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拴住男人的心,填饱男人的胃

(2013-02-28 09:06:43)
标签:

一顿饭

视线

特点

年初五

分类: 随笔

      http://s10/mw690/62648936td685877cba69&690

    有人说,理想是内裤。存在,但不易在大众前显现。我呢,已经退出了大众的视线。当然仅存的理想也就谈不上向众人告示的必要。而且更没有伟岸高大可言了。事实上也真得缩成了需低头才见的小小小。

    那也不妨说说吧。有人说,烹饪得有创新。得与时俱进。坦言,直到现在我才品出了其中的滋味。才构建成我小小的,不值一提的追求。

    从小的家庭氛围就是重吃不重穿。这也许就是内敛低调的最好演绎吧。所以,少不了品尝了各种特色。

    后来走了不少地方。各种菜系也略有比较。

    再以后回江南了。除仍能走南闯北外,学校曾办过烹饪班。每个学生100道菜谱的掌握,是他们得到毕业证的必然。而且也是由每个学生获取三级或二级红案、白案证书作为前提的。

    记得当时我怕师傅们紧张(以为我是来检查教学的),硬是躲在学生后面学啊。在学生考核中听专家审啊评啊。——真是在偷艺。不过不是觊觎成名厨,而只想利用机会改善家庭生活情趣。

    所以,日积月累之后,我自信我的手艺不差。后来在与别人的交谈中,特别在与学生的聊天中还经常显摆。还真得得到过不少瞠目结舌的诧异与首肯呢。

    可是,好景不长啊,得到家中多数人的点头越来越难了。——由于工作性质的关系,家人逗留各类饭桌是必修课程。于是,饭馆的创新拉住了他们的身躯,拴住了他们两个的舌头。使他们的舌蕾受到强有力的牵制,人也随之乖乖投降了。就像负心郞痴迷地瘫跪在石榴裙下……

     呵,好强的性格迫使我走出门户。好在他们不是“香蕉”。不用我拿西餐击破。

     一看,当年金龙鱼片排成的《一帆风顺》漂走了,期盼股票飞涨的铺满大盘的半个牛头《牛气冲天》也销声匿迹了。讨厌的海怪成仙飞了,海参鱼翅等水鲜少了,富贵虾也不在竹签上挺胸献媚了。只是辣,大刀阔斧在各地亮像。真是势不可挡。就说那挤进苏帮菜馆的《水煮牛肉》,想得是清爽滑嫩。可没咀嚼,那辣,那麻便先声夺人,双管齐下逼得你神经抽搐,不容置疑地催你去体验那名符其实的刻骨铭心。

    吃了一次又一次,去了一家又一家。吃过了,胃疼过了,肚子拉过了……。

    多少次的舌头哆嗦过后我幡然醒悟。多年来不就是这么个流程吗?先是大鱼大肉,接着是海鲜混搭,接踵而至的无外乎是个个菜中加上个辣。甚至青椒红椒链接上个双椒。要不加上个麻。当然另有个特点,就是家庭席占据大势。中低档菜成了主流。

    还好,海鲜虽有个性,也能显现富贵。不过已经走过了这个流程。目前啊,食材海纳百川外,只是主要的食味被辣锁控,那还不好办?加上个酸、甜。太容易了。别的手艺没有什么变啊。还根本不讲究菜系!于是,实践开始了。抄袭开始了。模仿开始了。复制也不成问题。成功也笑脸相迎了。

    随着《舌尖上的中国》风靡一时,各地的食品,各地的混搭构成了当今的创新。就像川味横行一样,我终于抵挡了他们的拒绝……

    昨天元宵节。三个又去了餐馆。当他们隐约感到不满足时,我窃窃自喜。哈哈。我成功了。

    桌上那芥末仍然微苦,辛辣芳香,对口舌有强烈刺激,味道十分独特……。可在今天,我感到味之美;味道格外独特!因为它帮助我重重地刺激了他们两个。——还是家里的好吃。不是吗?就说家中的卫生,有哪个餐厅能攀比得上的呀?!

                     http://s10/mw690/62648936hd69c4343b449&690 

               这是我做的炒鱿鱼
 
                         
http://s11/mw690/62648936h7bdc704329aa&690    苹果鸡翅酸中带鲜

    开发区多的是白领,全国工业产值名列前茅的苏州多的是外来的年轻精英。因而菜场几乎成了老年人的聚会场所。而他们的饭桌不约而同地搬到了邻里中心,超市,酒家,饭店。早上一碗面。中午吃食堂。晚上上饭馆真成了他们的惯势。快速的生活节奏,沉重的工作压力,不菲的工资,必不可少的人际交流都是他们上饭馆的理由。

    正因为吃习惯了吧?年初五那天,一家去了丽丰超市,不就是想少做一顿饭。不料,六七层的超市就数饭店多。而且,不少得等。有的还得在门口等上11桌12桌的翻台!这真是有力的佐证。

   不过,再怎么样,仍然会想起今年过年时的年夜饭,个个赞许。连98岁的老爸也连连点头,不肯放下筷子,嘴里唸叨着好吃,脸笑成了菊花呢!

    那也只是旧有的腌笃鲜,油爆虾,酱鸭,……

http://s11/mw690/62648936hd6af6b5775ca&690这是油爆虾。

http://s7/mw690/62648936hd6af58239cc6&690这是粉丝贝。

   倒是那《全家福》前的,象征全家团圆的肉圆还有点寓意,有点新奇,有点现代味。

    其实那四个肉圆本也只是猪肉做成。不过一个是外香里嫩还渗入点荸荠丁而带有点脆的扬州丸子。一个是加进莲藕泥的云南丸子。一个是略显粉红氤氲姿色的上海虾仁肉丸子,还有一个是加入鱼肉的鲜嫩爽滑的玲珑剔透的苏州丸子了。呵呵,汤是鸡煨的,上面的胡萝卜有着夺目的靓丽,漂着的生菜以春天的碧绿养眼。

    细细琢磨,这也正是小时候常吃的啊。因为回忆,这一切便有了更为浓烈的口味吧?哇,那是久违的味道。那是家当年的味道。更是妈妈的味道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