阴阳学家邹衍“神观阴阳消息”,以阴阳二气消长说明一年四季的节气变化,创立了阴阳五行学说。老子的形而上学理论中包含了天地万物的本体之“道”以及创生万物的阴阳二气。荀子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这说明天地阴阳二气交合,万物由此得以和谐孕育,蓬勃生长。《易经》最重要的哲学命题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以阴阳一对范畴来说明万物构成的根本原理。
    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是中华民族的一大创举,无论是天、地、山、水、人、物,有形的,无形的,大大小小的,形形色色的,包罗万象,都能用阴阳哲学思想来论证。阴阳哲学史解释一切矛盾的对立和统一的,如:刚和柔,开和合,起与落,进与退,呼与吸等等。将人体和运动方向等方面,都用阴阳,八卦,五行来表示(如现代用的a,b,c作为代号意义相同),就便于用阴阳学说来论述太极拳,使其合乎阴阳学说的哲理。
 太极拳与太极拳理论
   太极拳是根据太极图说,由中国武术与《黄庭》经炼丹术,即由阴阳动静组成的,这正符合阴阳之理。太极拳理论就是依据阴阳对立,相互统一,相互转化的辩证法思想来解析太极拳技法中虚实、刚柔、动静等拳理,故名太极拳。率先运用《易经》中的太极阴阳来分析拳理的是山西民间武术家王宗岳,王宗岳在《太极拳谱》中指出太极拳是以动静之机,阴阳之母,动之则分,静之则合的变化为基础。练习太极拳的关键在于领悟阴阳、动静、开合等变化,阴阳开合是尽拳术之妙。在陈鑫所著的《陈式太极拳图说》《太极拳引蒙之路》及《三三拳谱》等论著中,均引用了大量的阴阳学说理论来阐述太极拳理法。
从太极拳动作结构来看,太极拳动作有动静、虚实、刚柔、快慢等结构特点,这也符合太极阴阳之理。拳经云:“至于虚灵,一举一动,俱是太极图图像。从太极拳套路结构来看,陈式太极拳是陈长兴根据太极阴阳学说创编的。这两套拳路似两条阴阳鱼相互环抱,首尾相交,合二为一,成一整体圆形的太极拳,活像太极图像。圆中刚柔相济正与阴阳之道相符合。从太极拳拳势结构看,太极拳招数亦出于此圆。历代拳家选定掤、捋、挤、按、采、挒、肘、靠作为八门,以掤为主,以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作为五步,以中定为主,合称为太极拳十三势,作为太极拳的技击核心,与太极图八卦五行融为一体。从太极拳击法结构上看,太极拳击法以阴阳为基础,存在着攻防、化打、蓄发等动作。由八门五步所构成,以圆形为特征,所以人云:“太极拳胸怀八卦,脚踩五行。”从太极拳的养生价值上看,太极拳作为养生手段,遵守动静兼练,内外双修,养练结合,形神共养,量力而行,祛除病灶,持之以恒,劳逸结合等原则;采用导引吐纳法,按拳架需要进行整体运动,必然使人体内外各系统和各部分受到了轻松、刚柔、快慢、方圆的挤压、揉搓、按摩等作用,发生独特的神奇的变化。
 从动静合一体现太极拳与阴阳理论的关系。
所谓动静,在太极拳中是动者亦静、静者亦动、动者属阳、静者属阴、阳无纯阳、阴无纯阴、静无纯静、动无纯动。即阳中寓阴,阴中含阳,动中有静,静中藏动而相依相存。
太极拳的功法特点是气功练法与长拳练法的融合体,以练静为主,动静相兼。太极拳在练拳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动静结合,静中求动,动中求静的方法。这种方法实质上是以动养形,又兼养神,以静养神,又兼养形,达到形神共养,强身益寿的一套完整养生法。这既符合太极阴阳之道,又与中国传统的养生法相吻合,是科学的,所以被人们所喜爱并独立于武林。
太极拳技法上说:“以静制动,后发制人,彼不动,我不动,彼既动,己才动。”这里所说的静,是指我方的静,表现在动作上,处于相对静止状态;表现在我方的思想上,处于高度集中状态。这里所说的动,就是对方的出手。以静制动,就是以我方相对静止状态,等待对方的出手。为什么要这样呢?我们知道,太极拳在技击时,了解对方的主要手段是通过肌体的接触,用皮肤的灵敏感,了解对方,要通过皮肤的感觉,必须等对方先出手,要以静制动,后发制人。但是,我的静,并不是绝对的思想有个初步的估计。对方如要出手,我就采取急则急应,缓则缓随。
 从刚柔相济中体现太极拳与阴阳理论的关系
从存在德性看,一阴一阳又可以被抽象地理解成刚性和柔性,刚性代表事物健进不息的发展倾向;柔性代表事物柔顺承载的发展倾向。太极拳要求习拳时要刚柔协调一致。刚柔是一对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这符合太极阴阳之道。柔是有力度的,拳家云:“从松入柔,积柔成刚,刚复归预想,刚柔相济”,正是此理。太极拳的刚柔相济之劲,要经过长期锻炼,才会从松紧协调中转化而来,表现出外柔内刚,尤如绵里藏针,又似婴儿之柔体状。可见,太极拳的刚柔参半是松紧协调的一种表现,是符合太极图对称、对等、对量之道。
  陈鑫说:“纯阴无阳是软手,纯阳无阴是硬手。唯有五阴并五阳,阴阳无偏称妙手。”太极拳势既有柔的掤捋挤按,又有刚的采挒肘靠。陈式太极拳讲究“显刚隐柔”,杨、吴、孙、武式以柔为主,柔中寓刚。陈鑫说:“用刚不可无柔,无柔刚环绕不速;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催迫不捷。”太极拳的动作是螺旋形的圆圈,内含有阴阳,以成太极,就是在一个圆圈中,有开全,有刚柔,也就是画一个圈,就有刚有柔。不论刚与柔都包含着一种弹性和韧性的力量,在平时锻炼用功,是在运转时要做到轻灵,在定式时要做到沉稳;把这个含有弹性和韧性的力量,加强而集中于肢体的某一部分的一点,而以心意使之显发于外的一刹那,这就是太极拳的积柔成刚的刚劲,也就是所称的发劲,当之者不可抵御,真所谓无坚不摧。
 从虚实分清中体现太极拳与阴阳理论的关系。
虚和实是相互联系而又各自独立的。虚,就是假,空或无的意思;实,就是人们所理解的实实在在。从事太极拳运动时,在身正、体松、轻缓的姿势下,要求手、身、步都要分清虚实,同时体内也要分清虚实。正如拳论所说:“紧要全在胸腰间运化”,“一处自有一处之虚实,处处总此一虚一实”。太极拳名师陈鑫在《太极拳经谱》所说:“虚实兼到,忽见忽藏健顺参半,引进精详”。说明古代名师都认为太极拳运动中由内到外处处都要虚实分明。例如左云手式,当由单鞭式,转为左云手式时,重点移于右腿,刚右脚为实,左脚为虚;当身体渐向右转,左脚尖向里扣时,则左脚为实,右脚为虚。左手经腹前向右上划弧至右肩前,手心斜向里,由面前向左侧运转,眼看左手,则左手为实,右手为虚。右手右下经腹前向左上划弧至左肩前,手心斜向里向右侧运转,眼看右手,则右手为实,左手为虚。这是左右手分清虚实。如通过一段练习后,还应进一步要求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因此说,虚与实既对立又统一,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使虚实转化自然,运用自如。所以正确地掌握虚与实的辩证关系,对于提高从事太极拳运动员的反应速度和应变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太极拳作为技击手段要求以虚对实,以实应虚,虚实变化,高深莫测;太极拳作为悟道的手段,要求道法自然,天人一体,从中体会做人的道理,太极拳运动特征如引进落空,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都是从虚实合一的太极中演变而来,这就是前人所说的人身一小太极以及万法归一的综合体现和实际运用。                                                            
 从内外相引中体现太极拳与阴阳理论的关系
太极拳讲究形体规范,又追求精神传意,内外合一整体观念。“内”即心、神、意等心理活动和气息运行。“外”即手、眼、身、步等形体活动的表现。“合一”就是内与外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达到形神兼备。如太极拳的“妙手一运一太极,太极一运化乌有”。以意行气,带动外形,同时外以引内。外之虚实、呼吸、开合,相互与内之轻沉、升降、出入配合;如此以外引内,由内及外,内外兼练,总归以意,内外合一,表里一致。太极拳的动作首先要求内外一体的整体劲,其中最重要的又是内动带外动,即内不动,外不动,腰不动,手不发,大小动作均要求丹田带动,正如《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所云:“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内外互济,互用”。其次是要求做到呼吸与动作相济,内呼吸丹田与外呼吸肺部相继做到内气、内劲与外形动作相协调、顺遂,内气的周天开合与肢体的动作开合要一致,要求意、力、精、气、神高度统一,使太极拳技击达到最高境界。
 结束语
太极拳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东方武林之瑰宝,蕴含深刻而丰富的阴阳哲理。中国古典哲学阴阳理论对太极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太极拳最讲求阴阳平衡,太极拳理论必须与阴阳螺旋体上吻合,才能体现太极拳的特点。太极拳不论在思想、理论、形态、结构、技法和养生价值都渗透着阴阳哲理。由于中国古典哲学的渗透,使得太极拳功法中处处体现出动静、虚实、刚柔,内外等辩证内涵,将看似平淡无奇的太极拳运动升华到哲学思想的高度。所以阴阳哲理是太极拳的灵魂,成为太极拳文化的基本理论构架。
                                         致谢:
                                         感谢郑木生老师的指导
参考文献
[1]易先俊.太极拳养生功[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7.3
[2]胡昌善.太极图之谜[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0.11
[3]陈鹏,程恭让.阴阳乾坤:易哲学[m].厦门:鹭江出版社,2000.1
[4]王学臣,高峰.从阴阳变化谈太极拳[J].山东:山东体育科技,2002(3)
[5]赵云龙,龚江泳.浅析武术与中国古典哲学的关系[J]. 辽宁:辽宁体育科技,2001 (6)
[6]人民体育出版社.太极拳全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
[7]刘罡,申国卿,王宏.太极拳中的阴阳哲理[J].福建:福建体育科技,2003(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