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有九十五岁高龄的上海历史优秀建筑——武康大楼
从《浦东时报》上得到一条消息:“春节前夕,上海著名的‘纸片楼’——武康大楼周边区域架空线落地工程完工,这座95岁‘高龄’的上海优秀历史建筑,告别了缠绕周身的‘蜘蛛网’,重现疏朗俊秀的外立面。”周六上午我们决定去领略一下上海这座地标性建筑的风采。。
乘公交,沿着著名的淮海中路一路向西,我们在淮海中路武康路下车,过马路就看到对面有一帷外廊式的古典建筑,我的第一直觉:这就是曾经的诺曼底公寓现在的武康大楼吧!果不其然。
早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随着租界的进一步扩大和人口的快速涌入,以及欧美产生新的居民用户建筑形式,上海也开始逐步出现公寓式大楼住宅。大楼始建于1924年,由万国储蓄会出资兴建,由旅居上海的著名建筑设计师邬达克设计,它是上海第一座外廊式公寓大楼。大楼建成后便以法国西北部的半岛诺曼底而命名。大楼总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楼高八层,总高30余米,为法国文艺复兴式风格。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有限,大楼底层采用骑楼样式,店面厨窗向内收缩,留出人行道空间。当时入住公寓的一般都以上层侨民为主,解放后诺曼底公寓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并于1953年更名为武康大楼。其后一些文化、文艺界名流均在此入住,其中包括赵丹、王人美、秦怡、孙道临、王文娟等。
这帷楼从正面看是一个大平面,所以也有“纸片楼”的别称。它的满身黃褐色显得庄严而厚重;一、二层和顶层的水泥仿石质墙面及墙面上的花纹雕饰显得精致而拥有名门贵气;特别是一层的拱廊通道给人一种典雅的感觉。要想拍武康大楼的全景,必须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我们过马路到淮海中路与武康路的交叉路口去拍摄。走过去发现有十来位与我们一样慕名而来的观光者,也有人在此以大楼为背影摄影留念。随后我们又走近大楼,近距离去感受它的魅力。
拱廊通道上有武康大楼的正门,门内是宽阔的门厅,门厅内分别有客、货电梯和步行楼梯,花岗岩地面中央有花砖镶嵌的图案,看上去在门厅处曾经有前台的设置。拱廊里侧的一层,是凹进去的店面橱窗,只见有一家药店和美容店正在营业,外侧是临街的马路,有的拱廊处摆放着种植的花卉。阳光照射时,放眼望去一个个拱型光影映衬在花岗岩地面上煞是好看。
突然一个颇有风度的老者出现在拱廊的通道上,银灰色的胡须,圆框架老式眼镜,类似于貂皮领子和貂皮帽子的装束,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握着一个小巧的红色微单。眼疾手快的龙江瞬间对着老者按下了快门。我心中好紧张哦,生怕引起老先生的不满,没想到人家若无其事地走过去了。我在庆幸的同时心中暗想,百年建筑与这位老人真是绝配!仿佛时光倒流,又回到了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
在拱廊上拍了几张照片,感觉意犹未尽,我们又返回马路对面,想寻找更好一点的拍摄角度。没曾想又看到了刚才的那位老人,他老人家也在此手持微单拍大楼全景呢!龙江立即在老人的侧面抓拍了二张,然后走上前与老人打招呼。老人开朗而健谈,告诉我们他已85岁,也喜爱摄影,由于他飘逸的胡须走到哪都引来众人的目光。在公园里,摄影爱好者们经常拿他当模特,他没有反感。他还脱帽让我们看他光秃秃有点发亮的头顶,真是一位极有特点和风度的老人!他是老上海,但普通话讲得很好,想必当年也是游历过许多地方,见多识广,视野开阔之人。龙江请他与武康大楼合影,他欣然接受。龙江说就是有点逆光,老人说看来你们懂摄影。老人还打开手机里的相册,让我们分享他其中的照片。这样有爱好且开朗的耄耋老人多令人敬重和羡慕!
在寻访上海老建筑的过程中,武康大楼和这位老人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部分关于大楼的资料摘自于网络,谢谢原作者!)

P1:

P2:大楼进门后的门厅

P3:拱廊

P3:同上

P4:拱廊外立面局部

P5:大楼底层

P6:大楼正面
以下两张照片龙江用手机抓拍

P7:拱廊里走来的老人

P8:分享老人手机中的照片
加载中,请稍候......