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新生学习适应不良现象及对策研究
(2010-02-26 19:10:40)
标签:
杂谈 |
分类: 思想的声音 |
论大一新生学习适应不良现象及对策研究
摘要:刚入大学的新生们在享受着大学自由之风的同时面对着种种挑战。而部分学生所出现的学习适应不良现象引起了较广泛的关注。通过对大一新生学习适应不良现象进行调查研究,本文从学生心理因素、学习态度与方法、大学课程安排和大学教师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原因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端正学习态度、改善学校教学等对策。以此为新生适应大学学习提供指导。
关键词:大一新生;学习适应;不良现象;原因;对策
九月的大学校园又迎来了一群活力四射的学子。大一新生们满怀欣喜地开始了忙碌而快乐的大学生活。但同时,他们面对着种种挑战。“如何适应大学学习”成为新生们最为困惑的问题之一。我们通过对大一新生进行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适应大学学习,但是依然有部分学生出现学习适应不良现象。为了让大一新生早日适应大学学习,接下来我们将对大一新生学习适应的不良现象进行分析。
一、大一新生学习适应不良现象的表现
“适应”在心理学上一般是个体调整自己的机体和心理状态,使之与环境条件的要求相符合,这是个体与各种环境因素连续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就“适应”而言,包含了个体、环境与改变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改变是“适应”的中心环节,现代意义上的“改变”不仅包括个体改变自身以适应环境,而且也包括个体改变环境使之满足自己的需要,从而达到个体和环境的和谐。“适应性”则指个体在这种使自己的机体和心理状态适应环境要求时表现出来的特征。因此“学习适应”是指学生个体主动调整自身以与学习环境要求相符合,包含学生、学习环境与改变三个部分。“学习适应性”则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调整自身,适应学习环境的能力倾向是个体“超越学习情境中的障碍的倾向”或“个体克服困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倾向”,也即学习的适应能力。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好,能提高学业成绩;相反,学生的学习适应不良,则会导致学业不良。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一新生学习适应不良现象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第一,无法适应大学教师上课。大学教师的讲课会对教材进行取舍有时甚至不会按教材讲解,课后同学也很难见到老师。有的同学不能适应这一新特点,常会感到听课顾此失彼,失去学习兴趣和信心。第二,无法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对所学不同科目无法采用相适应的学习方法,无法科学用脑,学习效果差,在临近考试期间也无法有效地复习。第三,学习无计划性,学习效率低下。有的同学在学习上缺乏统筹安排,处于被动地位。有的同学在学习上不能够合理的分配精力,无法有效地管理时间从而导致学习效率低下。第四,出现学习怠慢的情况。进入大学,学习压力相对较小,有的同学会抱着放松态度或是积极参与各类活动从而怠慢了学业,学习兴趣降低。第五,少数同学出现学习吃力的现象。这些同学感到大学学习难度大、教学方式无法适应,会觉得大学学习难度超过自己所能适应程度。
二、造成学习适应不良现象的原因分析
学习适应不良现象的产生存在多方面的原因,经过调查发现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一)诸多心理因素的困扰
1.存在依赖心理。大学之前很多同学往往处于家长和老师督促下进行被动地学习,在这种被动的情境下,学生养成了一种依赖心理。然而到了大学后,没有了家长的耳提面命、老师的严厉管教,有些存在依赖心理的同学就无法独立自主地进行学习。这种依赖心理也会对学生个体主动调整产生阻碍作用,从而对于学生适应大学自主学习不利影响。
2.存在空虚心理。在中学时期,学生往往一心扑在学习上,每天围绕着学习将时间安排的紧凑,整日处于忙碌的状态。然而大学的学习负担相对较低,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主安排的时间,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的时间管理意识,学生往往会产生空虚的心理。还有一些同学以前定下的目标是考上大学,如今这个目标实现了,由于没能够及早定下更远大的目标,从而导致一种空虚心理,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这种心理会诱发厌倦情绪,对于学业没能够产生兴趣、热情。在学生适应大学学习这一过程中起消极影响。
3.存在矛盾心理。在调查访谈中我们发现大一新生的矛盾心理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进入大学之前同学们往往对大学学习生活产生众多的幻想,并且会对大学学习充满憧憬。但是当他们踏入大学校门后会发现大学的学习与中学相比需要投入精力,需要掌握与之前不同的方法,需要自主独立。想在学习上取得成功并非易事。有些同学虽然在理想中规划好自己的学习,希望自己仍能够勤奋学习,但在现实中往往会因为种种因素无法实现。还有些同学在自我评估时未能正确对待理想中的“自我”与现实中的“自我“。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得部分同学产生厌学情绪,从而无法很好的适应大学学习。二是自豪感与自卑感的矛盾。能够在高考中取得胜利成功进入大学的学生们内心中自然会存在自豪感,但另一方面面对与自己同样优秀甚至比自己更优秀的同学,自己无法像在中学时期那么突出成为老师的“宠儿”,又会产生一种自卑心理。对自己在班级学习地位定位会有所偏差,这种复杂的心理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自己在学习上有效发挥自己的能力,适应大学学习。
(二)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不当
1.学习态度不端正
首先,对于学习目标意识程度较低。虽然在开学时学校会组织安排“大学学习生涯规划大赛”以此来鼓励大一新生及早树立学习目标,摆脱学习茫然的局面。但是依然有部分同学的学习目标意识程度低,未能科学的树立学习目标,有些同学还会抱有“作一天和尚,敲一天钟”那种消极的学习态度。其次,对学习对象的喜爱程度较低。在学习适应不良的学生中,有些新生是因为对自己所学专业不喜爱,对于大学课程不感兴趣,从而对于学习自身的适应意识薄弱。再次,对学习成就的追求程度不当,在学习成就的追求中有两种不可取的态度:一种是对于学习成就并不愿意花费精力努力追求,另一种是对于学习成就的追求过强,一心希望获得学习成绩优秀而“两耳不闻窗外事”对于学习以外的事物不感兴趣。这两种都不是正确的态度,而这两种态度不仅会对学习效果产生不良影响也不利于学习适应。最后,对学习活动无法坚持,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有些学习适应不良的学生在学习活动进行方面没有足够的毅力与恒心。并且自己对利用课外时间加强学习活动的意识较弱。
2.学习方法不当
进入大学后,学生面对着更加丰富的学科,不同的学科有其相对应的学习方法。但是部分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存在着一些误区。误区一:只要勤奋就能学好。有些学习适应不良的学生由于没有掌握其科学正确的学习方法只是一味蛮干从而导致学习效率低下。误区二:学习时间越长越好。有些同学为求心理安慰,会花大量的时间进行学习,但是成绩反映的学习效率仍不尽如人意,并且内心会觉得苦恼痛苦。
除了以上两个误区外,经过我们的调查研究发现出现学习适应不良现象的大一新生还存在掌握错误学习方法。主要有:(1)“学而不思”,有的同学只是一味依靠死记硬背或长时间无效率地学习而并没有多去思考如何理解所学知识、如何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的目的不在于记住多少“死”知识,而是我们在积累了学习经验后能够将它加以运用。(2)缺乏个性化的方法,在我们所调查的出现学习适应不良的同学中大多数同学并没有根据自己的个性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要么是对于各科用千篇一律的方法要么就是盲从别人的学习方法对于自己的学习方法没有主见。
(三)课程设置和教学同中学存在较大差异
大学课程设置与中学的课程设置是有很大区别的。没有了固定的教室、没有了单一的课程、宽松的管理、课程时间安排不均,这让刚入大学的新生产生迷茫与不适。中学课程安排模式与大学课程安排模式差别较大,而中间衔接不够好是诱发大一新生学习适应不良的因素之一。根据我们和一些高校的新生交流发现课程安排中一些不合理之处也成为他们学习适应不良的因素之一,比如在课程安排上没有考虑到学生自身接受能力、课程门类繁多、专业课设置较晚这些不仅会影响到学生学习效果也会或多或少影响到他们对大学的学习适应。
经过我们调查研究发现:学习适应性不良产生的原因就教学方面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各教师教学风格迥异并且与中学教师教学方法有很大不同。这使得学生无法尽快转变听课方式,从而产生适应不良现象。二是有些大学教师未能够对自己的教学负责,没有从学生的立场考虑,在教学上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从而使得学生产生消极态度。这不仅不利于学生适应大学学习而且会让学生降低学习动力无法高效学习。三是学生在中学时所受到的教学往往是以灌输知识为主,按部就班进行教学而在大学往往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强调学生的思维锻炼。中学与大学在教学上没能很好的衔接,从而造成学生学习适应不良。
(四)其他原因
除了以上几点原因以外,我们发现还有诸如社会舆论上大学“教育无用论”给进入大学的新生带来消极影响,还有学生的家庭环境也是值得分析的。因为某些家长缺乏对孩子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溺爱孩子从而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无法很好的适应大学学习生活。
三.消除学习适应不良现象的对策
(一)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由中学生转型到大学生不仅是角色的转变而且大一新生正处于心理转型阶段,因此需要学校与老师多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增强学生心理素质。可以为大一新生开设一门心理健康教育课,通过一系列心理健康活动、心理辅导、心理教育从而增强学生心理素质。科学的心理教育引导让大一新生能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也可以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加心理健康讲座等活动,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来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掌握大学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大一新生能够通过与同学的交流、与老师进行交流以及自己的探索从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制定好大学学习计划,并进行阶段测评从而有条理地学习。大一新生应该树立好学习目标,以科学严谨、创新自主的学习态度进行学习。这样使得学习有效率也会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学习。
(三)增强班级凝聚力,创造良好学习氛围。一个有凝聚力积极向上的班级无疑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地影响。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让自己的班级成为一个有上进心、积极学习的集体。在这种学习氛围下,学生不仅能够有效地学习而且会很好地适应大学学习。
(四)合理安排课程,提高教学质量。大学课程膨胀、门类繁多、教学质量有的不尽如人意,这些问题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学习适应。通过对课程进行精简减少学生学习压力,合理安排课程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大学学习。提高教师的素质,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增强教师责任感。教师在学校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个有责任心,在课堂上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师会促进学生学习。
(五)重视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的结合。大学学习不仅仅停留在课堂的学习还应该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习变得更加丰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开拓学生思维,增强创新能力,提高学习质量。这种教学也会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学习。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开展各种讲座、报告使学生开拓视野
(六)作好大学生涯规划,利用大学丰富学习资源。大一时学校会进行大学生涯规划大赛,大一新生通过此类比赛,认真规划好大学学习,为今后的大学学习提供督促作用,更好地适应大学学习。通过对自己较为全面的了解,在科学的计划下更好的进行学习。大学有着丰富的学习资源,大学生应该把握好网络资源、图书馆、实验室等,从而尽快学会利用这些丰富的资源让自己更好地学习。
我们相信通过学校对大一新生心理的关注,大一新生在学校的自我锻炼,学习适应不良现象会得到改善。大学的学习与中学不同,这必然要求大一新生进行心理角色的转变,只有增强自己的学习适应性,即使抓住学习的机遇,才能在大学学习上做到更好。
主要参考文献:
[1] 刘俊庭、吴纪饶主编《大学生健康教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001重印)
[2] 郭晋武、谭晓东主编《大学生健康》(下册):心理卫生与行为健康篇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3] 熊笃、石玲编著《大学生成才素质与学习方法》 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4] 莫雷、张卫等著《学习心理研究》 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