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讨话题: 公开课的提问以及如何巧用批评
研讨地点:全国小学班主任旗舰群
研讨时间: 2012年5月29日晚上8:00(星期二)
研讨主持: 安徽阜阳董海龙
研讨老师:周二主持董海龙,话题组长田金辉,济南--数-雨荷
,周二主持罗素玲,周四主持大伟,安徽田园,山西数学张霞,周四主持郭少青,周二主持王林英,心理咨询黄老师等。
研讨整理:整理组郭振娜
话题一:公开课上如何提问?
案例1:
当有领导听课或者做公开课的时候,你是喜欢让那些不经常发言的孩子多发言呢,还是为了保证课的效果,只找平时基本功比较扎实的经常爱发言的学生呢?
针对以上问题如果你是任课教师你该如何去解决?
【研讨记录】
【
公开课的提问方式】
周二主持董海龙:
公开课上,教师常常被置于一个特殊的场域之中,可能面对上百乃至上千同行、学者、等听课者的目光。这时你将会如何面对?
学生的话语构成必须受制于教师的定位,只有如此才能获得言说的资格,才能与教师的言说一起构成统一的话语空间。正因为这样,那些教师所教学科中学得较为出色、也较能与教师的发问“对路”的学生,其话语很容易被接纳进话语场中,并成为一个可以在场域中不断发言的人。
反之,就是对学生进行“加工”。先是“好生”与“差生”布局调整,“差生”可能坐冷板凳,有的甚至被“淘汰出局”,再向外班引进“外援”。也即,教师会在“好”与“坏”之间先进行一种“划分”,那些不能与其话语定位相“配合”的学生,是不符合话语对象出现的条件的,也就不能赋予使用语言的权利。
如果说,教师用将学生置于局外的方式传达教育者的期待,其实是以有形的清场导致无形的清场,操纵下的期待最后会以悬置告终。公开课“淘汰”“差生”,视其为可有可无,无则更好。这是部分教师对待“差生”的策略。乍看起来这似乎扩大了学生的心理场,似乎是“差生”们的一种侥幸,但由此引发的一种空场的忐忑,一种边缘人的体验,恰恰被获得进场“入场卷”的学生的惧怕所遮盖: “这个问题我可以提吗?”“我下一次会不会也被老师赶出去,不让上课呢?”“如果真的被赶出去了,我怎么面对同学、父母呢?”……这些不断的自问与自责表明,进场的“好生”也有些彷徨。但不管被列为“差生”的学生有无自省能力或自省能力如何,大多情形下与之伴随的是无所谓的体验,更严重的是,使他们在同学、老师面前失去了自信
。示者的对策之一是,千方百计借助于话语与学生构成一个确保公开课成功的场域。
话题组长田金辉:
人们如同用放大镜一样看着他,好多老师往往采取提问成绩好的学生。
如果您能够通过鼓励和引导,让大家都认为不会的学生说出令人满意的答案,才彰显您的教学技巧。有问题才是亮点,最怕波澜不惊的公开课。
济南--数-雨荷:
提问题是很值得考究的一门学问。问题提得好,提得妙,难易适度,循序渐进,时间节点合适,就会使一堂课精彩不断,高潮迭起。反之,则会让学生陷入困境,让课堂陷入僵局。我觉得提问什么样的学生,那要看你提问题的难易程度,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因人而问。
在公开课上不论是成绩优秀的学生还是学困生,都应该给与平等的互动条件,不能因为公开课而忽略学困生的存在。老师在课堂上遇到学困生不能回答这种尴尬的场面,为了不让他尴尬,可以让他找一位关系好的,又能帮他解决问题的好学生帮他回答。这样一方面避免了学困生不能回答的尴尬,又能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上来。同时还增进了学生的感情。
周二主持罗素玲:
在公开课上
大家一般都是比较注重课堂气氛 所以正常情况下 都会选择举手主动点的
成绩好点的同学来回答问题,
不过同样一个问题 若是在“非优等生”举手的前提下
我会先让他们来回答试试,鼓励同学们都尽他们力量地参与进来。尽量给他们机会去与融合到课堂中来.
学生的配合与否也很重要。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教师是引领者.
把每节课都当做公开课。小英课堂上 我是只要有学习差点的举手了就选差生。
周四主持大伟:
态度决定一平时的课堂教学
能做到把自己的的每一节都常态课都当做公开课,把门打开,让大家进来,让生命的课堂演绎别样的风采,真的很好!其实好课不是上给评委听的
教无定法更好。
周二主持董海龙:
此时教师的话语较之平时更趋于简洁,判断也更趋于干炼。一个被喊起来回答问题的学生,若不符合教师的意图,一般都会得到一个冠冕堂皇的回答:“好,请坐下。还有谁能回答这个问题?”虽然教师面带笑容,但无论如何,这个学生的话语不是教师所期待的,他大多时候已被教师的话语清除在话语场外甚至这节课之外了。而另一些学生,即被教师判定为可能体现当堂教学成效的学生,则被频频喊起,即使在部分学生未被安排进公开课,课堂人数较少的情况下亦是如此。与此同时,教师的话语提示较之平时更趋于频繁、短暂。有的教师为了体现公开课上教学内容的完整性,人为加大课堂容量(甚至宁可事后再作补充与细化),使得自己的述说明显受到时间的限制,而这些述说又被认为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不说。
解决的办法就是快提示、多提示,却过多剥夺了学生的思考时间。不难发现,公开课上很少有教师让学生坐下思考后再喊起来回答问题的。那些回答错了的学生,其中有不少很想再举手回答另外的问题,但常常或欲举又放,或未被教师关注。整个公开课在一种话语的“井然有序”中,匆匆切断教师与另一部分学生言说的联络。即使让说,也是按着教师话语所示的方向,否则可能会被立刻划上一道话语界线,既关闭学生的现场“述说”,更关闭学生的场外“述说”。
公开课的价值
决定公开课的基本价值,是你要通过这些操作方式达到什么目的,以及你是根椐什么来设计这种操作方法的。我一般上公开课都是找差生,他回答不了就要研讨这样就把课堂推向高潮.
公开课要公开的是什么?现在一般都是把最好的课选作公开课,目的在展示,是请大家观摩学习的意思。这也就是一般公开课都摆脱不了表演味的原因之所在。从教育评论的角度来看,公开课要公开的是两个东西,一是教学的具体过程的操作方式.二是这种具体过程和操作方式的设计思想。
公开的目的是供大家研讨和分析,这种研讨和分析主要在两个方面:
一是这种教学的具体过程和操作方式体现了何种教学设计思想,二是对这种教学设计思想的评价。如果说评课包含了评价的意思,那主要不是对这堂课得出一个好或不好的结论,而是评价这堂课的设计思想好或不好,以及具体的教学过程和操作方式在何种程度上体现了这种教学设计思想。如果这样来理解公开课的价值,那么我们至少可得到关于公开课的几个结论。
——看公开课主要看它的设计思想以及设计思想的具体运作;这种运作的主体实际上是学生而不是老师,所以我们说公开课主要是看学生在干什么,而不是看老师在干什么。
安徽田园:
那要看你这节课是做给谁看,如果是交流就不要怕出现问题。
如果是给评课老是看,那你就要提问程度好的学生。如果出现问题应该是好事,只有这样才能起到作用。
话题组长田金辉:
最怕波澜不惊的公开课,可是外出听课的时候 听得名家的课
都很平静。课堂的生成,处理好了就是亮点!
济南--数-雨荷:
不怕出现问题,就怕出现问题不能灵活应对,控制不了局面。
公开课变成“做秀"就失去意义了。
山西数学张霞:
我们是分二人小组和四人小组进行的,人人都发言。
第一个环节是“温故互查”,二人小组进行,组员说给组长听,组长的任务是纠错。第二个环节是“设问导读”,学生先看书自学,然后完成导学案上的问题。再四人小组交流。第三个环节是“自我检测”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四人小组交流,先让组员说,组长后说。第四个环节是“巩固训练”。第五个环节是“拓展探究”。不管是不是公开课,人人都要发言的。这样可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公开课的评价】
周二主持董海龙:
公开课是教育评论得以进行的一个载体,它为教育评论活动提供一个个案,一个对象。
——公开课既可以是我们认为比较好的课,也可以是我们认为不太好或较差的课。课本身的好坏与它作为公开课的价值不成正比,最有公开课价值的是最能体现一种教学设计思想的课。这就需要教师的课堂应变能力和你的基本功了
虽然我们面对的都是一堂课,但我们的着眼点却应该是一个比课更大的教学单位。我们设计和分析一堂公开课,首先要考虑这个教学单元的整体教学设计思想是什么,这堂课在整个教学单元中占据什么位置,如何在这堂课内体现整个教学单元的教学没计思想。
我们现在对一堂公开课,常常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原因可能在于,大家对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思想的认识不一致。如果我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思想上,公开课就真正实现了它的价值。福建师大教科院林少玉教授认为,不让“差生”上公开课的做法是不妥的,此举“假课”让真正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被掩盖起来,对课程改革这样一个大事业,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二年级的孩子心理尚不成熟,学校差别对待会使他们产生自卑感,往往“破罐子破摔”。这样做,虽然暂时保全了学校和班级的荣誉,但也将拉大“差生”与“好生”的距离,最终对学校的生源造成影响。林教授说,课改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差生”迎头赶上,老师要一视同仁,特别呵护那些“差生”,他们的心灵更脆弱。
作为教师应该给每个学生表现、展示自我的机会。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个性的不同而表现明显的差异,因而全体参与实质上是一种有层次的差异参与,即在尊重学生差异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分类、分层地对待,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两类学生的参与:一是性格内向的学生;二是学习成绩特别差的学生。这两类学生最容易被忽视,而成为课堂教学的“局外人”,如果长期使他们处在旁观者的地位,则不利于他们的发展。我们应该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让能力差的回答简单的问题,让能力强的回答难一点的问题,帮助他们树立足够的自信心。因此,不论是公开课还是平时的课我们都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而非只重视优等生。
济南--数-雨荷:
我以为,公开课的评价,一要评老师是否有学生意识。教师是否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兴趣培养、情感体验、人格养成,就是从这些细节中表现出来的。二要评学生权利是否兑现。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有学习、思考、表达、质疑的权利。学生是否独立思考,不在于形式上是动还是静,而在于老师能否捕捉到教学灵感,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三要评学生是否有收获。一堂成功的课,最终要看学生的所思、所感、所得。
周二主持罗素玲:
因此,不论是公开课还是平时的课我们都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而非只重视优等生,优等生的确提升了我们的公开课课堂
但是 优差并存 才是我们课堂最真实的写照,也是锻炼我们教学的磨练契机.优等生需要关注
同时 差等生也需要老师们各位地关注。
周四主持郭少青:
如果只需要优生放弃差生,不可以阳奉阴违!
周二主持董海龙:
支持,我们的课要面向全体学生,不管他的成绩是优还是差,我们都要一视同仁,特别是差生,我们更不能放弃。
周二主持罗素玲:
恩,很多时候,只是偶然一个机会
老师若是多关心了那么一点儿差等生 他们的自信可能就回来了.
话题二、如何巧用批评
案例2:
班主任要善于表扬,巧妙批评,以典型作为榜样。案例:我们班的李XX同学,父母在外地打工,平时和奶奶生活在一起。他的行为习惯差,经常不按时完成作业,老师批评几句就逃学,在班的影响也很大。
针对以上问题如果你是班主任你该如何去解决?欢迎您的参与,期待您的精彩!
周四主持郭少青:
但现实却实有这种现象,说明确实存在了,功利心重!
给他找个伴,学习之间容易沟通,教师从旁帮助.
学校领导也要帮助。
周二主持董海龙:
我先没有与他交流,而是先家访,容易沟通。跟她的奶奶和他多次谈心,从正面、侧面去了解他。留守儿童。
我个人认为对学生要要善于表扬,巧妙批评,以典型作为榜样这样做会不会好些。
小学生喜欢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这对他们是荣誉的享受,更能增强他们的勇气和力量。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自身的心理素质不同等方面的影响,学生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有的勤奋守纪,有的厌学做坏事。做为教师,要正视学生的差异,对于问题学生,要从关爱的心态出发,对他们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人格力量去感化他们。
面对问题的学生我会先到学生家里去家访,从正面、侧面去了解他,看看是不是因为家庭的原因导致孩子的生活懒散。其次,小学生喜欢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这对他们是荣誉的享受,更能增强他们的勇气和力量。只要他取得点滴进步,我都采取不同程度的鼓励,使他产生了亲切感、信任感,愿意与我们心灵交流,这样使他从思想上认识到错误,改正错误。在班里也给他自我表现的机会,使他感觉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于是,我在班内就让刘文同学做改正缺点的典型,去感染和他有类似毛病的同学,带动他改正缺点。做为教师,要正视学生的差异,对于问题学生,要从关爱的心态出发,对他们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人格力量去感化他们。
周二主持王林英:
这样的孩子更需要老师的“关爱”,要先了解清楚他家及个人情况,再逐渐培养和他的感情,取得其家长和学生的信任,在逐步的解决问题。
逃学的学生必须和家长及时联系,家校配合教育才能有好的效果
济南--数-雨荷:
上周我班就出了这样的一个孩子,没完成作业,叫到办公室里说了两句,还有办公室的几位老师一起说了几句,结果把孩子说跑了,没办发我只能打电话让他妈妈带着回了家,临走时我说你什么时候想通了什么时候来上学。结果孩子说不上了,然后我现在都不敢管他几个作业。
最后家长的威胁下来到了学校,我经过半小时的谈话他认识到了错误,并当面表示在全班学生面前检讨。
现在的学生拿老师不敢惩罚他们来威胁老师,他自己要求在学生面前检讨.
学生的个性不同,处理问题的方法也不同,像我班跑得这位学生,他非常的调皮,在家犯了错误家长经常动武来教训他,那么我处理他的方式也只能是一半用威力把他降助,一半好言相劝让他认识错误。
心理咨询黄老师:
这样的学生,不只是品德问题,成绩问题也突出,要解决根本问题,不是小事情。
周二主持罗素玲:
这样的孩子 先跟他来文的 跟他聊聊,看看有没有效果,先礼后兵
。
做为教师,要正视学生的差异,对于问题学生,要从关爱的心态出发,对他们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人格力量去感化他们。
教师与学生的相处是一个长期过程,对于学生的引导 需要老师的耐心和爱护。所谓教学相长
善学善教育人育己 教育学生成人的同时 也是自我对学生成长探索的又一进步。孩子们的成长空间是无限的 希望一线的老师和家长们
要坚持我们的耐心 善于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再去解决问题 伴着孩子们度过花季雨季青春叛逆季。
【结束语】
周二主持罗素玲:
今晚的活动很成功,感谢各位老师的热情参与。
周二主持董海龙:
感谢各位老师的积极研讨,今晚的活动很成功,感谢各位老师的热情参与,今晚话题研讨到此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