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课中操的设计与研究

(2013-12-03 09:13:14)
标签:

教育

分类: 课题方案

淳安县教师个人小课题研究方案

 

课题名称: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课中操的设计与研究 

负责人:程娟女

研究起始时间:2013年9月

一、对研究问题的情境性分析:

(一)关于课题的产生

   今年再一次接一年级新生,孩子们天真可爱的笑容,童稚清脆的声音,给我繁忙劳累的工作带来了不少的安慰和乐趣。我们都知道,孩子对生动有趣的现象和变化的事物容易产生主动的注意。6、7岁孩子他们能一连几小时地玩积木,看卡通片,却不能长时间地安安静静地坐在一个地方听老师讲课。更不能做到老师所要求的上课认真听讲,专心读书,目不斜视,心不二用。再者,端坐40分钟也会造成生理上的疲劳。所以课堂上如何充分调动孩子们的注意力以完成教学任务,又能顺利地缓解孩子们的学习疲劳成为我今年关注和研究的重点。那如何来完善这个教学过程?课中操是一个很好的调节,怎样使它发挥更好的调节作用呢?值得设计研究。

(二)关于课题思考

传统的课中操一般是在课程进行到20分钟左右时,插入一段放松的活动,有时和课程有关,有时就是纯粹的放松活动。和课程有关的课中操是我个人比较认同的,纯粹的放松活动,让人觉得比较突兀,感觉是为了活动而活动,反而使得教学过程因此而形成了一个断层。

    我理想中的课中操

1.内容上,课中操应该是为教学服务的,它应该和教学紧密、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课堂。

2.时间上,课中操可以随时根据课堂教学的进行而随时使用,不一定要在课的中间时段才能进行。

3.形式上,课中操可以是简单的手指比划,可以是帮助学习的记忆性儿歌等等,我们老师可以赋予它更多的形式,而不一定是传统意义上的“操”。

4.主体上,老师不应该是唯一的课中操的设计编排者。我们的小朋友,我们的家长朋友也可以成为课中操的设计的参与者。

 二、对核心概念的操作定义

所谓课中操,就是在上课过程中插入一段放松的活动。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的,可以坐着唱唱歌,听听音乐,或是站着做做全身运动,也可以是全班玩玩集体游戏,更甚者可以边唱歌边跳舞······而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的课中操,就是指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根据数学课中所学内容,灵活设计,穿插几分钟的放松活动。这个活动不是随便的几分钟休息,而是需要使其成为有效课堂的一个环节,目的是既让孩子得到精神和身体的休息,同时又能使得所学知识内容得到巩固和升华。这样既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有符合当代教育“快乐教学”的理念。

三、研究指向与内容

(一)课中操体现两个主要原则

1.趣味性原则

2.学科性原则

(二)、数学课堂课中操穿插时机

1.根据学生阶段特点,在数学教学中穿插课中操。

2.根据教材不同特点,在数学教学中穿插课中操。

3.根据课型个性特点,在数学教学中穿插课中操。

(三)数学课堂课中操的主要形式

1.律动式的课中操

2.歌曲式的课中操

3.儿歌式的课中操

4.故事式的课中操

5.表演式的课中操

(四)数学课堂课中操设计的主体

1.老师:老师是课中操的主要设计者。因为他对教材对孩子的了解把握的较为到位,设计的课中操更能贴近数学学习。同时他又是家长、学生设计的课中操的审核者、修整者。

2.家长:家长是一个很好的资源和群体。让家长参与课中操的设计,根据学习内容,让有兴趣的家长轮流编排出课中操,先和自己的孩子一起经历设计的过程。

3.学生:学生虽然小,但也能参与课中操的设计,我们可以征求孩子的意见,使其更具主动性。

四、研究过程与方法

本课题根据新课改的要求,通过调查、实践、研究和总结反思等几个环节,积极探索数学课中操课堂现状,研究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寻求角度切入点设计和改进低段数学课堂课中操。本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

1.前期准备阶段:(2013.9-2012.10):

(1)运用文献资料法,收集资料,阅读相关资料,拟定课题研究方案,课题论证。

(2)运用案例研究法、调查分析法,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先期的调查,对本校学生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改进对策。

2.实施研究阶段:(2013.11-2014.6):

(1)运用行动研究法具体实施,在实践中分析归纳存在的问题,设计生动活泼、富有实效的课中操,探究各种形式,吸纳不同的设计主体寻求不同的途径,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和改善。

(2)定期进行的交流和研讨活动,开展跟进式、螺旋式的行动研究。寻求专家、同仁之间的帮助、指导和启迪。

3.总结推进阶段:(2014.7-2014.10)

运用经验总结法,收集资料,总结阶段性成果,反思注意点和改进点。撰写案例和论文,检测比较,将实验成果推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