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醉翁丰乐亭记》 译文
(2013-05-19 22:26:38)分类: 语文课堂 |
《重修醉翁丰乐亭记》译文
(明)叶向高
醉翁、丰乐二亭,皆以欧阳文忠故闻于天下。余三过滁阳,皆未成游。甲辰之冬,以报满道滁,则仲山林先生长仆寺闻余来甚喜,治具饮余于丰乐。诘朝游醉翁,放于琅琊觞焉。于是生平之所心艳神往,以为不了之愿者,至是而始偿。顾其山童水涸,求所谓林壑之美,蔚然而深秀者,差不逮干。所闻亭之翼然者,寝以颓;酿泉之潺然者,寝以淹塞而不治也。心窃叹之。州守卢君方谋修葺而未竟。
醉翁亭、丰乐亭两处名亭,都是因为欧阳文忠公的原因而名闻天下。我三次路过滁阳,都未能游成。甲辰年冬天,因任职期满,途经滁州,驻守滁州主管马政的太仆寺卿仲山林先生听说我要来此非常高兴,准备好菜肴酒具在丰乐亭请我喝酒。第二天一早,陪我一道游玩醉翁亭,(并准备)在琅琊山(醉翁亭畔与我)开怀畅饮。此刻,我觉得平生所神往的地方,本以为实现不了的心愿,到今天才得以偿还。(但是,行走在琅琊山道),环顾四周,山岭光秃秃的,山涧的清泉干涸了,寻找(文忠公)所说的秀美的树林山谷,林木茂盛、幽深秀丽的琅琊山,几乎找不到它的踪影。传闻中亭角像鸟的翅膀般翘起的醉翁亭,已经倒伏并破败不堪;酿泉旁的潺潺流水,也已经淤塞而没有疏通。(对此),我暗自惋惜。滁州地方官卢君(见到我失望的表情,告诉我,他们)正谋划重修(醉翁亭景区),只是还没有来得及实施。
其明年,余复至留都,仲山先生则以书告余曰:吾顷者再游醉翁矣,是非与子同游之醉翁也。吾视其途径甚殊,其若堂若阁若祠,无不饰者。其泉之翳郁者,浚而加香,且护以周垣,毋使滓秽矣。其梅之手植于文忠者,若增芳妍。其池之环亭者,疏泉注之,毋使虞涸。又周为石栏,可倚而临池且望梅也。其循池东折复南而为皆春亭,业已久圮,则砌而新之,旁之曰“山高水清”。又决池水环之,复注为半池,如玦如钩,疏而为涧,可以流觞矣。凡此皆守君之画也。其木石佣作之费为金百,而醉翁居十之八。公帑民间,不费一钱,凡此皆守君之捐也。夫吾与子之游,于今半载耳,而景象之异,至于如此。吾恨不得与子载酒其间,共赏今日之胜,愿吾子记之。
第二年,我又来到留都南京,仲山林先生寄来一封书信告诉我说:“我前不久第二次游览了醉翁亭,这个醉翁亭已不是我和你(上次)一道游览的(破败的)醉翁亭了。我观察它的游山路径很不相同,那些像堂像阁像祠的建筑,没有不粉饰一新的。那隐藏在茂密树林中的(淤塞的)酿泉,已被疏浚通了,它的沿岸栽种着四季飘香的花草树木,而且,在它的四周砌上了防护围栏,不再让污秽的杂物污染泉水。那棵欧阳文忠公亲手栽种的梅树,仿佛增添了容颜和芳香。那个环绕醉翁亭的池水,(也已)疏通山泉注进(活水),不再让人担心(它会)干涸。另外,它的四周砌上了青石围栏,(游客)可以伏在围栏上观赏清澈的池水,远望池畔的梅树。那个沿着池水先向东折再向南拐的已经倒塌了很久的“皆春亭”,(现在已经)重新修复并粉饰一新,旁边题上“山高水清”的牌匾。另外,挖开醉翁亭畔的池水,(让它)再次注进(新的)像玉玦又像弯钩(般曲折)的半池中。疏通后(注进池中的山泉)形成的水漕上,可以放上酒杯让它随意流淌了。(以上这些)都是滁州地方官卢君的心血啊。那些用在木料石头以及工钱上的花费总共需要一百两银子,而醉翁亭占了十分之八。(但是,它)没有花费公款和民间捐赠的一分钱,(这些支出)都是卢君的个人捐资。我和你游赏醉翁亭的时候,距今只不过半年罢了,但是,醉翁亭的景观(前后)截然不同,竟然达到这种程度!不能和你带着美酒,徜徉其间,一道欣赏今日的美景,我感到十分遗憾,(但我)希望你(能)记住这件盛事。”
余惟知自元祐以前,琅琊之山川寂寥无闻,至文忠而始著。自文忠以后,琅琊之山川虽著,久而渐以废,至今日而始复。计其时世,皆当国家熙隆,久道化成之日。方宋之盛,滁介江淮,舟车商贾之所不至。而今日之滁则南北冠盖之所经,其民困于征发,而失其本业,萧条穷苦,无以为生。为长吏者亦日奔走逢迎,束带于腰,经营厨传之不暇,而暇及于山水之乐,又使其民从之游而乐乎?盖其时势之不同,有如此者,守君日夜孜孜拊循其疲民而与之休息,故其民虽病而有起色,虽劳顿困蹙而常有宽然自裕之意。而守君因得以其暇隙,搜访名贤之故迹而复其旧观,使滁之人伛偻提携而往游者,几若文忠之盛。以今程昔,其难易不十倍哉。而文忠为守,虽日以苍颜白发颓然于两亭之间,不闻其时有如林先生者,以一代名流从容览眺,以共增山水之重,是尤守君之可自诧于文忠者也。
我只知道,截至元祐年间,琅琊山山川景物(都是)默默无闻的,直到欧阳文忠公时代才开始出名。从欧阳文忠公以后,琅琊山的山川景物虽然出名,(但是,因为距离欧阳文忠公的)时代越来越远而逐渐(淡忘并被)废弃,直到今天才开始(重新)修复。考察它(兴盛的)时代,都是在国家处于太平盛世,长期受到道德教化并有所成功的时刻。当年,宋朝国运昌隆时,滁州处在长江淮河之间,车船商贾很少来此。而现在的滁州,(已经变成)南来北往官员的必经之地。这里的百姓被(无休止地)征发搞得困苦不堪,农业生产被耽误了,百业萧条,生活贫困,(几乎)无法生存(下去)。做地方官的也是每天忙于前后奔走迎接上司。系上围裙,亲自操持饭菜还没空,哪有闲空享受到游山玩水带来的快乐,同时,又使他的百姓跟随他游山玩水并享受到此中的快乐呢?大概时代和情势不同,造成(琅琊山盛衰)有如此(之大)。现在,本地的地方官卢君,时时刻刻一心一意地安抚着他的疲惫不堪的百姓,让他们得以休养生息,所以,这里的百姓生活虽然(依然)困顿却略有好转,虽然劳累疲倦处境窘迫却常常有宽裕自足的感觉。而地方官也因此找到闲暇,搜寻名贤的旧迹,并使它恢复原貌,使滁地的百姓扶老携幼前往游玩,其盛况几乎像欧阳文忠公时代。用今天来衡量当年(花费的精力),困难不下于十倍吧。欧阳文忠公担任滁州太守,虽然每天以苍老的容颜,雪白的头发,醉倒在两亭之间,没有听说他那时的处境有像林先生(现在这样困难)的。欧阳修凭着一代名流悠闲舒缓地揽胜远眺,以此增添山水的景致,这尤其是太守卢君在欧阳文忠公面前值得惊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