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日昇昌
日昇昌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9,128
  • 关注人气:41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熊市生存经验谈(2011—2014):2011年投资理念进化篇

(2014-11-20 10:45:26)
标签:

股票

2011

2014

熊市生存经验

投资理论

分类: 十年投资记录

2011年我的投资收益是-19.4%,一个比较大的亏损,对投资的长期复利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从投资实证来看,其后的2012年投资收益为14.39%,并在增加资金投入的情况下才勉强弥补2011年的亏损,这说明,我两年的投资没有任何收益,亏损特别是幅度较大的亏损(10%以上)对长期复利的影响显而易见。这再一次印证了投资大师的谆谆教导:投资第一原则是不要亏损,第二原则是记住第一条;再一次印证了安全边际思维的重要性,投资要防御第一,进攻第二。这两点感悟成为我投资体系的指导思想:以追求绝对收益为导向,不设投资预期,做好风险管理,让收益成为风险管理的自然产品

一、投资背景

2010年的市场是明显的投机市场,其显著特征是:昂贵的更加昂贵(中小盘)、便宜的更加便宜(大蓝筹)。而2011年是昂贵的中小盘从高位下跌的一年(泡沫破灭)的过程,由于经验不足,我2011年建仓的都是中小盘股,主要是五只:HYFD\LRR\JKXJ\WSLH\FGXW。下面是五只股票的数据比较:

2010年最高价     2010年末    2011年最低点        下跌幅度

HYFD 44.0822.04  39.419.7    10.18          -53.81%-48.32%

LRR   35.31             24.79          14.26          -59.61%-42.47%

JKXJ  42.69(10.67)     38.589.645  4.85           -54.54%-50.28%

WSLH  57.2             48.39           20.21          -64.66%-41.82%

 FGXW 31.49(22.78)     26.4818.92 7.54           -66.9%-60.01%

 当前( 14.11.20)各自的股价是:28.1911.3413.15,35.04,9.73。分别以2011年最低点算,各自盈利幅度为:176.9%-20.47%171.1%73.37%29.04%。各自的盈利增长幅度为:3.46倍,极度下滑、1.55倍、1.28倍,1.03倍。

 通过上述的数据比较,我得到以下几点认识:

 (一)基于长周期(牛熊周期)的视野,价值是价格的核心中枢,脱离价值的高价格终究要向其回归,但基于下跌惯性有可能回归过度,出现价格低于价值的情形。这对投资有如下启示:

1.投资者要基于长周期的视野看待投资,要以价值—价格的背离的双向关系来审视股票的高估和低估;

  2.估值是一种主观的判断,虽然我介入的价格已是股票下跌幅度很大的时候,但市场是残酷的,低估之后还有低估,对此我们应秉持:动态再平衡的投资策略,保持投资的主动性和灵活性,让低估之后的低估不是成为伤害我们的情形,而是我们获得更加便宜筹码的情形;投资一定要把个股分析和投资策略结合起来。当然,这种策略也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形,低估之后没有再低估,而是上涨,此时,该策略就可能使投资收益率下降。对此,我的看法是:天底下没有免费的策略,这就看投资者在风险管理和收益进攻两者之间的价值偏好是什么,在我看来,出现这种情形,投资收益只是少赚,但仍保持正的收益,和我追求绝对收益的投资导向是一致的。

  3.基于长周期的视角,残酷的市场,特别是最残酷的市场,是投资者建仓,收集筹码的好时光,在正确投资策略的指导下(有把握市场机会的能力),其是投资者获得超额利润的最好时光;相反,兴奋的市场,特别是最兴奋的市场,是投资者减仓,出售筹码的的好时光。因此,长周期来看,逆向投资确实是投资的真谛之一,逆人性和逆市场的再平衡市场是最优的策略之一。逆向踏准节奏(熊买牛卖),是投资者长期生存发展的前提,而顺向踏准节奏(牛买熊卖),将会使投资永远陷入被动。

  4.价值轮回和平衡是投资市场的主旋律。

 (二)市场具有不确定性,其残酷可能超过我们的想象,我们虽然没有经历过1929年的残酷市场,但我们可以把它当做我们上过的经典一课。投资者要敬畏市场,要把市场想得残酷再残酷一点,活下来特别是健康的活下来,在市场中永远是第一位的,哪怕使收益率降低一些。投资一定要留有余地,让自己的投资组合具有容纳度,能应对各种情形的冲击,就像最残酷的情形出现,也不会死亡,这应成为投资者终生思考的问题:对未来情形做多种假设,用概率化的思维去思考投资组合

(三)市场大势是投资的第一层次,其含义是萧条的市场是投资的好时光,投资者很容易发现便宜的股票,而且可以优中选优;资产配置是投资的第二层次,在萧条的市场中,投资者应多配置股票资产,进而获得应对超额利润的机会;选股是投资的第三层次,如果没有萧条的市场,选股成功的概率将会呈现几何级的下降。其实,这三个层次虽然有高低之分,但绝不能相互割裂,比如在萧条的市场中,忽视选股的重要性,或者忽视债券资产配置的重要性;当然,投资者更不能一味强调选股的重要性,忽视市场萧条形成的战略机会,又或是忽视资产配置的重要性。比如,投资者2011年各自在最低点买入相同金额的上述五只股票,持有至今天,投资收益大相径庭,再一次证明了萧条市场中,选股也是非常重要的;又比如投资者2010年在兴奋的市场中各自买入相同金额的上述五只股票,仅有两只股票稍盈利,HYFD27.9,JKXJ23.24%,收益率和四年期银行存款收益率持平,另外三只全为亏损,再一次证明了市场大势对投资的影响。因此,投资的真谛是:在萧条的市场中多配置股票资产,并对股票进行精挑细选

 (四)为什么HYFD\JKXJ能在五只股票中胜出,因为企业的成长性,成长性在企业分析中非常重要。投资收益=(静态)价值回归收益+(动态)成长性收益+市场溢价。因此,投资分析的秘诀是:好行业、好公司、好价格。

二、投资经验

1.投资理念:我当时对投资的理解缺乏深度和广度,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投资理念,使自己的投资缺乏具有高度的投资理论指导,这是当时投资决策质量较差的深层次原因。投资者要想形成科学系统的投资理念,作为自己投资思维框架和思维理论基础,需要研读投资经典书籍、在实践中反思教训和经验,并和一流的投资高手交流共振,形成对投资本质、原则、策略和自我的深刻理解,并不断反思优化,不断提升完善自己的投资理念。

2.投资预期:预期引导着投资者的行为并形成所谓的“选择性偏差”,投资市场的演变是基于个体投资形成的综合预期,和宏观经济的运行并没有太强的联系。当时我基于WB目标的预期,并把构建一个X万的投资组合实现3倍的目标作为实现路径,急急匆匆构建了一个组合。此时,我的投资行为完全被投资的增值进攻特性所控制,而完全忽视了投资的防御特性,以致于介入的价格偏高,导致投资组合向增值相反的方向演进(负增长),不但达不到目的而且背道而驰延缓了达到目标的时间。这再一次印证了格老的投资智慧:安全边际是投资的本质和赛思.卡拉曼在其所著《安全边际》一书中所阐述的投资原则的重要性。投资的第一目标是保住本金不要亏损,当投资背离这一原则时,投资的结果只会背道而驰。当你连本金都保不住的时候,保值对抗通货膨胀和增值实现财务自由的想法是多么的可笑,但就是这荒唐的逻辑引无数“投资者”竞折腰。我想这是投资预期惹得祸和投资者投资视野短视——过于关注股市的短期表现,无视长期股市向价值回归的本质特性。这告诉我们三条经验:一是投资者应对投资预期进行理性认知。投资者不应为投资设立预期,投资者首要做的事是管理投资风险,收益是风险管理的自然产品,风险管理好了,收益自然就会实现。二投资者应对投资的合理收益(10%左右)有一个理性认知,放弃暴利思维和短期暴富的思维,踏踏实实阅读、实践、思考、顿悟,形成对投资的深刻理解,踏踏实实对自己的投资标的进行具有深度和广度的研究,形成多维、全面、系统、综合的价值—成长、价值—价格、风险—收益、防御—进攻评估体系,形成自己投资决策,构成具有多元资产配置的投资组合。三是要学会等待,要有猎人的心态的去等待,当没有投资机会时,我们唯一能做的事就是耐心——耐心研究分析、耐心等待买点、耐心的分档分批建仓,千万不要为了“为了投资而投资”

 3.市场研判:价值投资者虽然不做短期预期,但还是基于市场的整体估值对市场的大势有一个大致的战略方向的预测。投资虽然是在2011年作出的,但现在是历史的延续。2010年是市场极具投机市场的一年,昂贵的股价昂贵、便宜的更加便宜,特别是我2011年建仓的中小盘股,后面我会进行在列表1中统计。其实,均衡和回归是股票市场的本质特征之一2011年其实是中小盘股价值破灭的一年,处于下降趋势中,这也是我投资失败的直接原因,当我应该感谢这个过程,因为它让我进一步感受到“长周期中价值的重要性“。马克.吐温说“历史不会完全重复,但大都会压着相同的韵脚”,2013年几乎是2010年的翻版,创业板和大部分中小盘出现惊人涨幅,但截止到2014101日,这些股票的涨幅远低于价值蓝筹股,但没有形成2011年的下跌趋势。投资者在投资决策中,战略方向是非常重要的,投资的大忌是——方向做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