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十年投资计划记录(2011)

(2012-01-01 20:35:04)
标签:

投资计划

投资记录

实践

思考

本质

分类: 十年投资记录

一、2011—2020年十年投资

 年度

 投入

 市值

盈利

复利

2011

 30364.4

 24473.7

-19.40%

 -19.40%

沪指 

深成指

中小板 

创业板 

倍率 

 -21.68%

-28.41% 

 -37.09%

-35.88% 

 0.806倍

 稳定增长股

贵州茅台 

东阿阿胶 

片仔癀 

云南白药 

伪稳定增长股 

伟星股份 

巨星科技 

鲁泰 

浙江永强 

 

X:10663

W: 9776.9

Q: 22213.4

42653.3 

 

 

 

 

 

 

 

 

 

 

 

 

 

 

 

 

 

 

 

 

   牛市:周期股强,稳定增长股弱;熊市:稳定增长股强,周期股弱,伪稳定增长股先假强后真弱。

二、我的投资体系

   1.安全第一:安全边际

   我的投资目标是:在安全的基础上,追求盈利的持续增长。这就要求自己宁可要一盎司的绝对收益,也不要一吨的绝对亏损、相对盈利。我知道在以价格波动为基本特征的证券市场上,这很难做到,但我要把它作为自己基本的理念。此外,我要为1%的亏损可能,做好99%的全面预防,这是对安全边际的绝对要求。下文是SOSME老师对安全边际的研究。

    安全边际(空间)被格兰姆视为价值投资的核心概念,在整个价值投资的体系中这一概念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格兰姆曾写到---要为价值投资做最好的诠释,大概只有“安全边际(空间)”这几个字最合适吧!


  安全边际(空间)的定义非常简单而朴素:实质价值或内在价值与价格的顺差,换一种更通俗的说法---安全边际(空间)就是价值与价格相比被低估的程度或幅度。根据定义只有当价值被低估的时候才存在安全边际(空间)或安全边际(空间)为正(+),当价值与价格相当的时候安全边际(空间)为零,而当价值被高估的时候是不存在安全边际(空间)或安全边际(空间)为负(-)。价值投资者只对价值被低估特别是被严重低估的对象感兴趣。安全边际(空间)不保证能避免损失但能保证获利的机会比损失的机会更多。
  
  我不得不再次遗憾的承认,所谓的安全边际(空间)也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比如仅从定义我们不能确定实质价值或内在价值与价格的顺差达到什么程度才能说安全边际(空间)足够了呢?或者说价值与价格的背离程度或幅度达到什么水平才能断定安全边际(空间)足够了呢?对安全边际(空间)的理解与应用也完全是一个个性化的问题。
  
  在理解与应用价值投资的过程中面临很多难题:比如对实质价值或内在价值的评估就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当然也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结论,而且价值与价格一样也处于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之中,价值与价格都是变量---它们的背离关系只能是一个更复杂的变量!而安全边际(空间)这一概念正好能有效的解决价值投资中的这些难题,特别是在以下三个领域特别有效:
  (1) 稳定的证券,比如债款和特别股;
  (2) 能够运用这一概念或工具进行比较分析;
  (3) 如果公司的股价与其实质价值或内在价值之间的差价足够大,那么安全边际(空间)就能够用来选择股票。
  安全边际(空间)较大将使投资者能充分的感觉到对时间变迁的防备,而且能对投资者的误判所造成的损失进行弥补,所谓的投资信心完全来源于较大的安全边际(空间)!比如当以实质价值或内在价值的七折或六折购买一家公司或其股票,但在随后的发展中该公司的价值下跌了10%,投资者起初的购买价格仍然能为他带来适应的报酬率。
  
  那么安全边际(空间)到底多大(比如是七折、六折或五折呢?)才算较大或足够大呢?这完全因投资者的偏好来决定,理论上说安全边际(空间)当然是越大越好,但面临的问题是可能根本找不到合适的投资对象,对那些有强烈保守趋向的投资者来说预期的安全边际(空间)较大反而会错失很多投资良机。也许具有可操作的途经是进行比较分析,对价值投资者来说那些具有相对较大安全边际(空间)的对象总是比那些具有较小安全边际(空间)的对象更有吸引力。
  
  安全边际(空间)总是基于价值与价格的相对变化之中,其中价格的变化更敏感也更频繁而复杂,对一个漫长的熊市而言就是一个不断加大安全边际(空间)的过程,常见的程序是:安全边际(空间)从(-)到0再到(+),当安全边际(空间)足够大时总有勇敢而理性的投资者在熊市中投资---这才是没有“永远的熊市”的真正原因。
  
  对目前中国股市熊态的判断:就安全边际(空间)这个概念来说,也许(-)的状态还没有结束而只是趋于减小,或者说中国股市只是被高估的程度已减弱但还不能匆匆的断定中国股市的价值被低估了。

     2.基本技能:价值评估

     内在价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为评估投资和企业的相对吸引力提供了唯一的逻辑手段.要想在投资中很好地将“安全边际”贯彻好,价值评估是投资中最基本的能力,内在价值在理论上的定义很简单:它是一家企业在其余下的寿命史中可以产生的现金的折现值.但在现实中会对这一概念作许多变体,我认为要想很好地对企业的内在价值进行评估,首先要用“实业经营”的视角去理解企业的商业本质与盈利能力,具体包括社会发展趋势、行业的发展趋势、企业的商业模式、盈利的持续性,进而保证企业的发展方向时正确的;其次是企业在行业内部的独特性,即与同行业的其他企业如何展开竞争,有什么保持竞争优势的壁垒;再次是要对财务报表进行财务分析,基于数据的角度验证定性分析的结果,并根据自己的指标体系,分析企业的价值;最后是基于未来的视角,描绘企业3-5年的未来,因为投资是投未来,投资比的是眼光。

      要想较好地进行上述内容的分析,需要投资者不断地研读企业案例,包括失败的案例与成功的案例;需要投资者阅读大量高素质的商业信息,增加对社会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的研判能力;需要投资者博览群书,培养多视角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而最大程度上增加确定性;需要建立自己的能力圈(资源、消费、医药、环保),在相对的范围内,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下文是水晶苍蝇拍老师对价值评估所做的系统总结。

     虽然企业的内在价值的经典衡量方式是DCF(现金流贴现法),但这种方法的天然限制因素(比如计量比较复杂、只适用于价值稳定类别的企业、引入的变量条件较多等)和不直观性,使得投资者更经常参考的是一些较为直观简单的估值指标。这里将探讨几个最常用指标的内在意义和相互区别,特别是当几个指标之间发生某种组合情况时,其隐含的风险与机会的衡量思路。

     最被广泛应用的市盈率指标(PE),其实质是相对于损益的一种溢价形式。市盈率法要特别注意到损益表的修饰空间和变动弹性远大于资产负债表。最通常的错误在于,将“当期业绩”与企业的“盈利能力”混为一谈。即便是持续几年的历史优秀业绩,也不代表企业的未来盈利能力。PE法(特别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PEG法)经常造成“企业动态低估”的假象,其实可能早已透支了未来的盈利。如果我们愿意回顾一下2007年底的券商报告,当时各类分析在静态PE已经高达60以上的时候,就是以充满“投资乐观主义精神”的动态PE以及PEG法来证明大把的股票依然是“低估”的。

     市销率(PS与市盈率(PE)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但是在企业当期阶段性亏损的时候市盈率是无效的。在确保企业长期盈利能力有底线或者行业反转可能的时候,市销率在这个时刻的“历史比较(也就是与以往的历史市销率的比较)”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当然前提是这家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和经营格局足够强劲,还能活着挺过低谷。

     PS反映的其实还是一个损益表预期的问题。PS高一方面说明每单位销售收入的盈利能力更高,另一方面也说明市场对于其销售额的成长空间以及保持每单位盈利能力的预期很高。那么,企业分析无非就是沿着这2个线索去展开,去回答到底这种预期是否合理而已。我们通常可以看到,利润率最高的企业往往PS是最高的,比如软件类企业(用友软件就有高达6倍的2010PS)。而市销率很低的企业,有一点特别值得注意:就是其净利润率的变化趋势。因为一旦其原本很低的净利润率发生向上的拐点,那么在极大的销售额的基数上,可能出现净利润率远高于同期销售额增速的现象。而如果这种现象出现,那么其估值水平的上移是大概率的。

    比如现在的伊利股份,只有20101.04倍的PS,因为其业务特征是极低的净利润率(4%左右)。但今年以来,其业绩的上升远超销售收入的增幅,其中的一个很大原因就在于利润率的提升。另外,苏宁电器以2010年计的市销率大约是1,而永辉超市的市销率则为1.77。但同时苏宁电器的净利润已经提升到了5%以上,永辉超市的净利率则只有2.4%。这种反差(包括2011年视角下苏宁只有15PE而永辉则大约是40PE以上),只能以“市场”更加看好永辉的成长空间来解释了。

    而市净率(PB),其与市盈率、市销率的最大不同,是前者反映的是这个公司净资产的溢价程度,而后者反映的只是这个企业当期利润额和销售额的溢价程度。很显然,这里比较的基准是有巨大差异的:净资产的稳定程度相对较高,而企业当期利润及销售额则是敏感性很大的基准,其不但受到当期市场状况的影响,甚至一些会计上的调节都可能造成很大的观察偏差。

    为什么很多投资人,往往更重视企业的“成长空间”,却对于企业的差异化竞争优势的重视程度却并不高呢?我认为就是因为没理解PB的真正含义。

    市净率由于反映的是净资产溢价,而净资产的溢价水平是直接与净资产的收益率紧密挂钩的,因此考察市净率其实就是考察ROE的态势,而考察ROE的态势则不能不考察3个维度:R-竞争优势充分展现后的收益率高度,N-竞争优势所能达到的持久度,g-净资产基数的复利增长。显然,这比仅仅考虑企业的利润增长率要全面深刻得多了。企业的ROE综合展现了这个企业在资本杠杆、销售利润率、总资本周转率三大方向上的“现有水平和未来潜力”,如果说当期业绩表现是“知其然”,那么搞懂企业的ROE长期态势和特征则就是“知其所以然”了。

    我们往往看到的是,当公司获得很高的净资产收益率的时候也是其市净率扶摇直上的时刻,从这方面来说,市场确实是“有效的”———但是问题在于,市场又往往是短视的:市场往往只看到“现在的权益收益率很高”,但却很少能够准备评估其“持久性”(也就说,市场的有效性只局限在对当前信息的“解读”上,而不是对企业长期内在价值的评估上,并且这种解读也经常性的受到情绪波动的干扰)。那么什么样的企业可以享受高水平的净资产溢价?我认为至少同时符合3点:

    第一,其盈利的核心能力主要不来自于可见的有形资产。比如微软或者苹果,它的有形资产不过一堆电脑和办公楼,有谁会认为其盈利能力来自这些死的设备?如果相反,企业的主要盈利驱动是来自于有形资产的投资,我们会发现这类企业的PB往往很低(比如钢铁,房地产,建筑,汽车).因为有形资产相对更加容易复制,且越来越高的资产规模导致的固定成本也越来越高,一旦遭遇行业波动,其多年的经营成果很可能毁于一旦。当然,在一些行业的特定阶段(比如虽然是重资产,但是其已经进入寡头竞争)重资产行业可能也可以获得较高的PB(比如双汇和格力电器),但要注意这种情况的可持续性。

   无形资产为经营主要要素的企业,其往往具备3个特征:第一是扩张才边际成本很低,这样一旦需求上升可以极高的速度并且近乎0成本的快速占领市场(相比较如汽车企业,往往是新车推出时候需求最旺盛但是产量上不去,等产量满负荷了产品的需求热度已经过去了);第二是毛利更高,因为省去了重资产从原材料到产品制造过程中的经营成本;第三是现金流往往更优秀。

   第二,这种依靠非有形资产创造利润的能力是可持续的。光有很高的无形资产创造盈利的能力还远远不够,因为无形资产为主的企业虽然享有“轻资产”的美誉,但是若没有强大的竞争优势为保障,其被颠覆的速度往往还快于大量有形资产为核心的传统重资产型企业(因为颠覆前者可能只需要一个好的点子,而颠覆后者却可能需要投入成百亿的资金)。这种持续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待:

   1,企业是否很容易受到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

   2,企业自身是否具有差异化和难以复制的竞争优势?

   很显然,一个对宏观经济环境的波动越不敏感,且在行业中又具有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和企及的竞争优势的企业,更应该获得高的资产溢价(特别是再结合上面第一条的高ROE能力)。

   第三,企业目前正处于其发展的初中期阶段。尽管可能某企业的无形资产强大无比而又可持续性颇佳,但如果这个企业已经达到了其进一步成长的天花板,那么也很难获得高的净资产溢价水平---因为虽然其业务的回报率很高,但是已经失去了进一步大幅扩张复制这种业务的潜力,其最终将变为一个稳定的分红机器,但是很难再将资本高速放大了。对于这样的企业,也许其将很长一段时间都维持极佳的净资产收益率和现金流状况,但是其资本却难以再进一步放大了,这种情况下其估值的中枢将面临回归。

    比如当前的可口可乐,虽然依然具有无比强大的品牌力和很强的收益率及现金流。但遍及全球的业务也面临着天花板,导致其估值水平在1998年成长的高峰期达到顶端后持续的下滑。

    综上,PE主要的比较基准是敏感性强的当期利润,而PB的比较基准是稳定性强的净资产,这两者视角不同但估值指向的是同一个主题。由于溢价比较基准的不同,以及企业业绩和经营态势的不同步性。同一个企业往往会呈现PBPE状态的不同组合模式,而不同组合背后往往对于未来的投资收益分布态势有直接的关联,反应了深刻的投资内涵及风险机会逻辑,比如:

   【低Pb,低pe:

    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熊市的末期,反映了市场的“去泡沫化卓有成效。有时,其也反映在一些经历了经营拐点的企业同时达到了价位调整的低点。比如,巴菲特1989年开始购入富国银行时候的股价只有5.3倍的PE1.2倍的PB。需要注意的是,这种“低”有时是建立在企业的业绩还未充分反映经营困境基础上的。比如富国银行,在上例买入3年后的1992年,富国银行的业绩比1990年下降了70%以上。

    这一点思考,同样适用于当前的A股市场。也就是银行、地产为首的极低估值的版块,其当前依然25%以上增速和历史最高点的ROE水平,是否代表了真实经营环境的“底部”?对此,笔者以往已有多篇专门的讨论分析,这里不再赘述。

   【低PB,PE】:

    这有几种情况,强周期股出现这种现象往往是由股价的大幅下跌+企业盈利的大幅降低甚至亏损导致的。很低的净资产溢价水平表明接近了经营周期的底部区间,但需要注意的是,经营周期的底部区间未必一定是企业股价的底部区间,过于高昂的PE水平虽然反映了业绩下滑的因素,但是有可能价格的调整只是在初中期阶段。比如,今年业绩大幅下滑的比亚迪,其当前的PB虽然并不高,但是2011年预期PE高达100倍以上。除非其迅速的完成业绩反转,否则这一态势下可能意味着较长的股价调整周期(虽然其间肯定有各种大大小小的反弹)。

    另一种情况更值得注意。一个企业当期的业绩并不十分突出,这时其PE看起来并不便宜(比如30PE)。但是如果这个企业已经开始具有明显的,甚至是独一无二的强大竞争优势,而且由于其当期正处于经营的积累期或者其当期闲置资本(比如募集资金)未来可能将有效投入企业的高价值业务,从而导致其不但资产的盈利能力将越来越高,且这一过程可能持续很长的时间周期时,这种企业可能就是典型的“未来优势型”企业。

    这个时候的“不便宜的PE”实际上并不对其未来的长期投资回报有大的冲抵。特别是,如果这种企业由于系统性波动的原因导致跟随性调整,逐渐成为“低PB,低pe”态势,往往就成为了一个典型的我谓之“低风险,高不确定性”的绝佳投资机会!

    比如云南白药在95年前属于“业绩平庸”,而当时其享有的PB也仅有2倍左右。而即使是在1997年深证指数7年大顶部的55PE这一高昂的价格买入当时的云南白药,至今的收益率依然让人咋舌。又比如天士力,长期的经营积累导致业绩在过去几年处于低速的平台期,即使在2007年的超级大牛市的最高价(当时PBPE分别为6.269左右)买入,截止4年后的今天收益率也有200%(而随后2008年的系统性大跌,使得其转化为“低PBPE”类别,演绎了上述“低风险,高不确定性”的经典案例)。

    【高pb,Pe】:

    我观察了一些企业后发现这种组合特征往往值得警惕。这可能反应了市场对于这个企业阶段性的高增长(一定要区分“当期业绩”与“盈利能力态势”之间的区别)背后的实际长期盈利能力有过渡高估的倾向。

     为什么呢?我们可以想想,如果一个企业的pb极高,那反映的是这个企业的盈利基本上就是靠无形资产驱动的了,属于虚拟化经营级别的公司了。但是这得靠多么强大的无形资产才能够达到?10倍以上的pb表明的是这个公司的盈利中有形资产的贡献率已经不到10%,如果这是一个可以持续的盈利能力,那么是什么东西让他如此坚挺?这种特性真的已经到了“长期来看都高度确定其地位难以被颠覆”的程度了吗?

    在我的观察中,这种企业如果发展与预期般顺利,其投资回报率也在高昂的市场预期消化中明显降低(等于或者低于企业实际利润增长)。而如果稍有不慎出现明显低于预期的业绩走向,其下跌的幅度往往远超普通投资者的预料之外。

    比如今年笔者在分析中恒集团时,就指出其当前高达12倍的PB与其竞争优势的牢靠程度(也就是ROE的可持续性)长期来看并不匹配。虽然当时来看来“动态PE”很低,但是结合经营上的一些重大不确定性,其在当时价格(大约18元左右)所隐含的风险已经远高于机会。

    但上述情况可能有一种例外:就是这个企业具有持续的将融资能力转换为高盈利业务回报的能力。

但是这种情况非常稀少,这不但需要企业有强大无比的无形资产壁垒(资金只要投入,就高确定性的转化为高收益,想象一下那是竞争优势多么强大的业务?这与拿到钱就有很多项目搞的乱投资是两个概念),而且还要关注到底他的业务是否是资金投入敏感型的?比如茅台和阿胶,属于典型的强大无形资产壁垒企业,但是另一方面大量的现金难以在核心业务上放大也极大的影响了其资产收益率的最大化。所以,要同时达到这2条的,真的是少之又少。

    说到底,商业世界的规律是有限而不是无限,所以无论有多美好的预期,在面临类似估值组合态势的时候都需要慎重检验。特别是这种情况,“很低的动态Pe”非常容易迷惑人,尤其是对估值体系不甚了了的投资者,过分高估了企业的持续成长能力(往往仅是由于行业性的繁荣导致的阶段性业绩爆发)。忽视低Pe背后的高pb,不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审视推敲,风险迟早会来敲门。

    【高pb,pe:

   这种情况就比较单纯,一是市场全面泡沫化,完全靠的是一种情绪亢奋支持,类似07年那种。或者是一些完全靠故事被疯狂炒作的个股,比如前一阶段某些稀土概念。再一种典型就是从“高Pbpe”明星地位跌落凡间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被证伪了”。很高的PB表明市场定价相对于其资产的实际盈利能力而言还是高估(回归之路漫漫无期),而其业绩的一落千丈,甚至是大幅亏损也导致原本“很低的动态市盈率转眼之间迅速升高。

    如果将上述这些估值状态转化为“投资决策语言”,那么可能最终产出的就是一个风险机会比的排序了。

研究这些估值的意义是什么?就是为了不简单的生搬硬套估值指标,就是为了建立起多角度的观察窗口。

    估值的本质是什么?不是一堆数学模型或者几个公式的堆砌,而是对“什么东西才值得溢价,以及溢价的程度与投资回报率之间的关系”进行评估的过程。

    越是接近理解主要几个估值指标的本质意义之后,我们发现估值的主要困难就越是指向一个问题:你对这项生意到底有多了解?

 

    3.基本素质:耐心

   企业价值可以通过投资者的系统思考,应用多维度的估值方法得到,但我们买入的价格与卖出的价格则只能靠耐心去等待,有人说:“投资是一种信仰。”就是基于耐心的角度而言的,耐心是对投资者素质的基本要求,也是最大的挑战。

    4.基本控制:风险控制

   投资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不确定性,要在不确定性的游戏中获胜,最关键的就是要做好各项风险控制,第一,尽可能以较大的安全边际去进行投资,权衡好价格与价值、风险与机会、机会与损失的关系;第二、分批建仓,以相对平和的心态看待投资,追求——绝对盈利;第三、适当分散,避免判断失误与黑天鹅事件的出现;第四加强现金管理,增加自己投资中“进可攻、退可守”的主动性。

四、便宜货会在哪里(SOSME老师)?

    便宜货会出现在那里?为什么会出现便宜货?需要便宜到何种程度?买入便宜货后继续下挫怎么办?发现便宜货并不便宜(误判)的时候怎么办?坦普顿用几个很实用的策略来解决这些问题:

   (1)极度悲观的策略:极度悲观之处会产生极度低估的便宜货;

   (2)分散投资的策略:解决误判可能导致的后果;

   (3)中长期限的策略:一般的投资周期4年-5年左右,解决短期与长期的矛盾;

   (4)全球视野的策略:在全球范围内搜索最悲观的市场、在最悲观的市场搜索最悲观的行业、在最悲观的行业搜索最悲观的公司或股票。

    上面的几项策略中“极度悲观”策略是核心,这也是一个说起来简单操作起来困难的策略:何为“极度”呢?---- 这个问题无解,可能需要依赖投资者个人的感悟及投资实践,坦普顿大量的投资实践给我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指引,下面做些记录:

    (1)1979年道琼斯市盈率低至6.8倍,并在此后好几年始终维持在这一较低水平,这时那些狂热的买家都跑到那里去了?从这个问题中我们可以发现,对绝大多数投资者而言购买没有任何买家愿意购买的股票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而这恰恰是买低价股的最好方法;

    (2)由于一家公司暂时存在问题而对其股票价格产生大规模的过激反映,利用这一点对便宜货猎手来说是一个最基本的实用策略;

    (3)出色的便宜货猎手是不需要获得其他人的肯定意见的,要买入那些受到人们冷遇的东西,你必须独立思考、依靠自己的判断;

   (4)在买进股票之前绝对有必要彻底了解这家公司:它的运作方式、刺激销售的原因、为维持利润而面临的各种压力、业绩在一段时期内的波动状况、应对竞争的方式等等,掌握这些信息是构建心理堡垒的最好方式,这样你就可以在买卖股票时作出正确的决策。猎取便宜货背后的核心思想是不要变成一个坚定的逆向投资者、而是做一个明智的“冷门”股买家,预先积累和分析各种商业信息会让你在公司遭遇偶尔的挫折而使股价下跌的时候坚定不移的去购买股票,在价值投资中成功的代价往往需要提前支付;

    (5)通过买入大量股票而不是只买少量股票这种方式将风险分散化,必须理性承认并非我们所做的所有投资都会获得回报,通过分散化将糟糕的投资分散到许多其他股票当中来降低风险。坦普顿在1939年挖自己的第一桶金时用1万美元买入了104只股票,虽然其中有37家破产其中还是有4只没有成功,平均持股周期是4年与他后来整个投资生涯的股票平均持有周期相当;

    (6)当市场被消极悲观情绪所笼罩时公司价值与股票价格之间出现错位的机会最大,做为低价股猎手可能获得的回报与已经控制了股票价格的悲观情绪成反比:前景越暗淡、回报越丰厚,前提是这个前景发生了逆转,这是极度悲观原则背后的一个基本前提;

    (7)做为人类我们总是竭尽全力寻找最佳前景,但是做为便宜货猎手你必须到导致了暂时悲观前景的地方去寻找悲观点;

    (8)要是先于别人投资低价股有时可能要等待几年时间才能得到回报,买进的股票经常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持续跌价,所以耐心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成功价值投资者的一个关键特质

     (9)20世纪80年代初期坦普顿在美国大量吃进“知名股”,因为这些股票的市盈率已经彻底跌到了长期平均水平线一半一下,尽管如此坦普顿在多半情况下买入的股票要么是大多数人并不熟悉的、要么是人们避之惟恐不及的;

     (10)投资的唯一障碍其实是你不愿意比身旁的人多付出那么一点去寻找答案,坦普顿总是把这种积极的工作态度看做是获得成功必不可少的基础,无论是在投资领域还是其他任何领域,坚信通过比别人勤奋就能获得巨大回报,坦普顿称之为“多一盎司工作原则”,最出色的低价股猎手会意识到他们多读一份年度报告、多访问的那一家竞争公司或多匆匆浏览的一篇报纸上的文章都可能会是一个重大转折点,能使他们做出前所未有的最佳投资决策;

     (11)坦普顿当时投资日本股市的时候并不购买东证股价指数股,他要寻找价值更理想的公司也就是市盈率仅仅3-4的公司。在不为人所知也不为人所了解的市场最底层,坦普顿怡然自得的进行着自己的投资操作,越不为人所知、越不为人所了解的股票,其价格与其价值相比也会越低,这是一种常态而非偶然;

   (12)坦普顿认为在大多数时候普通投资者和伟大投资者之间的区别不在于他是否是个天才的选股高手、而在于他是否愿意买下其他人不要的股票。如果你能训练自己以这种方式进行思考、能抵制住还没经过更深入的详细考察就贸然避开看上去糟糕的情形这种内心冲动,你就已经打了一场大胜仗:这场仗对大多数投资者来说,无论他多么聪明都很少能打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