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
(2010-04-15 15:36:06)
标签:
教育 |
一.《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产生背景
而有趣的是,被誉为现代课程领域最有影响的理论构架——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最初是诞生于“八年研究”一次午餐的餐巾纸上。当然,这并不会消减这本书的价值,实践证明这本书不仅推进了美国教育发展,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其他国家课程编制。
如今,当自己度过次书再次回首时,仍为书中的智慧与科学性所叹服。而当自己联系到中国现如今教育现状时,又不禁思考在新时代大环境下,中国应该如何对待泰勒的《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
二.我对《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的理解与自己的见解
(一)对《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整体理解(对本书大体介绍)
泰勒的《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是围绕着学校应达到何种教育目标(确定目标)、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选择经验)、怎样才能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组织经验)以及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评价结果)这几方面来进行研究的。泰勒并不是给大家现成的答案,毕竟这没有一个永恒正确而且唯一的答案,更多时候这需要考虑到课程编制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情境。泰勒如同一个手提明灯的智者为我们指引着通向课程编制道路的方向。
《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没有杜威的《爱弥儿》那样富有故事性,没有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那样饱含哲思,但是依然不失为经典之作。因为泰勒用最平实的语言指导我们进行课程编制,也许你会认为如果自己不是走上课程编制这条路,那么这本书便失去了意义。但是,我可以很肯定的说,这本致力于指导课程编制的书籍也同样对其他教育研究者、教师有重要影响。而我们作为教育学专业的学生,无论以后所研究的是教育学的何种领域都不能忘记我们所要做的研究是要服务于中国教育现状并由此思考如何让教育推动个人进步与社会发展。此时,我们研究教育尤其是研究将个人进步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的学校教育必须要考虑到教育目标、教育经验、教育评估等各方面。那么,《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则是值得我们进行参考深思的经典名著。
(二)对《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具体内容的见解
在泰勒看来,“我们如果要系统地、理智地研究某一教育计划,首先必须确定所要达到的各种教育目标。”那么教育目标应该如何进行选择呢?泰勒综合了当时各教育学派的观点,认为对学生的研究、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以及学科专家的建议是确定教育目标的主要的三大来源,而通过教育哲学和学习心理学两把筛子的筛选,最终我们可以“选择一定数量的既能在可利用的时间内以相当高的程度实际达到的,又确实重要的目标”。
当然教育目标的确定不仅仅要通过泰勒所陈述的教育来源和两把“筛子”进行选择,而且随着社会发展,如今的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泰勒所设定的框架中,我们应该用多维视角审视现代教育理论,观察教育现状,从而在确定教育目标上考虑得更加全面。
光是确定好教育目标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选择合适的学习经验。
在谈选择学习经验的一般原则前我们必须明白什么是“学习经验”。
在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学习经验”关键在于学习者做了什么。老师课堂上所说的内容是一样的,但是不同学生从教师那所主动学到的是不同的。这样,不同的学生所得到的学习经验也是不同的。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要关注的不单纯是展现在学生面前的东西而是他为学生提供了怎样的经验。如果一个教师只是将教学大纲上的规定内容原原本本灌输给学生,而不考虑到学生需要获得怎样的学习经验以及如何获得理想的学习经验,这样的教学效果是不尽人意的。因为学习经验的获得需要学习者与其环境的互动,并能够对环境中某些特征产生反应,而且即使外部条件看来一样但可能不同的学习者获得不同的经验,所以,这就要求教师担负起相当大的责任——“既要构建多方面的情境以使它们能在所有学生身上唤起期望的经验;又或者教师要使经验多样化,这样才能提供一些很可能对全班每一个学生都重要的经验。”
第一,学习经验要为学生提供机会来实践给定目标所隐含的行为。在教学过程中想要学习者实现既定目标,必然需要学习者实践该目标的隐含行为,处理其隐含的相关内容。教师是通过营造环境、构建情境来为学生提供教育经验,促进学生获得学习经验的,那么在学习经验选择上教师就应该注意他所选择的学习经验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来达到教育目标的而且教师能够提供与之相应的教育经验。
爱因斯坦说过:“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教师在选择学习经验时就要考虑到学习者的心理特性,激发学习者的兴趣热情,这样教育的过程才是有意义的,而学习的过程也将是快乐的。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就应该注意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新颖的授课手段、活跃的课堂气氛来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使学习者产生无意注意从而与外部环境产生互动,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也能够获得满足感。另一方面,凡是能满足人需要符合人的兴趣的事物就能引起注意,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考虑到学生心理,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来授课。
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教师在选择学习经验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尤其是尊重与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也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所要营造的情境是能够激发学习者主动积极性的。教师应该在教学时以满足学习者需要为目的之一,在满足学习者需要的同时满足自己自我实现的需要,将学生需要的满足与自己需要的满足有机结合。
第三,这些经验需要适合学生的成就水平、心理倾向等,经验所引起的反应是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背景、学生自身学习条件,学生他已有的经验是什么,学习者有怎样的学习动机等。通过对学生的全面了解,教师可以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经验。比如,在教幼儿计算,我们应考虑到学习者的思维水平与特征,选择形象的教学方法提供适合的学习经验。
第四,有许多特定的经验能用来实现同样的教育目标。因此,在考虑学习经验选择时教师还要注意不能固守预定的学习经验,要在教学过程中灵活选择。
第五,同样的学习经验常常会产生多种结果。我们要辨证看待这些结果。因为这种结果既可能会是精心设计的学习经验帮助了多种目标的实现,也有可能产生期望之外的不良结果。所以,教师在选择学习经验时还需要全面考虑,多思考学习经验所可能产生的多种结果,然后进行分析选出最优学习经验,尽量使其结果是积极有益的。
除此以外,我们还应该认识到教育要关注学生的需要与兴趣,而且就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素质这一问题,学习经验应该使学生看到自己以往反应方式的不当之处,激励学生去尝试新的反应方式,并且进行指导。教育的目的不是教育而是让受教育者能够培养自学能力。
教育往往是以一种滴水石穿的方式产生作用的,通过有效地组织学习经验遵循泰勒所提出的“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的准则。泰勒对美国当时学校课程组织结构的实践,将学科学习经验进行系统的分析与归类。
而在课教学过程中我们又必须进行有效地评价,这种评价不仅仅是对教学实际是否实现教育目标进行检验,更是作为反馈信息来了解课程哪些方面是有效的,哪些方面是值得改进的。这种评价也会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
三.对泰勒的《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的反思
一种理论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泰勒的《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虽然是课程编制的权威指导书,但是我们还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发展、理论创新,《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所提供的范式也有一些局限。比如说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不可避免的对学校教育产生影响,那么在课程编制上我们必须考虑到这一因素,但是如果教条性的理解泰勒的《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我们会发现里面并没有为我们提供量身定做的编制课程范式。所以我们应该通过对实际的审视从而联系中国国情进行修正,最终使学校教育更好地实现合理的教育目标。
中国国情具有特殊性,虽然像韩寒等人激进地认为所谓中国特殊国情是借口,但是,当我们回顾历史思考实际,我们会发现中国教育状况的确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单单依靠借鉴外国教育经验与理论是远远不够的。而且,一味根据外国教育思想办学而未考虑到中国国情则会导致中国教育与中国国情的矛盾。这种矛盾如果没有进行很好的解决,势必会影响中国发展进程。因此,在我们借鉴泰勒《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时,必须要考虑到中国教育具体情况,将现实与理论相结合从而编制更符合中国教育的课程,当然这种课程不仅仅要依据中国国情还要考虑到世界教育发展趋势从而促进中国教育更好地发展,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