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庐山:飞流直下三千尺-探访庐山(二)

标签:
朱熹庐山宋体三叠泉白鹿洞书院 |
分类: 美丽的中国 |
1."云雾茶,三叠泉,庐山茶泉两相宜。"三叠泉,位于庐山东谷会仙亭旁。据《桑记》记载,三叠泉之水,"出自大月山下,由五老背东注焉不凡庐山之泉,多循崖而泻而乃三叠泉不循崖泻不由五老峰北崖口,悬注大磐石上,袅袅而同垂练,既激于石,则摧碎散落,蒙密纷纭,如雨如雾,喷洒二级大磐石山.汇为洪流,下注龙潭,轰轰然万人鼓也"。泻泉如喷雪飞银,似万斛明珠,被誉为庐山第一奇观,堪称天下第一飞泉。
3.三叠泉落差为155米。一叠直垂,水从70多米处一倾而下,远看似雨雪交加,近观似大雾弥漫;二叠高约50米,跌宕奔涌,带起散珠细雾,凌虚而下;三叠又长又阔,洪流倾泻,如玉龙直闯潭中,激起滚滚波涛浪花,在山色空濛中,犹如一幅生趣盎然的水墨画。古人在《纪游集》里描述为:"上级如飘云拖练,中级如碎石摧冰,下级如玉龙走潭。"
4.宋代大儒朱熹在庐山讲学的白鹿洞书院,离三叠泉并不多远,然而他也未曾欣赏到三叠泉的壮景。据考证,其原因是因为那时三叠泉尚未被人发现,它还隐藏在名人墨客脚力未到的青峰翠嶂之中。大约在宋绍熙二年(1191),三叠泉被一樵夫发现,于是传播开去,轰动了庐山内外。此时,朱熹已离开庐山9年了。当他得知庐山上还有如此奇伟飞泉而自己因年迈力残而无法再能观赏时,遗憾不已。他让人画了一幅三叠泉的图画来欣赏,仍感叹说:"自闻此新泉出,未能一游其下,以快心目,溅雷喷雪,发梦寐也。"
5.白鹿洞书院在唐代(公元618—907年)时原为李渤兄弟隐居读书处。根据文献记载,“渤养白鹿自娱,人称白鹿先生”。后来李渤任江州刺史,旧地重游,于此修楼建亭,引泉植花,遂成为一处游览胜地,取名白鹿洞。五代南唐升元年间,在此建立了“庐山国学”;宋(公元960—1127年)初扩建为书院,并正式定名为“白鹿洞书院”。白鹿洞书院是中国历幷史上第一所完备的书院,与岳麓、雎阳、石鼓并称“天下四大书院”。北宋末年,书院毁于兵火,南宋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朱熹出任南康太守,重建院内的建筑,延请名师,充实图书,亲临讲学,并奏请赐额及御书,于是书院的名声大振,宋时著名的哲学家陆九渊、王守仁等都曾在此讲学。后代书院又几经兴废,现存建筑多是清道光年间修建的。
7.朱子祠是为纪念朱熹而建,祠内有朱熹所立教规原则等,年轻游客都要在此"讲讲学",高考时能考上北大,清华,这不,我等了半天也没机会拍照,小姑娘只好上我的镜头啦!
8.1980年电影《庐山恋》,号称是中国第一部吻戏,不仅完美地呈现出了庐山的景色,而且还创造了多个纪录。《庐山恋》许多镜头取自这里,老伴来一张,我们当年可是"西藏恋"哟
9.浔阳楼位于江西九江市区九华门外的长江之滨。浔阳楼之名最早见之于唐代江州刺史韦应物的诗中。随
后,白居易在《题浔阳楼》诗中又描写了它周围的景色,而真正使浔阳楼出名的是古典名著《水浒传》。小说中的宋江题反诗、李逵劫法场等故事使浔阳楼名噪天下。
10.在一楼大厅内陈列着全国旅游景点上唯一的一套《水浒》一百单八将的人物瓷像,这一作品把一个英雄好汉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游客面前。
11.《水浒传》中所写的宋江,在幽囚于此之后,又曾独酌此楼,酒后疏狂,抒写郁闷,断然题下“他日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的“反诗”,于是引出那段千年传奇……
12.四楼为茶室,也是赏景的最佳处。在此可远眺庐山、近观长江,再听导游将各个景点细细道来,真是饶有趣味。身居室内,喝茶乘凉,再听上一段精彩的北京评书,你可体会到一种特殊的韵味。
13.1998年华东地区发生特大洪涝灾害,时年8月7日13时50分,汹涌的长江洪水在九江市浔阳西路的4至5号闸口冲破长江大堤,很快撕开一个60米长的豁口,倾刻间九江城区将在全城灭顶的险情之中。古城浔阳告急!京九铁路告急!
危急之时,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及全国人民给了九江人民极大的关心和支持。在九江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奋勇抢险下,经军民连续46个小时的团结协同拼搏,终于化险为夷,取得了抗洪斗争的伟大胜利,创造了中国抗洪史上的奇迹。为了纪念在抗洪抢险中涌现出来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让九江市民永远铭记这惊心动魄、催人奋进的动人历史一幕;并弘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九江市政府汇集多方意见,决定在决堤旧址兴建占地万余平方米“98抗洪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