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春英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784
- 关注人气:66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读《椿树峁》一书有感
(2023-12-12 16:23:36)
我是上周三午后,下楼到快递点取回好友老城姐,给我寄来的《椿树峁》”)一书的。没准备一气呵成。
但回来去掉包装捧在手中,直到晚间上床,始终沉浸在书的叙述中,晚饭只简单地对付了一下。然后一直手不释卷。
《椿树峁》一书于2022年中华书局出版,作者是现居德国的计算机专家谢侯之博士,全书九万字。
书的简介中这样说:“五十多年前的一个冬天,大风将尘土和几个中学毕业生,卷到黄土高原的椿树峁。他们掏地,开荒,修梯田,办乡学;他们学会了炒洋芋,做酸汤,爱上了喝烧酒,吃臊子面;他们在雨里读巴尔扎克,在窑洞中研讨物理假说……这些经历给他们的苦难岁月以慰籍和希望。”
全书作者以平缓的语调,秉笔直抒那刻骨铭心的知青岁月。没有抱怨,没有诟病,没有过多的渲染。但在这平实的记录中,展现了他们插队落户初始生活的艰苦,环境的恶劣,乡民的纯朴;记述了他们在农村生活实践中,引发的一些深刻思考;记录了他们在农作之余,创造条件抓紧一切时间博览群书;记述了他们为了实现理想,坎坷而艰辛的心路历程,同时歌颂了在那特殊历史时期的人性之美,及对岁月,对生活的感恩。读的过程多次令人或荡气回肠,或怦然心动,或不愖回首。
椿树峁,当知青们第一眼看到它时,仿佛来到了外星球。茫茫的黄土高原,满眼的荒山秃岭,蜿蜒曲折七高八低的山间小路,破破烂烂一无所有的旧窑洞,山沟沟里,只有九户人家的小山村!惊慌失措,四顾茫然,前途未卜的沮丧,撞击着每个人的心。
紧接着是吃不饱肚子和长时间重体力的田间劳作;水源的缺乏,翻山越岭取水的艰难;冬天窑洞里没有取煖设备,睡觉时尽其所有的“三明治”和“夹心饼干”;还有三伏天在田间劳作,周边没有一棵树,山上没有一处遮阴的地方,吃罢午饭,锄地的一群人累得各自寻个位置,直接躺倒在地。作者形容当时的场景,像一片晒干的地瓜干。
每日从早到晚艰苦的田间劳作,天天如此,没有周末。饿得心发慌,腿发软,至此还要拼力举起沉重的镢头开荒掏地;往山顶背麦子还好,背粪土何其沉重。将粪土装进高及人肩,铁水桶粗细的羊毛袋,众人帮忙把麻袋横架在颈子上,沉得要命,像个横架的椽子。然后往山上爬,路又不好走。作者说:“像捱了一个世纪,终于撑到了场子上,把麻袋撂地上,人瘫坐麻袋边,腿脚不停在抖。”
其次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吃的故事”。由于知青们肠胃中长期清汤寡水,吃得欲望极为强烈,经常精神会餐。作者在书中说:“这一生中,从来没有在山上,想吃想得那么深刻,把味道记忆咀嚼得那么精致。”
一次作者的妈妈为了给儿子增加点荤腥,不知从哪淘来两条腊肉寄给他,并附信叮嘱要每天吃一点,有计划的细水长流。结果他走了几十里路,取回包裹回到知青点,哥几个迫不及待地蒸了那两条腊肉,结果多一半变成了油,那他们也解馋了一把,最后把油也喝了个精光。
作者还记述了他一次回家探亲,在车站等车时,在一个饭馆破天荒地点了一个糖醋里脊,结果上菜太慢,菜出锅时车站已吹响了即将发车的哨子,他急不可待地放到口中几块,剩下的攥在手中飞奔上车后大块朵颐,结果喉咙烫伤,到家后嗓子严重感染,腮帮脖子肿起。妈妈心疼地说:“你那插队都是什么穷地方嘛,馋得人要变成这样?”这是一段多么令人心酸的回忆啊!
看到此,我突然记起了那句名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艰苦生活的磨砺,让知青们接触到山沟里的底层社会,乡民们随遇而安,顺应天时的生活态度,也给他们带来深深的思考。
副队长一家,在断粮的日子里,从山里背来绵蓬草,然后用棍子敲打出里面的黑草籽,再把草籽磨了喝糊糊。当作者看到时,副队长笑吟吟地说:“不管咋,人有吃上就好!”作者在书中这样说:“这道理浅显深刻,是大山里哲人的言语。那句话的声音,叫我系于脑海,人生得着受用。”
椿树峁是万庄生产大队第三小队,但远离万庄,你要去椿树峁,得从万庄村里往上爬,而且是一条蜿蜒的羊肠小道。你只得慢慢地爬,用村民郭四的话说:“高山奏似怕慢汉低头摇咧。”作者心中暗暗地想:“是啊,爬山低头摇,不要向上看,不要心有企求,这是大山教你行事。与那人生行路相仿,不存奢望,不生念想,就有快乐。……”这就是对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最好诠释,这就是告诉人们要丢弃功利,踏踏实实地去走自己的路!
《椿树峁》更加精彩的章节是“乡学”。那一年,插队知青们通过多种渠道,万庄已走得只剩下了作者和另外一名知青,两人都因出身问题而留在那里。
原来村里教书的知青走了,作者被借到枣圪台乡作乡村教师。班里24个学生,年龄参差不齐。六个年级的学生,坐在一个窑洞,老师要分类施教。几天课上下来,乡亲们说谢老师,“真格好老师”。在大山里,谢老师离经叛道,“不管上面发的课本”,“讲古朝”,娃娃们喜欢,“人人端坐,大气不出”,“都在功课上下心”。谢老师教唐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娃娃们喜欢,“课堂上响起一片玻璃般的童音。谢老师讲“世界宇宙太阳系”,讲“地球是个圆体”,讲昨个的麦哲伦,布鲁诺,讲而今的“人坐飞船上天”,娃娃们喜欢。“谢老师,我们考好了,加一节自然课吧!”从此,寂静的山村夜晚有了朗朗读书声,“庄里人跑来,大惊小怪:咳呀,娃们吃完饭要抢油灯了,再以前莫见过这号怪事……”谢老师心醉了,在书中写到:“那一片清脆的童音,一片脏兮兮,被太阳晒得红红的脸蛋儿,一片稚气可望的眼睛!那是人生路上真情的画儿。”多少年后,作者回忆:“……我在柏林工大……带习题课。站在讲台上。看到下面一大群男女青年的眼睛,那是洋人蓝色的眼睛。我想到了枣圪台。哦,我那片小鹿小兔般的眼睛!那些娃现在在哪里呢?”(此段摘自书中“序一”,谢谢原作者!)多么充满希望,生动而感人的画面啊!
偏僻的山里人尊师重教,像先人那样尊重先生。村里人给谢老师缸里挑满水,院里堆好了做饭烧火的柴草,学生的家长们一次次请老师到家中吃饭,把自家树上结的杏子给老师送来。谢老师在文中说:“……这叫人心里热热的。多年来兴得是把读书人踩了在脚下作践。……而今在这贫穷的小山村儿里,遇上这敬书,敬读书人,像回到了古代。这是些传下来的根底,积在这些不识字的农人心里,厚得像黄土大山,可叹!”
书中还有一幅动人的画面。下雨下雪不出工,窑洞里没有窗子黑得很,知青们就挤坐在门口,借着雨雾的光亮看书。特别是下雪天,也同样坐在窑门口,把门开了看书。窑里没有火,太冷了。大家就把所有能穿的大衣毛衣绒衣毯子被子,都裹上身,包成一个大包,挤坐在门口看书。雪天里窑门口那一个个大包,都低头看书的情景,该有多么奇特而生动啊,如果当年能留下影像,传到今天,一定会是大片!
他们就是在那样“高级图书馆”的环境中,遇到了莱蒙托天、雨果、巴尔扎克、等一堆大腕儿。读到过《红与黑》《浮士德》《当代英雄》等一堆书,那时全部都是毒草。后来大部分知青都走了,剩下他们几位,仍旧油灯下,看力学,看高数,看英语,还不时进行习题运算,忙碌而充实。作者在书中说:“看书,给了人真实的幻想慰籍。我显然是需要幻想慰籍。”
1972年大学恢复了(只招收工农兵学员)。作者在书中说:“年轻,便有痴心,容易妄想。妄想都非分,不自量。但是,哦呀,那个刺激了心跳的1972年。那些画面,生动记得。是大家要走,去上大学。我垂涎了,远处站着。立一旁,羡慕看着……这些同学“红五类”,我家“黑五类”。他们有权利,不会有我权利。”最后村子里只剩下他们两名知青。那是怎样的一段心路历程啊!壮着胆子忐忑不安地去找公社领导,领导明确表示要政审合格才行;不甘心又去找公社书记。书记说:“……政策要讲宽大,招大学有规矩。你好好安心在农村,也一样干革命,不敢胡思乱想。”继续在村子里教娃,继续抓紧一切时间,在煤油灯下积累知识。直到1973年他的父亲又恢复了研究工作,他才得已走出大山,走进了大学校园。
《椿树峁》一书,除了叙述,还是有许多精彩的描写。作者多次在书中描绘那美丽的晚霞和大山里的夜色;描绘山里小女子的热情、麻利和活泼;就连冬闲时村民们聚在一起晒暖阳,拉家常,捉風子都写得妙趣横生,有声有色。
《椿树峁》是一本难得的记录知青岁月的好书,它告诉读者那是一段真实的历史。“那时有那样一群不甘寂寞的年轻人,在那个荒诞不经的年代,艰难地探索着人生,寻找着茫茫云海中属于自己的那片云。……他们没有逃避,没有堕落,没有随波,没有逐流,更没有放弃,做了各自有效或无效的努力,就像书中“野草”里那株岩石夹缝中的小草。”
《椿树峁》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励志好书,它告诉读者,你的人生不管遇到怎样的惊涛骇浪,都不要放弃对理想的追求,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机会总会眷顾那些自强不息的强者。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