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爱因斯坦的早教 (一)

(2009-10-03 16:16:46)
标签:

早期幼儿教育


 

爱因斯坦的早教 ()

 

                                                   爱因斯坦的早教 <wbr>(一)


我曾读过这样一篇文章:早9时左右,大连和平广场一号门口处挤满了等候商场开门的顾客。长长的铁栅栏开了一个小入口,不时有怀抱孩子的年轻父母从这个小入口进入商场。一位老者提出质疑:“不是930分开门吗?为什么抱孩子的可以先进?”保安解释:“他们是来上早教课的。”“还淌着哈喇子,能学什么?”显然老者不明白早教。


目前早教提倡从0岁开始,而国内遍地开花的林林总总的早教中心,土的,洋的,独立的,连锁的,放眼望去,真的让人眼花缭乱,不知所措。而这些早教中心的收费也都从每小时30元起, 上不封顶, 这一算下来,每年少则也要几千块钱, 多则上万,甚至几万元。0岁孩子一年学费上万?


大家不禁要问:早教有必要吗?这笔投资到底值不值得?我的答案是:早教有必要,有好处,不过爱因斯坦肯定没有上过早教中心。投资值不值,一要看自己的经济能力,另外就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从总统到运动员,从商业巨富到音乐奇才,这些人只要一出自传,肯定马上成为畅销书。原因是大家都想从他们成功的人生中找到自己可以借鉴学习的东西, 试图找到走向成功的捷径。既然人类历来都喜欢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那么下面我们就不妨回顾一些名人的童年:


爱因斯坦从小并不很聪明。据说到三岁时,爱因斯坦语言表达上还有很大困难。四岁的时候,爸爸给爱因斯坦一个袖珍罗盘,爱因斯坦就马上意识到背后肯定有什么力量可以使罗盘的指针转动。从此他对罗盘非常痴迷。在就读小学和中学时,爱因斯坦功课表现平常,不爱与人交往,老师和同学都不喜欢他。教他希腊文和拉丁文的老师曾经公开责骂他:"你将一事无成!" 而他的父亲也曾写信对朋友说自己儿子的功课成绩并不完全符合他的希望和期待。"很久以来,我已经看惯了他的成绩单上总是有不太好的和很好的成绩。"


世界音乐大师路德维希贝多芬出生在200多年前,当时家里有七个孩子,最后活下来的只有包括路德维希在内的三个孩子。贝多芬的音乐老师就是他的父亲。


泳坛神童迈克尔菲尔普斯,他的名字是与一连串奇迹紧密联系在一起的。2004年雅典奥运会, 他一人夺得游泳项目的六块金牌和两块铜牌。而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他又包揽了奥运会游泳项目中的全部八块金牌,在10天里创造7项世界纪录,他用不断刷新的世界纪录挑战着人类的身体极限,他也用神奇纪录冲击着人们想象力的极限。他被人们称为世界上游得最快的人,泳池中的王者。面对今日被鲜花和闪光灯团团围绕的菲尔普斯,也许只有他的家人知道他成长过程中的艰辛。在学校,菲尔普斯因为大耳朵以及口吃,被同学反复嘲笑。他的母亲黛比曾回忆道:“我儿子的成长并非一路坦途……刚开始是他的大耳朵,然后是他的长手臂,在哪里菲尔普斯都不可避免的被关注。菲尔普斯当时被深深的伤害了,别人的嘲笑成了他的噩梦。除了独特的生理结构被人嘲弄外,另一个更大的打击也来了:在幼儿园开始,他的老师就经常对我说,'迈克尔不能安静地坐着,迈克尔不能安静,迈克尔根本不能集中精力。”菲尔普斯母亲黛比有22年的教师经历, 她当时对老师说,“也许他觉得学习的内容对他来说不是很有意思。”但黛比得到的却是冷冰冰的回应:“你的儿子什么也做不好,他将一事无成!”不久,菲尔普斯被诊断出患了ADHD——注意力缺陷多动症,他应该终生接受药物治疗,但是两年后,他就不再服药了。他妈妈回忆说:“有一天,离开泳池后,菲尔普斯告诉我, '妈妈,我再也不想吃药了,我的伙伴们都没有吃,我能自己解决'"



毋庸置疑,早教十分必要。孩子很多方面的能力都在幼儿时期迅速地发展着,到三岁时大脑的大小基本发育到了成人的 80%左右。所以,幼儿时期无疑是人生能力培养的一个黄金时期。可是,关键问题是培养什么?开发什么?开发左脑?开发右脑?怎么开发?


首先来讲,到目前为止,大脑仍旧是人体所有器官中我们认知最少的一个器官。虽然大家都知道大脑是支配我们言行的中枢器官,可是具体如何去开发,怎样开发才是最有效的,至今科学界还没有一个一致的定论。科学家们也都在各执己见。而社会上一些所谓的国际上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也都是某个国家的某些科学家在一定范围内试验的结果。有些方法在一个国家行的通,在另外一个国情完全不同的国家里就不见得行的通。同样,有些方法对某个年龄阶段,某个群体的孩子适用,不一定对另一个群体的孩子同样适用。这绝对不等同于在德国制造的汽车,运到中国去,不需要再加工,就可以立即上路。每个人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独立的个体, 因此, 凡是与人与人脑有关的东西,永远都存在个体性,唯一性,一定要因人而宜,切不可一概而论。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找出最适合于他的教育方法,最好不要随波逐流。


第二,早教中心只是一种形式,一个场所。去早教中心的孩子的早期教育不见得比没有去过的孩子各方面能力开发的更好。而没有参加早教中心的孩子和家长,不能说他们对孩子的早期教育不重视。毕竟,孩子和家长在早教中心的活动时间远远少于他们在家里相处的时间。在早教中心,有很多活动设施,有不少的玩伴,这当然是一个优势,在五颜六色的游乐世界中孩子们可以在玩耍中增强与人相处交际的某些能力,促进大脑中某些细胞的活跃,增加对一些事物的感知。有条件的情况下,去参加一下这样的促进沟通交流的集体活动是值得提倡的。但是,更重要的是,作为家长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天性,不必盲从,更不能依赖早教。目前社会上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这些中心当中,有多少老师是真正对儿童早期教育有过研究的?我这里不是说只有专家学者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那些世界名人的父母中几乎没有几个是教育专家,可是他们的孩子仍旧可以成为我们社会中的佼佼者和强者。这就是说,父母不仅仅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而是他们终生的老师,父母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做的一件事都有可能对孩子的一生造成一定的影响。任何时候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都是最重要的。


另外,家长们争先恐后,不惜重金地给孩子进行所谓的早期智力开发,无非都是出于一个心愿:让我的孩子成才,成功,出人头地。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份期望与美好的心愿当然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什么样的人生才算是成功?这个问题有多少家长认真地考虑过?考虑之后,您的答案又是什么呢?财富,身份,地位,权力,学业,事业,家庭,子女,健康,平安,或是其他?到底具备什么条件,达到什么标准,才可以称得上成功? 人生在世,起起伏伏,肯定有低谷,有高潮。失败与成功之间的分界是如此细微,以至于我们在跨越它时往往不曾留意我们时常处在分界点却不自知。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不现实的人有时会活的很累。不过,功名利禄这些身外之物,又何为止境呢?与其让孩子从小背负上沉重的包袱,身心俱竭,不如让他们快快乐乐地成长,选择自己的路。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不见得不成功。随波逐流才更容易迷失方向。每个孩子生下来都是一个独特的人间精灵,那么我们大人又为什么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规划硬要把他们原本独特的一面磨平,然后让他们融入到芸芸众生中,失去个性,失去自我。天才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发掘出来的。每个人都是一个天才,每个人在某个方面都有一些过人的能力。但是,有人不禁会问,不对呀,我并没有发现我的身边有多少天才,这么大个社会中,被称为天才而有突出成就的人其实也不多呀?没错,当然不多。为什么不多? 因为在我们的天分被发现之前,就已经被很多世俗的观念所忽略,磨平,甚至扼杀了。而那些在天分上大有成就的人也多数都是因为他们的父母有与众不同的前瞻性,更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对"与众不同"的理解。举个例子说。在中国,目前大约有三千万儿童在学习钢琴。"钢琴神童"郎朗横空出世后,许多望子成龙的家长都以郎朗为"琴童范本",鼓励自己的孩子立志学钢琴,希望他们的宝贝有一天也能像郎朗一样成名成家。试问一下,这三千万儿童中,又有多少孩子真正在钢琴上有天赋,即使有天赋,又有多少孩子真正喜爱弹钢琴呢? 如果没有天赋,或者有天赋没兴趣,或者更糟,既没天赋又没兴趣,那么这种学习就是在做一种劳民,伤财,收不到任何效果的无用功。我本人非常愿意看各种人物专访节目。那些成长背景经历各有不同的人最后都同样地在各自的领域里创造着辉煌,他们的很多人生经历都能够给我带来很多的感触和很大的鼓舞。当被问到"是什么造就了你今天的成就?"时,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会告诉你一句话:做你真正热爱的事情,全力以赴地去做好它。当无数家长在用自己的受世俗的影响的想法(而大部分时候这些想法都是随波逐流的)为孩子构想着他的未来的时候,当我们让孩子朝着我们指定的方向去发展的时候,我们中有多少人问过自己这样一些问题:我的孩子到底喜欢什么?爱好什么?擅长什么?又有多少人认真考虑过这些问题呢?



                                                 爱因斯坦的早教 <wbr>(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