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推着自行车去兰陵路菜场,去前心中还嘀咕:菜场恢复了吗?店主们回来了吗?供货渠道畅通了吗?
我带着一串疑问走在街头。今天因为是端午小长假的第一天,地铁六号线儿童医学中心站出入口,没有了封闭前的川流不息;东方路上的花草树木浓密而繁茂,东方电视台门前一如既往地安静而神秘;街道仍然干净而整洁,只是在东方城市花园小区门口,增加了核酸检测亭;路上时不时能看到拎着蔬菜水果的同龄人从我身边走过。无论你怎样想象,也看不出今天与封闭前的街景有什么异样。
兰陵路距我们小区有两站路,在一个老居民区聚集的不宽的街道上。我还离它有一段距离,就已感受到了它浓郁的烟火气。因为不断有拎着水果、蔬菜,手举着艾叶的居民从我身边走过。在这条街上,小吃店、生鲜店、馒头店、煎饼摊、水果店鳞次栉比,而且全部开门迎客,看来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如常的日子又回来了。
菜场门口的地上,放着成堆已扎好的一束束艾叶,每束仅3元,许多上海人都上前选上一束,因南方有端午门前挂艾叶,辟邪防瘟疫的习俗。菜场的蔬菜应有尽有,价格与之前相比,没有明显的增长。形状矮小口味软糯、深受上海人喜爱的小青菜,洁白如玉的春笋、茭白,各种绿叶菜还有南北方都有的各种蔬菜,任你挑选。蚕豆已到了每年上市的尾声。封控期间,我还曾为种蚕豆的菜农担忧过呢!因为每年到蚕豆上市的季节,上海菜场成堆的鲜嫩蚕豆曾卖到过10元5斤,许多上海老阿婆,买完后就在路边把蚕豆包好,再轻松地拎回家。可今年由于疫情,销售渠道不畅,得有多少蚕豆砸在菜农手里,使他们的收入毁于一旦。我问菜场很熟悉的一位女摊主:“你们一直在上海吗?”她答:“一直在。”那就是说,这两个多月,他们一直颗粒无收,过着没有收入,心急如焚的日子。今天男老板小王只在闷头干活,脸上没有了往日的轻松和笑容,周围也没有了往日他与熟悉的顾客们调侃戏笑,幽默风趣的气氛。
表面上看,生活又沸腾了,日子又如常了。但那些由于被封控而带来的负面影响,将在后疫情时代对每个人都造成了心理伤害。有的白领居家办公时间长了,对复工产生了社交恐惧症;孩子们上网课时间长了,不愿开学去学校;小商小贩们为开年就遭到的生存打击沮丧而焦虑;那些在第一时间,历尽千辛万苦,为“活不下去了”而逃离上海的打工者们,他们对上海有多么心灰意冷和失望!我在路上碰到的曾经认识、不认识或者面熟的行人,大部分都看上去比之前有些臃肿。足不出户的两个多月里,又有多少人能心无旁骛地,在斗室中坚持体育运动,保持自己的体重呢!
当然更多普通的人们,是选择了遗忘。封空结束,生活一切如常,走出家门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但扪心自问,能是什么都没有发生吗?历史将来会怎样记述和评价这一场疫情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