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SE1:去试着拥有一颗资产的心脏
---希望大家能够用另一种方法看待自己的财富数量
文章取了个怪名字,名怪“人”却不怪,可以看看。Fast is
slow 是巴非特的投资理论,来自其投资生涯感悟。插一句这还是一个“极其昂贵的网名”哈!
快反而慢,慢反而快。在投资这个世界中充满了与自然界相异的法则,在这个世界中的“龟兔”赛跑中,“乌龟”永远是最后的胜利者。有句俗话叫法不责众,可在这个世界中法专而责众。
何为快,何又为慢,有何本质区别?今是否可以从某些角度做些个性的观察。
行为金融学的一些研究认为短期性质的信息往往短时间内在市场上被过度反应,而一个长期性质的信息在市场上短期内却常得不到充分地反应,有趣的是这么一个长期信息会在未来一段时间被反复解读从而在中长期内被市场过度反应。
这或许和我们人的理解能力与思维特点有关,一个短期的信息,其内容是即期的,市场对其作出相对一致的解读和判断,且其本身已无再发生变化的可能,所以市场参与者的解读都是较全面和正确。
一个长期信息,市场若有足够的广度和深度,那么其最初的解读未必一致(不同的研判能力,相异的风险承受能力导致解读差异),且信息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发生变化,我们人类对于全体的认识总是遵循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这样就会导致对一个长期信息形成一个波折化的不断强化解读的过程,当这个长期信息最终成为即期时,这种强化将导致市场反映过度,形成了泡沫化。当然若是一个长期的负消息则导致价格的“负泡沫化”—低估。
过去长时间被资本市场潮流抛弃的资产往往会处于下一次上涨的前列,在实体经济中也是如此。
在投资世界中,是钱值钱还是资产值钱?换种说法,是以货币多寡为衡量的准绳还是以资产的优劣作为判断的基础?
货币有储藏价值建立在zf的信用之上,每年的M0、M1、M2增幅多少?每年GDP增幅多少?
也许在理财、投资的世界中我们应该把我们那颗货币心脏换成资产的心脏(当然各位网友若遇上可爱的姑娘,劝您立马换成爱神的心脏)
以资产的盈利能力,盈利状况,以资产的优劣作为价值的判断基础来代替每时每刻的货币核算。
传说巴非特的房内没有股票价格报价器,他是一位真正拥有了一颗资产心脏的人。除了他天赋卓越外,二战后美国重建了国际经济秩序,成为新经济的领航者这个外在环境才是真正孕育优秀资产,养成资产心脏之所在。
那么我们的祖国呢?您觉得她会真正改变、改善这个世界已有的经济秩序吗?
去试着拥有一颗资产的心脏。
CASE2:价格投机的年代---wjmonk锦绣谷 [2007年]
现在市场参与者非常浮躁,包括机构投资者,对股票的价格过于敏感,已经将企业内在价值的研究放在一边,最多是利用EPS增长的噱头和各种花里胡哨的所谓成长预期来进行击鼓传花的游戏。这与当年市场疯狂追捧方正科技、清华同方、天津磁卡等等没有本质的区别。其实我们净下心来想想,清华同方的核磁检验项目、人工环境项目,带来了什么利润呢?天津磁卡从事的行业当时看起来前途远大,现在这个公司又是什么状态呢?
价格投机每过一段时间,总会以不同的方式卷土重来,面貌好象每次都不一样,实质却是那么的相象。每一次,投机客们总会说些新鲜、无法准确看清楚、好象很有逻辑性的故事,好象每一次都是千载难逢的大机会,错过了一生都会后悔。这种活剧每隔那么5-10年就会在世界不知道什么地方重新开演。看看现在的有色金属,多么滑稽,连这种在网络泡沫时期被新新人类认为应该扔到历史的垃圾堆里的东西,也能说出让新新新人类激动的浑身发抖的故事,真是可笑啊。人性是最难改变的东西,追涨杀跌的本质就在于肯定别人肯定的东西,否定别人否定的东西,触手可及的利润总是那么的诱人,近在眼前的亏损是那么令人厌恶,做一个市场趋势的追随者心理压力是最小的,谁能抵御这样的诱惑呢?
当然,如果你能每次都具有前瞻性的把握市场投机的潮流,估计也可以周期性的获得利润,但这些利润更多是来自于对其他类似投资人的掠夺,或者说类似于食肉动物的取食方式,我不是特别喜欢。我还是喜欢在一个合理的价格,买入能够为社会提供持续、质优价廉的商品和服务的公司的股权,获得合理的利润,这种利润是正常合理的,也是可持续的。在目前的市场上,符合这种标准的公司随处可见,因为他们都不是这次投机活剧的主角。中国的全流通运动,为大小股东和管理层利益一致奠定了初步的基础,这是我们这些价值投资者梦寐以求的,中国价值投资的黄金年代已经到来。
价值投资是要求高安全边际的,即要低价格。原因很简单,世界是不确定的。我们的推测很有可能出现偏差。为了保证在预测出现偏差的时候还能获得本金的安全甚至一定的利润,就一定要合适的价格买入。这样,在出现一些小的不确定事件的时候,才不会惊慌失措,而这种小的不确定事件在长期投资中几乎是必然发生的。
当股票市场整体上涨的时候,虽然很多公司有明显的瑕疵,应该给予更大的折扣,但是由于股票本身的商品属性,在一段时间内,主要矛盾将集中在这些公司亮丽的一面。而忽视它的风险。表现在股票价格上,就是持续上涨。这与熊市是对应的。在股票持续下跌的时候,公司的瑕疵会被放大到不合理的状况。当然,我们非常欢迎这种放大带来的低价格和安全边际。
但是,作为价值投资者,讨论公司本身的情况是更重要的事情,远比价格本身重要,因为,只有搞清楚公司的基本状况,才可能判断出大概付出何种价格是比较合理的,下面的事情就非常简单了,等待,买入并持有。
在股票上涨的过程中,讨论这些正在上涨的股票对应公司基本面上不好的东西,是在讨论非主要矛盾问题,因为这种时候实际上是股票的商品属性占主导地位的问题,所以就会出现你提示的风险与股票价格短时间内不相关的情况。这种时候,持有该股票的投资者往往认为自己的判断是非常正确的,所以在这种时候提示公司经营方面的风险是一件费力而没有作用的事情。
当然,与此对应,在股票价格的低点讨论公司的亮点也是一件同样不会引起大家兴趣的事情。但是,毕竟后者大家都没有,至多是不感兴趣,不会特别反感。但是在股票上涨的过程中讨论公司的瑕疵,是注定不会被持有该股票的投资者认同的事情。毕竟,乌鸦嘴是大家都不喜欢的,在当与自身利益相冲突的时候,更是如此。良药苦口利于病,但不顺耳的话不招人喜欢几乎是必然的事情,呵呵,这就是人性啊。
CASE3:致信璞员工的信:蓝筹股纷创历史新低之感言
2012年7月9日
我极少评价市场,今天破个例。
对于新接触证券投资行业的各位,今天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今天,中国石油在创历史新低之后又下跌3%,中国石化直接跌到1倍净资产。记得07年中国石油作为中国最赚钱的公司上市的时候,很多人叫喊着要买了留给孙子的口号疯狂买入。开盘那天中石油的价格是48元。而它的利润其实一直稳定在每股0.7-0.8元之间。去年每股业绩0.8元,即将每股分红0.4元大秦铁路跌到6.6元,07年当时每股利润0.5元的大秦铁路价格是28元。如果说这两个公司的股价变化还可以用牛熊市来解释的话。那么以下行为就很难用单纯的牛熊来解释了。在过去若干年成长性被各路投资投机人士广泛看好并持有的招商银行,两天放巨量下跌8%,股价离今年底的净资产只有6%的溢价。你们今天亲眼看到银行业的大明星被粉丝们抛弃的壮观场面。如果你在几年前告诉某人能以1倍净资产买招商银行的股票,那人肯定说你疯了,要不就是有特权。但今天,招行股票在净资产附近的卖盘似乎是无穷无尽。要知道,2011年招行的净资产收益率是25%,即使将来跌一半,也有12.5%。作为中国最好的零售银行,1倍多点的PB怎么看也是有点过分了。那么是不是这是对银行业负面变化的正常反应呢?我们来看银行业中的弃儿中国银行,被各类专业投资者广泛讨厌的中国银行。由于其股票价格不高,同时持有人里没有所谓主动型的专业投资者,股价非常稳定。而且这种稳定已经持续了半年之久。所以招行过去几天剧烈的股价变化只能用专业投资者的情绪变化来解释。他们变心了。这种由于投资者的情绪化行为导致的闹剧在你们今后的投资生涯中会屡次出现。
我在这里试图解释一下这种行为形成的原因,一点浅见,仅供参考。
作为投资人,在实际生活中是不从事企业经营的,所以投资者本身能做的事情很少。类似老巴的说法,我们是站在旁边给人鼓掌喝彩的人。但作为参与证券市场的专业机构人员,过去的30年里越来越倾向于高智力化。那么多年轻有冲劲的聪明人,总想战胜别人,总想成为社会中了不起的人,就总会找些事情做。而由于其实能干的事情很少,所以过多的精力和知识就用来编织故事,听信故事和传播故事。人总是喜新厌旧的,当一个新故事变成老故事的时候,那么放弃原有的股票而买入新的听起来激动人心的故事的股票就成为必然。当然,买入和放弃都是要有理由的,而理由对这些年轻、活力充沛并且聪明的头脑来说是这世界上最容易找到的东西。另外,由于人性总是趋利避害,当越来越多的聪明人由于听厌了老故事卖出某个股票的时候,股票倾向于下跌,下跌又会导致更多的主动型投资者避险性卖出。那么公司估值在利润不发生大的改变的情况也就会下跌,甚至出现过去两年在A股市场中我们持有的公司发生的事情,就是利润大涨的同时股价下跌,那么估值就会跌到一个很难理解的地步。反过来的过程也一样。所以泡沫不断的产生和破灭,股神不断的产生和消失。君不见,每年都有新的股神诞生吗?所以,这种闹剧的产生我个人认为很大程度上是专业投资者闲的发慌,没事找事的结果。最终结果就是长期看,专业投资机构的业绩还不如指数基金。
对我本人来说,价格和价值是投资唯一的准则。我能做的事情不多,观察并记录企业的经营行为,找出其中具备长期竞争优势的公司,并在合适的价格买入,或者以低价买入能否长期存在并能提供合理回报的公司股票,仅此而已。
我在济南设立研究部,就是因为确信价值投资不需要高瞻远瞩和聪明智慧,而只需要常识、理性和对公司研究的日积月累。山东的同学们,足以胜任。过去半年,同学们的进步有目共睹,我非常欣慰。我坚信这条路是走的下去的。
今天,我组合中的多数股票又创若干年的新低,写下此文纪念,并与诸君共享。
2012年7月9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