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平仄
平仄的作用是在诗中构成一种节奏,而诗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节奏。按照汉语声调的特点,形成高低长短相互交替的节奏,来寻求声律的美。
《平水韵》汉字平仄。平声即为平声;仄声:上声、去声、入声。
普通话(《中华通韵》)汉字平仄。平声:阴平(一声)、阳平(二声);仄声:上声(三声)、去声(四声)。
普通话没有入声字,《平水韵》的入声字则归入了普通话平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就是所谓的“入派三声”。
普通话汉字的平仄是显而易见的,《平水韵》平仄的掌握也不是很困难的:普通话的阴平、阳平都是平声,上声、去声都是仄声;古代的入声字,转到上声、去声的当然是仄声;转到阴平、阳平的入声字不多,可以查一查工具书就可以了。
平仄在格律诗中的交错、相粘。
(1)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七律•长征》的第五、六两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拍”是入声字,是仄声。这两句诗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就本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出句平平后面是仄仄,仄仄后面是平平,最后是仄;对句仄仄后面是平平,平平后面是仄仄,最后是平。就本句说,这就是交替;违背了这个规定,就叫“失替”。
(2)平仄在一联中是相对的。还是“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相对;如果违背这个规定,就叫“失对”。
(3)相邻句平仄要相粘。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就律诗具体说来,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
第六句相粘。就绝句说,第三句要和第二句相粘。“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是杜甫《登高》的第二句和第三句,第三句和第二句相邻,第二句的平仄是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三句的平仄是仄仄平平平仄仄,除最后一个字、第五字平仄相对外,其他则相同,这就是相粘。最后一个字平仄相对是诗律要求的,第五字相对是为了不犯“三仄尾”的错误。如果临句平仄不相粘,就叫“失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