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或者说已经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以后,一般人不会对自已目前掌握的知识或已有经验产生怀疑,甚至已经把这些既有知识和经验界定为我们的常识。当然,我们也很谦虚,知道知识不够,总想着往前学,但从没想过前面的知识是否有错,我们的思维已经不自觉地钻入了死胡同里,自己已经难于超越,需要有人给予“重锤”,才能“开窍”。
北京工商大学谢志华教授在主讲《基于会计报表的资本经营和财务战略》课程中,提出的有很多观点是足以让我们“开窍”的。
当第一次听到谢志华教授说,为什么财务的地位不高,一个主要原因是我们目前的财务人员是在“自娱自乐”,在“玩数字游戏”。作为一名财务人员,也许你的自尊心受到了刺激,感到很震惊。但按照谢教授的思路,认真思考一下,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我们来看一下目前财务报告的实际利用率。谢教授介绍了美国的研究结果表明,对外报告(财务报告)发展到今天,全世界上市公司的对外报告对投资只有20%的可用信息,在证卷市场发达的国家,财务报告对投资都不能保证使他做出正确决策。再想一下我们国内企业的财务报告,想想我们身边的投资者(或所有者),有几个是根据我们的财务报告做决策的呢?
我国会计职业的发展从建国到现在,短短五六十年,会计也进行了几次重大改革,每次重大改革,财务人员最忙的是学习新准则、新制度。关于会计准则,很多注册会计师、财务人员有这样的感觉,旧的准则还没学透,新的准则又来了。完全把这些准则理解透很难,财务人员如此,更别说外行人,更加看不懂。
但财务人员辛辛苦苦做出来的报告,却只有20%的可用信息。你说不受刺激不可能。这说明我们的财务报告提供的财务信息不行,说明我们目前使用的财务报告体系设计是有缺陷的。
目前我们的会计教育有很多个层次,中专开始学会计,中间还有大专、大学本科、到硕士研究生,再往上到博士等。谢教授认为在大学本科阶段就应该把理论专题讲完了,到了博士应该学什么?研究数学公式吗?我们有这么多层次的会计教育,但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会计思维档次并没有随着学历的提高而相应得到提升。会计思维档次没有提高,这是造成会计地位不高的一个原因。
什么是会计思维档次?要理解会计思维档次,先了解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层次。谢教授把财务与会计工作分为十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会计核算,也叫会计的确认与计量;第二层次是提供对外报告;第三个层次是提供对内报告;第四个层次是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第五个层次是构造基于机制的会计核算体系;第六个层次是基于商品经营活动的财务活动;第七个层次是基于独立的货币商品经营的财务活动;第八个层次是基于重组的资本经营活动;第九个层次是企业内部管理整合;第十个层次是基于价值链的战略制定。这十个层次联系着企业管理的全方位和全过程。会计思维档次高不高,是与这十个档次分不开的,但并不是说你的工作想到了这十个层次就说明你的会计思维档次高。是与你是否站在出资者的角度去考虑所有者的资本保全与资本增值问题相关。就拿第一个层次来说,第一个层次也叫会计确认与计量。历史成本法是一个基本的会计计量应用原则。但这个原则是有问题的,很多人说七八十年代很多国有企业的破产是因为用这种方法计量的结果,这个说法不是没有道理的。举个例子,五六十年代购置的资产,购置成本也许只有1000万,但是到了七八十年代,购置同样的资产就要一个亿,但提留的折旧基金是按历史成本提留的,按50年计提,20年后总共计提的折旧基金也只有400万,这样提留的折旧基金是无法满足企业进行更新改造的。公允价值也有问题,会计计量讲究真实性,前几天每股花1元钱投资了一个股票,今天就跌到了6毛钱,按公允价值法今天就应该按6毛钱一股进行会计计量,损失了40%,哪么这个计量是真实的吗?而过几天它又涨回到1块多。你如何界定它真实呢?会计报表是应该相对于过去真实、还是未来真实?对于投资者来说,他们更关心的是未来。对他们来说,会计报表粗一点也没关系,关键是会计反映的趋势是不是和企业发展趋势、市场发展趋势一致?这涉及的是一个会计目标、会计计量的原则和方法的问题。企业应根据自身需要制定会计制度,通常称为财务会计制度,站在所有者立场满足所有者资本保全、资本增值以及对经营者真实考核的需要。而这里的资本保全,是指质量上的保全,即确保所有者在投资期初能够买得到的资产,到投资期末也能够买得到。资本增值,不仅是数量的增值,更重要的是质量上的增值。
有些现象我们可能熟视无睹,觉得与财务无关,如有些企业利润表中反映有这么多利润,但企业资金为什么还这么紧张呢?为什么昨天还是500强的企业,今天突然之间要倒闭了呢?我们研究了这么多年的业绩考核评价体系,国家、企业都不能满意呢?遇到这些问题,人们更多是从市场环境、经营管理决策中去找原因,从没想过财务报告体系是否有问题。根据谢教授思路,在重新设计后的财务报告体系中,这些原因应该可以从中找出答案。
那么会计工作如何发展?财务人员在企业中的地位将如何提高?为此,经过综合分析谢教授的观点,我提炼出谢教授指出的我们目前财务报告体系存在的四大问题,希望通过分析这四大问题,让我们认识并理解谢教授的思路,以高层次的会计思维档次,共同去考虑财务报告体系的设计问题,进而帮助改善我们的财务工作,提高财务的地位。
谢教授认为,目前财务报告体系至少存在以下四大问题。
第一个问题:只披露过去,不能披露未来。未来比过去更为重要,因为过去的已木已成舟,已经成为事实,不管是从投资者来讲,还是从经营者的角度考虑,未来的发展预期和变动趋势才是最有用的信息。所以,能不能通过现在的报表体系把未来预期信息披露出来是我们这些财务工作人员(包括注册会计师)的历史重任。
第二个问题:只披露结果,不能披露原因。原因比结果更为重要。对企业管理层来说最重要的东西是能够辨析本企业存在的风险因素是什么?风险是存在于原因之中,而不是在于结果之中。结果是过去的结果,未来才能决定企业的成败。我们必须知道哪些因素影响了企业去年利润的变化,这些因素了解得越细,对企业决策越有利,决策的准确度越高。
回顾一下我们财务分析工作,我们只习惯于从价格、销量、成本等因素的变动引成利润变动了多少,关注净资产报酬率增长了多少,但这些指标都是对现有报表的结果数字移过来移过去进行分析的,这样的分析对未来有什么启示呢?其实我们更应关注的是,价格为什么上涨了?原因是什么?销量又为什么上涨了?成本为什么下降了?是哪些成本项目下降了?是人工成本吗?我们的人工成本已经够低了,为什么还要拿人工成本开刀呢?这些信息无法在现有的报告中获取。财务与业务分离,财务不懂业务,业务也不懂财务,我们这些业务的发生会引起哪些财务指标变化?变化规律是什么?谁也不知道,这样下去,财务的地位如何能提高?
利润表应该反映什么?我们应该至少从利润表中得到这些信息:本企业的利润是如何构成的?是由主营业务带来的还是其他业务?主营业务利润中,又主要靠什么产品?是新产品还是老产品?各产品的毛利率如何?各产品的成本构成如何?为什么这个产品销量上不去?为什么那个产品去年销售很好?是由于促销得当、还是质量符合市场或是其他原因?各产品目前及未来的市场情况如何?等等这些信息。这是我们判断企业未来利润稳定性必须具备的信息,也是企业决策的根本依据。
也许有人说,这些指标大部分是市场部或者其他相关部门的责任,但我们想想,财务不知道这些信息又怎么参与决策呢?注册会计师不知道这些信息,你如何判断企业的诸如内控制度等管理制度是否具有针对性、是否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需要等?又怎么能提供具有参考价值、高质量的管理咨询意见呢?
第三个问题:只披露数量,不能披露质量。
从利润表看一个企业,本年利润很大,但利润的质量如何?这些利润大部分是应收账款,还是大部分已经收现,应收账款的收回可能性有多少?再比如,两个业务相同的企业,去年利润一样。如何判断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呢?未来利润的稳定性如何?如果我们知道,一企业主要是靠新产品带来利润,具有核心技术,有核心竟争力;另一个企业主要是靠老产品销售带来利润,技术一般。我们就可以很好的做出判断。企业管理层清楚地了解这些指标也会很好地做出决策。
再看资产负债表,报表反映企业总额很大,但这些资产质量如何?存货是存放了很多年的积压存货,还是新存货?变现能力如何?固定资产是已经处于技术落后状态,还是仍有技术优势?有多少已经接近报废状态?等等。
但我们的财务报告中能看到这些指标吗?这些质量分析指标至少应该在对内报告中反映。这也是为什么要提出第二、第三套报表之说之原因。
第四个问题:只披露抽象信息,不能披露具体经济信息(或细节信息)。
很多会计信息是很抽象的,比如存货,就是一个抽象概念。财务报告没有告诉你存货实物质量如何?你无法从报告中获取关于这个企业的存货储存量、存储时间、每日存货储存费用、存货的存销比等信息,这些信息是判断存货质量的重要指指标之一。
我认为,以上的这些观点,并不是说目前的财务报告体系一无是处,而是提出要站在企业管理层的角度去看财务,以一个比较高的会计思维档次来评价我们目前的财务工作,并对财务工作提出高要求,提供财务报告体系一个新的设计思路,这个思路的结果,必然指导、提高财务各方面工作的含金量,让财务真正参与到企业的管理决策活动当中,提升财务在企业中的地位,改变财务报告信息不可用的状况。这也是对注册会计师提出的要求,如何以这四个问题出发,为企业设计出具有更高层次、更实用的财务报告体系,这是事务所往更高层次发展的提升点之一。
广西“十百千”拔尖会计人才培训班学员
徐家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