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 典 奶 奶
王 旭
勇
如果把家庭比作一个国家的话,奶奶一定是“国务院总理”的角色。她上管一家人的穿衣吃饭,下管儿女的抚育成人,还要承担看顾孙男孙女的职责,这是一个家族的特定环境所赋予她的当然的职务。据说在全社会的家庭中,每一位做奶奶的对家族付出的贡献占到70%。因此,我常常为奶奶这一辈人抱打不平,为什么不设立个“奶奶节”啊?
当然,我的奶奶成为“经典”,不在于她的职务,不在于她有什么权力,她不是文化名人,更不是出自于名门望族的大家闺秀。奶奶是一字不识的文盲,是普通山村里的一个普通女人。
我说奶奶是个“经典”,是说奶奶“经典”的故事很多,比如她是小巧的个子,生着一双一匝长的小脚;比如她生命最长,活了九十三岁,是村里年龄最大的老人;比如她经历了清朝、民国、新中国三个朝代,是一本历史活字典。可惜奶奶不识字,要不虽然当不了清华、北大的专家教授,起码能在我们这里的老年大学当一个顾问。
一、大师奶奶
奶奶是个文盲,在她那个年代村里人都是文盲。据奶奶说,在清朝光绪皇帝坐龙庭的年间,村里没有私塾,也从来没有一个读书人。到了民国初年,村里才请了一个教书先生,在我们塄下的崔家院子里办了个书房(私塾)。当时家境有钱的富裕户,就把孩子送进书房念书。教的课程是《三字经》、《百家姓》,到了后来又教《千字文》,(那是我父亲上学以后才有的课程)。
那时候女人是不被看重的,甭说穷人家的女娃娃,就是有钱人家的女娃娃也是不能进学堂的。奶奶一字不识,甚至连自己的名字也不认得,可是丝毫没有妨碍她成为“学子”。也许是她在我们楞上听下院的读书声多了的缘故,无意中她也能背出十几句《三字经》的话语来,什么“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远,习相近”等等。尤其在文革时代,那时候时兴背伟人的语录,谁背的的语录多就会评为“学习积极分子”。村里人家家都在比赛,老师要我们辅导家里人背语录,我回到家里告诉奶奶,说让她当学习积极分子。奶奶说,“我斗大字不识半升,怎么会背啊?”我说我每天教给你,一天学习一条,一定能学会。奶奶笑了,说:“毛主席是咱们的救命恩人,我听他的话是应该的呀!”此后,我放学回了家就教奶奶背语录。奶奶学习很上心,很快就学会许多语录,都是那些简单的几句词语的语录。比如: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后来又学会了背“老三篇”里主要句子。奶奶会背伟人语录的消息成为村里的重要新闻。很快被村里的革委会评为老年学习积极分子。公社的革委会领导听到后,也在各种会议上表扬奶奶的学习精神。那时候,我们家、我们邻居、我们村都为奶奶而感到自豪。
我小的时候,对奶奶敬若神明,因为她从她嘴里说出的话,几乎句句是“经典”。奶奶喜欢讲故事,大都是神仙鬼怪之类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有牛郎和织女、孟姜女哭长城等,还有我们当地的民间传说,每一个都有来龙去脉,讲得头头是道。现在看来,奶奶身上具备了古今贯通的,但主体来源于忠孝节义、道德规矩的文化传统。而故事的内涵成为她们那一代人为人做事的行为准则,也成为教育下一代人生启蒙的课程。
奶奶是个勤劳的女人,常常要我们做家务或者参加劳动。记得我在八、九岁的时候,奶奶让我每天起床扫地抹桌子,刚刚开始那会儿,我还很有兴趣,后来扫地多了,就赖床不起。奶奶就会说:“早起三光,迟起三慌”。每天逼着我早早起床做完家里的事情,然后再去学校上课。
后来我才知道,奶奶的“三光”是洗脸、扫地、抹桌子。尽管那时每个家庭都是一样的贫穷,家里也没有什么好家居,但是不论你家的破桌子、旧箱子、甚至装粮食的缸、坛都必须擦抹的干干净净,否则你这个家庭在村人面前会被看作为一个馋懒不做活的家庭,就会失去在村里的社会地位。
奶奶为人处事讲究厚道,从来不与人家争抢什么,我们在外面受人欺负了,回到家里告诉奶奶,奶奶就说:“为人走路二尺半,让人一步自然宽”。对这句话我一直不理解其中的意思,只在上了初中后,有一次从村里的河上过独木桥时,我一步步在独木桥上迈进,忽然想到人在平时走路,也只是占用二尺半的地方,这时我突然感悟:既然人的一生走路只需要二尺半的道路,那么我们为人做事情何不宽厚一点呢?
村里有的人做事比较要强,邻居之间会发生争吵,奶奶就会去劝架,说:“心平过得海,人平得自在。过日子家家不容易,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何必为了芝麻粒一点事情弄得仇天怨地的”。这时两家邻居会放慢吵架节奏,平心静气地坐下来商议事情。
我的父母亲在县里工作,我的大哥跟着他们在外面读书,不在奶奶身边,他是个脾气急躁的鲁莽人,往往和人争执打架,每逢回到家里,奶奶就会劝说他不要争抢好胜,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和人家打架,教导说你在社会上称什么英雄好汉啊?古人说:好汉常在监中坐,赖汉常在街上走。自古以来监狱里住的都是那些“好汉”。(这里所说的“赖汉”是方言,也是一个对比的词句,是说村里比较软弱,不爱惹事生非的人)。
你甭说,如果细细品味,社会上还真有许多事例,那些不守法律的坐监狱的人,大都是所谓的“英雄好汉”。奶奶以极其平静的语言说出了她所经历的各个年代的社会现象,教育后一代做弃恶向善的好人。
像这样的警世之语在奶奶那里会脱口而出。比如居家过日子,村里人最讲究勤俭发家,劳动致富。在奶奶那里也会得到验证。我的小时候家里穷,穿衣都是哥弟相传或者是姐妹相传,也就是哥哥或者姐姐们穿过的衣服,随着年纪增长不能再穿的时候,就会退下来让弟弟或者妹妹穿。我上面有两个哥哥,拾穿他们的衣服裤子是经常的事。所以我经常为没有新衣服穿提出抗议,这时奶奶就说:“勤俭勤俭,衣饭必进,懒惰懒惰,忍饥受饿。你现在还小,拾穿哥哥的衣裳是应该的呀!”我说为什么我就得一直穿旧衣服?奶奶说:“这穿衣吃饭看家当,你看哪一家穿衣不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啊?过日子就得细水长流啊!”不管怎样,理由总在她那里。
记得我毕业参加农业劳动后,对生产队的劳动不是那么热情,只是队长派什么活儿我干什么。奶奶对我的做法非常不满,常常在耳边唠唠叨叨,说做人不能怕苦怕累,庄稼人爱劳动是本分。有次生产队里加班,我很晚才回来,说每天都这样干活儿,真是累死人了。原想奶奶会心疼我,说几句安慰的话,没有想到她听了大发脾气,骂我说,一个男子汉怎么敢说苦叫累,你爷爷、你父亲吃苦受罪了一辈子,也没有说什么累不累。你记住,人都是病死的,不是累死的。
奶奶虽然个子小,但说话嗓门特高特亮,属于“矬人语音高”的那类女性。她对我虽然常常训教,但用半个村子都可能听见的高分贝嗓门大发脾气是第一次。我愣愣看着奶奶,心里默默说:奶奶,我记住了。
没有想到奶奶这句话会铭刻在我心里,像一杆鞭子抽打着我,让我在做事情的时候不讲什么脏、苦、累,不计较什么个人得和失。无论在单位和社会上做什么事情,从来不讲什么价钱。至今,我对女儿和亲戚好友都要求比较严格,如果哪位怕苦怕累或者厌恶劳动,我就会发脾气说,人不是累死的,都是病死的。
直到现在,我无论做事干工作,从来也没有怕苦怕累。我是个对工作非常认真的人,做事情也不会讲究什么你的我的、份内份外,只要有空闲就去做。有的人说,你做事情也不怕累着啊?我说:我奶奶说过,“人都是病死的,不是累死的”。其实,这种劝化教人的说法是乡里人共有的价值观念。在农村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人勤劳与懒惰的“标尺”。
当然,勤劳做事也给我带来了好运,也得到了同事和朋友们的认可。当然奶奶也没有想到,这句非常平淡的话语会影响我的一生。在朋友和同事的眼里,一般不会理解我的想法,只有我知道,奶奶对我的影响已经根深蒂固。

二 、小脚奶奶
奶奶是个小脚女人,她的小脚很小,是典型的“三寸金莲”之类性。奶奶对自己的小脚很骄傲,常常说在她们那时的姑娘群里是百里挑一的俊女。每逢赶集或者进庙上香,总会有一大群男女围观奶奶的小脚。我实在想不出奶奶的小脚有什么好处,曾经在她早上裹脚的时候,站在一旁看奶奶怎样裹脚。当奶奶露出那畸形的小脚,用长长的布带子缠裹的时候,我就好奇的问奶奶怎么会把脚做成这个样子。奶奶说,这是老辈人传下的规矩啊,女人不裹脚还是女人吗?
据奶奶说,她们年轻的时候,大姑娘、小媳妇们会在正月里比看哪一个女人做的鞋好看,做得精美细巧,那样会受到大家都称赞,尤其是那些没有出阁的大姑娘,会因心灵手巧受到小伙子们的追求。现在看来,那样的活动也有T台展示,以技选美的意思。
奶奶虽然以小脚为荣,但也有让她痛恨的地方。那是日本侵略我们这个地方的年代,每当日本兵要山里来扫荡,奶奶和一伙女人们拖大引小逃命,躲避日本鬼子。在逃命的路上,所有的女人都恨老祖宗流传的女人裹脚的规矩?让她们跑得那样惊恐和艰难?
虽然奶奶那一代的女性都是小脚,但是丝毫没有影响她们参加地里的农活和日常家庭的劳动。春天种玉米下种时,男人在土地上刨窝,女人就端着小簸箩往窝窝里点种子。夏天男人在地里锄草时,女人就在地塄边拔草,还会捎带着拔野菜下锅做饭。到了秋天收庄稼时候,男人们做重活儿,女人们就会做剥玉米、割谷子、摘豆角之类的细农活儿,那时候的女人做活儿一点也不比女人少。奶奶说,人来世上就是要干活儿的,活人活人,不干活儿怎么活人啊?所以奶奶一生把勤劳俭朴吃苦受累当作了生活的乐趣。
记得九岁那年,我和邻居的伙伴们经常上房掏鸟窝,上树偷青果,奶奶常常因为我的淘气责骂我,骂起来的声音让半个村子都能听得到。这让我很失面子,但不知道怎样还击她。我们塄下的放羊管事悄悄撺掇我,教给我一段告诉对付奶奶的顺口溜。有一天,我又从野地里偷杏回来,被藏着大门后的奶奶逮住了,她出口就骂:我的小祖宗,你跑哪里偷人家杏儿了?说着去门后拿棍子。我见势不好,转身就往外面跑。奶奶说你给我回来,看我不打死你。我忽然想起管事教给我的话,随口就骂道:“你撵不上我,你是小脚,小脚臭,小脚臭,前头像辣椒,后面像土豆(山药蛋)……”气得奶奶骂道,小鬼你等着,我让你爸回来收拾你。奶奶这样一说,我立马不敢放肆,再也没有骂出后面的话。好些天,我乖乖地看奶奶的眼色做事,生怕她在父亲那里告我一状,使我的屁股开花。等到父亲回来,我心里忐忑不安,一直躲着他,也不敢说一句错话。但是直到父亲要回单位,也没有一点动静。这时我才明白,奶奶一定是怕我挨打,就没有向父亲告状。尽管我没有挨打,可是那种羞惭的内疚至今仍然缠绕在心头。
奶奶是小脚女人,也是个心灵手巧的女人。我刚记事起,奶奶每天晚上坐在纺花车前纺花,她右手转风轮,左手扯着花骨朵,一根细线会随着嗡嗡的纺车声转出来,而后被转成一个椭圆形的线锭子。奶奶还会绣花,剪窗花…..在村里,妇女剪窗花是最普通的事,只不过是看你剪得是否出自心灵,是否比别人剪得细巧罢了。奶奶剪窗花剪得细巧,而且剪花时不用画样,随便拿过一张纸,她就能剪出花样来。比如狮子滚绣球、喜鹊闹梅、那吒闹海,更让人惊奇的是会剪十二生肖,把十二种动物活灵活现地展现在窗户上。奶奶还有一绝让村里的女人们望尘莫及,那就是在鞋子上绣花。奶奶号称“三寸金莲”,在那样小的鞋子上怎样绣花令人难以想象。记得奶奶给自己的鞋子上绣花,是先剪出精细的花样贴在绸布上,然后缝到小鞋上,用各种颜色的丝线一针针绣出花的形状和颜色,简直就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奶奶七十岁的时候,还能用小剪子剪窗花,用针线给我补衣服,做许多很费眼力的针线活儿,不知为什么没有再给自己的小巧秀气的鞋子上绣一次花。真的没有。

三、小偷奶奶
在我们村里,奶奶是德高望重的老人,因为她是女人,所以没有任何的社会地位,但是她以正直、守信、礼仪的品格受到了村人的尊重。
夏天的晚上,我们几个院子的人都聚集在老槐树下吃饭,男男女女几十口人坐在一起,奶奶有时候会讲故事,会说一些做人处事的话。村里人讲究做事公道正派,为人正直,奶奶对我们说:“做人要少伸手,少张口,三条路,当中走。又说“穷莫外偷,富莫外露”。意思说不要随便拿别人的东西,也不要乱说乱动,做一个行事正直的中间人。
在我的眼里,奶奶是完美无缺的好人。但是邻居三奶奶说奶奶当过小偷,气得我骂了她好几次。二哥悄悄说奶奶当过小偷,偷过集体的玉米穗。二哥说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家里常常没有吃的粮食,有一次,奶奶在地里偷偷剥了几穗玉米,塞在裤腰里往家里拿,被人发现后告诉了生产队长。奶奶引着二哥往家里跑,进到院子里,奶奶把偷来的玉米藏到院里的煤灰里,又引着二哥出了大门,队长赶来后,问奶奶拿没拿玉米?奶奶说我没有拿啊,不信你进家里搜搜看。队长进到院子里转了一圈走了,对社员们说奶奶没有偷集体的东西。平息了大家的怨气。
这件事让奶奶很羞惭……也从来不愿提起,当然我不知道了。二哥说,其实队长是给奶奶留着面子,那时候生活逼得人做小偷也不容易啊!
在后来的年月里,我暗地里观察过奶奶的行动,她真的没有偷过东西,尤其是经历过文革,到后来日子好过起来后,她更是一个行得正,坐得直的好人。
我在家里排行老小,可是我和奶奶相处的时间最多。因为我父亲在县里当干部,母亲跟着姐姐看外甥,大哥在外面工作,二哥娶妻后分门另过,而只有我和奶奶生活在一起。
在我小的时候,虽然喜欢奶奶,但也怕奶奶。喜欢她的理由很简单,就是奶奶的旧木箱里一直存放着干馍馍(过年时用白面、玉米面和粟米面混合蒸成的馍),奶奶在年后会在火坑边烤干,放到自己的木箱里锁上,等到我们肚子饿了的时候拿出来吃。奶奶干馍馍的是有特殊功用的,从来不轻易给我们吃。只是到了我偷懒不想上学时,才拿出一片给我,哄着我往学校走。还有就是我家请外人帮忙做活儿时,奶奶也会拿出几块招待他们。在我和邻居的哥们儿看来,这是最大的待客礼遇。
二哥十几岁的时候,也和我一样是个馋鬼,我俩偷偷研究怎样才能从奶奶的木箱里拿出几块干馍馍?我曾多次在奶奶开箱时偷看她的举动,希望她会忘记了上锁,或者是失掉了钥匙,可是奶奶对钥匙看管的很紧,每次锁好后,把钥匙装进她的肚兜里,任谁也拿不去。
奶奶的肚兜是个宝贝,小时候我曾经调皮地带在自己的肚皮上比划过。那是一个围裙似的内衣,下部设计有三角形的口袋,外面绣着好看的花,口袋靠胸部的上方用两根带子扯着挂在脖子上,三角的两边用两根带子扯着系到腰里。那时几乎所有的女人都有,老人们都叫它是贴身肚兜,你想,谁能在这样戒备森严的地方拿走钥匙啊?
不过,没有钥匙的老鼠倒是很聪明,它们有一天晚上毫不客气地在木箱的角落里咬开一个洞,进去偷吃了几片干馍馍,气得奶奶骂了好几天,并且在晚上悄悄起来捉老鼠。可是,捉老鼠毕竟是猫干的事情,奶奶尽管守株待鼠好多次,也没有捉到或者打死一只老鼠。气得奶奶只好把木箱转移到老鼠可能上不去的木柜顶上,并且警告我,以后看见老鼠就打,要不老鼠吃了你就吃不上了。
为了从鼠口夺食,拿回我那份干粮,我把捕捉老鼠看作了头等大事。我和伙伴们议论了好多天,研究用什么办法捉到老鼠。当然最好的办法是养猫,可是那时候人吃粮食还是靠集体分粮,每个人的口粮日平均只有一斤,哪一家也舍不得把人的口粮喂了猫,所以村里几乎没有养猫的人家。后来我们想到了“借猫”,就是自家的老鼠多了,去有猫的人家去借猫,放在自己家里住上几天捕捉老鼠消灭鼠害。河西对岸有一家养猫的人家,把自家猫金贵得像“天仙奶奶”,只有村里有身份的人家才可以借到她家的猫。我们这些毛孩子去她家看猫,连见都不让见,还被老太太骂了出来。这时同学说他家在东庄的亲戚家里有一种“砖猫”,可以借来使用。我们高兴地走了五里路,到那里借来了“砖猫”(用两块砖把中间凿空成长方形的空间,分别在边缘处凿出一个圆孔,上面的砖支着一根杠杆,一头悬着插板,另一头扯着细绳连在后面的小孔里,串上瓜子、干馍片等诱饵,等到老鼠进去偷吃食物时触动引线,插板会自动落下,把老鼠关在里面)。这种原始的近乎于机械式的捕鼠方法,帮我们捕捉到好几只“亡命之鼠”,让我和伙伴们乐此不疲,也受到了奶奶发给干馍馍的奖励。

四、糠菜奶奶
奶奶活了九十三岁,是村里唯一活得年龄最长的人。东院的二爷曾经说过,奶奶一辈子吃糠咽菜,偏偏是个老寿星的命,不知“熬”
死了多少比她年轻的人?我也非常纳闷奶奶的身体为什么那么好?她一辈子很少吃药,也不吃肉,八十岁时还是眼不花,耳不聋,说话的声音仍然是那么地敞亮。对奶奶的长寿有很多说法,有的说奶奶吃的营养好,有的说是奶奶喜欢劳动锻炼得好,也有的说奶奶是吃斋念佛神仙保佑得好……对这些说法我一概否认,我知道奶奶绝然不是吃的高营养才长寿的,更甭说是神仙保佑了。
奶奶年轻时过的是饥荒年,经历过光绪三年的大旱,渡过兵荒马乱的战乱时代。她一辈子经历过蝗虫灾年、大旱灾年、闹日本灾年,就是建国后,也经历过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自然灾害年。那些灾年既有天灾也有人祸,她们那个年代的人是从饥饿灾荒的刀尖上爬过来的。在她们走过的年月里,农田里粮食产量少,有的年份几乎没有收成,吃糠咽菜是活命的根本。据说在闹蝗灾那一年,农民们没有粮食吃,就吃观音土养命。
我问奶奶吃过观音土没有,奶奶说,咱们这里没有观音土,在没有粮食的艰难时期,野地里的野菜也被挖光了,村里人就到山上剥树皮,回来配着野菜、谷糠,在碾上磨成粉,放进锅里熬成稀糊糊。那时候,就连树皮也和难找到的,因为方圆村子的人也在到处找吃的东西。因为没有粮食吃,村里人大都得了浮肿病,走路摇摇晃晃像芦苇草,有的人走着走着就一头栽倒地上起不来,也有的人饿死在野地里……变成了野狼撕吃的食物。每逢奶奶讲这些事情,我半捂着耳朵,睁着惊恐的眼睛想象那饿殍遍野的悲惨场面。
从饥饿灾荒里走过来的人,野菜曾经是奶奶的命脉,也是她一生非常喜欢吃的食物之一。记得在缺少粮食的年代,每个人的口粮都是粗粮,我们太行山南部地区的主要粮食是谷子、玉米和一些小杂粮。对玉米的吃法是在碾上磨成面,用来喝糊糊或者蒸黄馍。对谷子是在碾上褪去谷糠,留着小米做饭。在不缺粮食的时候,褪下的谷糠是喂鸡、喂猪的食物,可是在饥荒年境,谷糠也被农民当作了主食。用谷糠拌上少量是玉米碾成细面,叫糠面,用来喝糊糊,蒸糠面馍,所以当时流传着“居家过日子,糠菜半年粮”的说法。
改革开放以后,农民的日子好过起来,家家不缺吃饭的口粮,原来吃不到的大米白面成了饭锅里家常便饭,但奶奶仍然对野菜情有独钟,常常到地里拔野菜。奶奶吃的野菜很多,也很杂,每到春天,她会吃榆树上的榆钱,刺槐树上的槐花,还有野地里苦苦菜、刺儿菜、灰灰菜、豆花菜,几乎所有的树叶和野菜都拿来配上米面做饭。奶奶很会做野菜饭,在她的手里,从吃稠饭到喝稀饭,几乎每顿都会用野菜做。但我知道,奶奶的饭绝不是美味佳肴,是一种掺杂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咸五味的饮食大全,是写满了一个个朝代记忆的活命的符号。
当现在有的人把吃野菜当作一种回归自然生活去品味的时候,我相信奶奶一定会嗤之以鼻。当现在的年轻人吃饭挑剔好坏的时候,说什么享受物质生活的时候,奶奶一定会长叹悲声。
奶奶长寿是不是得益于野菜我不清楚,但是奶奶一辈子不吃肉,不吃鸡蛋一类的食物是真的,她不是素食主义者,也绝然不懂得什么营养和保健,只是按照生活的规律过着朴素的日子。
奶奶不信佛,只是相信中国民间的观音菩萨、龙王、灶王等有关神仙。可是她很少磕头敬香,只是在年初一或者八月十五的时候才敬一些香火。她说神仙是保佑人间烟火的,其实神仙也是靠人在保佑的,要是人都活不了命,谁给神仙吃的喝的啊?
我想也是,在那灾荒年年的时代,在那整个社会活命难保的时代,神仙和人是一样的贫穷。奶奶用九十三岁的经历证明了生命的意义。
在家庭社会的组成中,在中国祖孙三代的家庭结构里,祖母是其中最为主要的成员,也是一个血脉相连的主线。每个人的奶奶生活经历或许不一样,但其辅助教育后代的职能是天性使然,奶奶们用自己的人生实践承担了一个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当我站在今天的生命线上,回望奶奶的言行举止,看到了里面涌动着儒家、道家和民间思想的内涵,看到了一种独具民族文化特征的精神世界,看到了一种延续千年的文化传统,这是构建现代文化之根。也是奶奶经典之所在。
2011年7月19日写于晋城市文联赵树理文学馆
单位:山西省晋城市文联《太行文学》编辑部
地址:山西省晋城市凤城路赵树理文学馆
手机:13333566981
邮编:048000
QQ:651740986
邮箱:wxy123523@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