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课堂洒满关怀的阳光——论课堂上教师的人文关怀

(2010-11-23 18:24:56)
标签:

教育

分类: 思想的声音

 

让课堂洒满关怀的阳光

                      ——论课堂上教师的人文关怀

案例回顾:

     周三下午是狮子山小学的实习公开课,来上公开课的小学生们显得异常兴奋,因为今天来听课的不仅有本校老师还有来自安徽师范大学的老师与学生,这群小学生期待着自己在课堂上能有好的表现,得到听课者们的赞赏。上课铃响了,同学们安静下来,在向实习老师问好后整齐地做好听课。老师今天要上的是除法运算,对于这个比较难又枯燥的教学内容,老师准备用闯关游戏的方式激励大家学习。

    在整个闯关过程中,老师以提问为主,并对回答正确的部分同学给予小小奖励,同学们踊跃回答,课堂气氛热烈。当时听课的我选择了两个学生作为观察对象,分别称为学生甲和学生乙。学生甲与学生乙举手非常积极,但是有半节课的时间,老师没有喊他们回答问题,而对于部分名字比较熟的同学进行多次提问。就当学生甲有点失落时,老师将他喊起来回答问题。也许是因为太激动了,学生甲站起来后竟然吞吞吐吐没能回答出问题,而实习老师没有对该生进行启发诱导,直接挥手让他坐下,让别的同学回答并对回答正确的同学给予奖励。面红耳赤的学生甲失望地坐下来,用手托着腮帮,或趴在桌上,听课的注意力被分散了。接下来老师还提了不少问题,但是学生甲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明显减弱了。而在这整个过程中学生乙一直非常积极举手,甚至时而站起来将手举得老高,但是老师没有一次点到他的名字,反而对于他周围一些同学重复点名回答问题。虽然学生乙也会觉得失望但是依然努力争取表现机会。

    当课快结束时,学生甲终于鼓起勇气希望通过回答问题正确来消除此前的羞愧感。问题回答正确了,但是老师没给奖励,他有点遗憾地挠挠头坐下了。而学生乙一直将手举得老高,虽然老师仍然没有喊到他。

    这个案例虽然老师是实习老师也许经验不够造成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关怀不够,但是在我们的学习经历中会遇到虽然有经验但仍然没能很好关怀到每个学生的教师,我将通过对这个案例的分析来论课堂上教师人文关怀。

一.对课堂上教师人文关怀的内涵与意义的初探

    课堂作为师生交流主要场合,不仅是教师与学生在知识上的交流更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情感交往的场所。在课堂这个特殊的环境中教师不仅要通过创设教育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学习,还要给予学生人文关怀。这就需要教师将学生作为有生命、有情感、有个性的“人”来看,要学会尊重、关怀每一个学生。从社会学的角色理论出发,我们可以看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有多重角色的,教师不仅要扮演知识传授者、学习引导者的角色还需要扮演道德感化着、情感关怀者等角色。而学生也扮演相应角色与教师进行互动。在互动过程中如果教师没能关怀到每个学生,尤其是内心敏感的学生则可能给师生关系埋下隐患,也可能对学生心理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显得尤为重要。

以诺丁斯为代表的女性伦理特别强调关怀的意义 ,认为关怀和被关怀是人类的基本需要 ,人们彼此都需要其他人的关怀 ,需要被理解、被给予、被接受、被尊重和被承认【1】

而在学校中这种关怀伦理则体现为师生间的关怀,学校不能知识关注学生学业发展,还应当重视关怀教育。教师不仅是个“教育者”还是个“关怀者”。虽然我们说关怀应当是双向的,但是在课堂上仍然是以教师对学生进行关怀为主。而“人文关怀”则是对“关怀”一词的内涵丰富化。百度百科里对于“人文关怀”这个词语的解释是:人文关怀,一般认为发端于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等。【2】人文关怀应当关心人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并能够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教师眼中的学生不仅是一种物质生命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存在。教师对学生的关怀应当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不仅是在学业上给予重视,还应当对于学生道德生成、情感诉求以及心理发展给予重视。

在课堂上,教师的“人文关怀”对于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构建和谐课堂以及学生全面发展等都有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如下:一是满足学生情感诉求,让学生感受到温暖与被尊重的满足,从而增进师生情感交流,对于师生之间人际交往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课堂教学的主要参与者是教师与学生,而二者之间关系的协调往往也是依赖于两者进行交互地协调。教师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能够给学生一种无法替代的感动,这种感动对于师生良好关系的培养至关重要。此外教师通过透露人文关怀的言行会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影响,让学生对于“关怀”进行内化成为自己情感能力从而对于教师进行关怀。二是课堂上教师的人文关怀既然有利于建立良好师生关系,那么进而对于构建和谐课堂无疑会有积极作用。因为和谐课堂其核心在于师生关系的和谐。因此教师人文关怀在某种程度上会对构建和谐课堂起到无法忽视的重要作用。三是教师人文关怀有利于学生情感能力培养,有利于学生多方面发展,从而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如今学校教育依然以知识教育为主,忽视对学生情感、心理等方面的教育,而社会对与人才的需要不再只是高智商、高文凭的学生,更是有能力、有情感、有道德的人。学校教育应当重视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更好地发展成为社会人。教师人文关怀会如春雨滋润学生的心灵,对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道德情感养成起到春风化雨的作用。

二.对课堂教师人文关怀缺失现象的反思——以上述案例为例

在前面所说举的案例中存在以下几点问题:最重要的问题是忽视人文关怀,其具体表现有一是教师奖惩不当,易造成学生心理相对失衡;二是教师没能给学生更加广泛的关注。接下来我将针对以上问题展开反思。

    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奖励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生本无可非议,但是,我们知道这种奖励还需要注意很多问题。如果教师没有把握好奖惩的尺度则可能“引发学生消极归因,甚至损害原来已有了的宝贵的内源性动机”,即莱铂所说的外部奖励的隐蔽性代价。【3】在这个课堂上教师对于奖品发放由于时间关系只是对于部分回答正确的同学进行奖励,而对于另外一些回答也很好或是认识到自己错误的同学没有给予恰当的奖励,可能造成学生心理相对失衡。把得不到奖品归结于自己表现不好或是老师偏心,无论是哪种归因都是不利于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更严重地事对于学生健康心态培养不利。

    教师对学生的关怀还不应当只是局限于部分学生而应当普及全班同学。虽然要做到这一点很困难,但我们认为这并不是不可能的。这个课堂上的教师并没有真正关怀到全班同学,除了像学生乙一样整堂课都在积极举手却一次没被喊到的同学外,还有一直没举手而教师也没有去关注的同学。教师没能考虑到学生的归属感与自我实现的需求。而这种人文关怀的缺失会造成学生产生“我被忽视”的消极想法,不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可以说教师的这种人文关怀缺失在某种意义上是对学生进行隐性打击。

    这个班级的学生都是小学生,他们还处于童年中期。此阶段的儿童不仅在认知上有长足发展如注意、记忆、推理等信息加工能力的提高,成为主动的知识建构者,而且在情感意志上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其中自尊被调整到一个更符合实际的水平。所谓的自尊是指“对自我的评价而产生的一种自我价值感”。【4】小学生的自尊感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日常行为表现,而自尊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教师评价就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如果教师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给予正确的评价那么有利于学生自尊心水平的提高;但如果教师没能够给予学生自尊心的尊重,那么则可能造成学生自尊心水平的降低甚至造成学生自卑心理。而研究表明很多成人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与其童年时形成的自卑心理有关。在这个课堂上的教师对于像学生甲这样回答问题错的学生没有利用启发诱导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认识到错误所在,而是让他直接坐下让别的同学回答并给予答对者奖励,这会使得学生自尊心受挫。

在心理学上,有种罗森塔尔效应(Rosenthal effect)又称皮格尔翁效应,是指教师期望对学生行为发生影响,教师对学生期望与学生的表现优秀程度成正相关。因此,教师应当关注每一个同学,并给予学生更多积极地鼓励与肯定。除此以外,教师还要重视学生人格发展,因为“人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格而成长的,单纯着眼于认知活动与智力发展,人格是不能获得健全的成长的。”【5】教师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更应关怀学生情感意志发展。尤其是在数学课上,由于学科性质很可能使得教师关注学生思维训练而忽视对学生的情感意志培养,但美国数学家玻利亚就曾说:“教学生解题是意志的教育,如果学生在学校里没有机会尝尽为求解而奋斗的喜怒哀乐,那么数学教育就在最重要的地方失败了。”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是数学教学仍然要包含着对于学生情感意志的培养,反而在自然科学学科中人文教育亦很重要。因此课堂上教师人文关怀不仅包括对学生的情感、意志、个性等多方面的关心,还包括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文教育。

三.对形成课堂上教师人文关怀的建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6】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以授业解惑为职业义务,更要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那么如何形成课堂上的教师人文关怀呢?

(一)   建立情感师范教育,培养具有人文主义精神的新时代教师。

所谓情感师范教育(effective teacher education)是指在各级师范教育中加强对师范生情感素质方面的培养使师范生在未来师范职业中善于与学生顺利进行情感交往,对学生情感进行导向。情感师范教育出现于国外20世纪70年代对师范教育提出的教育改革思路与实践操作。而我国如今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成绩提高,注重对学生知识教育,缺乏与学生的情感交往,课堂变成知识工厂而不是具有生命活力的教学情境,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小学生的情感已经更加丰富了,而教师也是小学生重要他人之一,如果教师没能关怀他们的情感诉求则可能导致小学生情感需要的缺失,易导致冷漠、自卑等不利的心理问题。加强对教师的情感师范教育要求加强教师的同情心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以及情感素质提升等,使得教师更加具有人文主义精神。从而在课堂上能够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只有充满关怀的课堂才是和谐之光焕发的课堂。

(二)   推进学校对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多元化,注重对师生关系维度的评价。

    学校对于教师的评价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教师教学方向有导向作用。学校不应当以班级学业成绩作为唯一或主要评价标准,而应当对教师教学各方面进行全面评价。对于师生关系的这一维度应当受到重视,从师生关系这一维度出发,评价教师对学生人文关怀程度、教师情感联系牢固与否,能够给教师有效的评估反馈,从而对于教师教学行为的修正具有正向引导作用。当部分缺失人文关怀的教师意识到自己缺陷所在就有利于教师通过自省、反思,从而成长为更富人文精神关怀每个学生的好教师。

(三)   教师注重在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尤其是与学生的情感互动。

    课堂教学不应当是教师的“独角戏”,而应当是师生间的互动交往。师生共同参与到课堂教学,才能保证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的形成。在互动当中教师还要注意的是应让每个同学都参与到师生互动当中。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不仅仅是存在于学习交流而应当更加重视情感互动。教师以自己的关怀感化学生,学生对教师产生“爱师”感从而形成积极的师生关系。而师生的情感互动也是教师进行人文关怀的场域所在。

(四)   教师对学生进行关怀教育,应意识地进行“逆向关怀”。

教师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还应当包含对学生的关怀教育。因为教师人文关怀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建立良好师生关系,营造良好课堂氛围,还应当是通过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感化学生,让学生具备人文素养,具有关怀他人的能力。这对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与社会化的完成具有重要意义。除了这种正向关怀外还应当包含“逆向关怀”,或者说是挫折教育,通过教师对学生有意识地进行意志力、心理承受能力等训练,使得学生具备良好的抗挫折能力,在面对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挫折能够很好的处理。

 

参考文献:

[1] 肖巍.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 M〕.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99.

[2] http://baike.baidu.com/view/24377.htm#1

[3]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 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

[4] 方福熹、方格.儿童发展心理学〔 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